第二节 史无前例的狂飙(4)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669

第二节 遭遇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4)

1966年8月初,我和几个同学在南京太平南路上亲眼目睹“文/化/大革命”中较为惨烈的两派武斗。交战地点是离我们学校不远的江城饭店附近。当时,“红总”与“八二七”两种派别的造反派*队伍汇聚后,双方均呈虎视眈眈、穷凶极恶架势,立刻展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指责谩骂,互不相让中,很快就演变为两路造反派兵戎相见、相互杀戮,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肯服输,非要分出鹿死谁手才肯罢休。最终,危及到久负盛名的江苏饭店,以烧毁饭店的武斗结果已在所难免。

“红总”方的人马企图登上饭店楼层,抵挡对方长矛和大刀的攻击,居高临下地向对方发起进攻;“八二七”方的人马立刻勇猛追击并涌进饭店,继续与对方展开论战。混乱中,困兽犹斗的双方除互有伤亡外,不知哪方的散兵游勇放火烧着饭店。转眼间,饭店就被熊熊大火包围。偏偏那天刮起阵阵凉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烟雾弥漫、火光冲天,瞬间,大火越烧越旺。我们站在距离饭店几十米以远的地方,都能明显感受到滚滚热浪的炙烤,就连大火燃烧物品时,发出的声响都能清晰可辨。

此时,双方只顾在火海边缘继续交战、无心救火,全市的消防体系早已被摧毁,我们及众多看热闹的市民,眼见着好端端的一座民国时期建筑,在这场武斗中被惨烈地烧毁。

这年暑假,我对南京大街小巷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和反常现象,并不知晓其本质和所造成的后果,只是带着好奇和玩赏的兴致,几乎每天都和同学相约外出随意观望。奶奶知道我在学习上具有一定自觉性,她除了提醒我每天坚持学习、做好功课外,对我基本上是放任自流,而我只是尽心做好父亲布置的作业,忽略和忘记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到临近开学前半个月,才想起要完成数量并不多的暑假作业。后来几天,我则以“一天等于一个月”的速度,埋头苦干突击赶做作业,完成这件假期里的头等大事。

新学期开学的前两天,当我外出观望时,才知道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又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变得光怪陆离、令人费解,不伦不类、难以捉摸。

为彻底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铲除资产阶级的残渣余孽,肃清剥削阶级思想对全体人民的深重毒害,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崭新的革命精神面貌,南京的红卫兵小将和革命群众们,作出惊世骇俗举动。他们把市内许多店招和街巷的名称,改成体现“灭资兴无”革命行动的成果、表达誓与“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彻底决裂,反映这场政治运动特点的名称。当时,这些改名行动,当年被时髦地借用**同志的诗句,戏称为“横扫千军如卷席”。

比如说,中央商场改名为人民商场,太平公园改名为战斗公园,新光儿童电影院改名为革命幼苗电影院,中苏友好馆改名为反修防修馆,程阁老巷改名为朝阳巷。声振中外的中山陵也差点被改名,但没等这些人把名字想好,就遭到敢于尊重历史原貌和坚守文化传统的周恩来总理严厉斥责。周总理认为,如果把中山陵也改成革命化名称,将会在国内尤其是台湾省造成极其严重的政治影响,进而毁坏我国的国际声誉。慑于周恩来同志的威望,这些人欲将中山陵改名的可笑行为,才没有能够得逞。

这些荒唐至极的“改名行动”,纯粹是因政治狂热和盲目冲动所致。仅以未能幸免的程阁老巷为例,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总是迎来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和送走西方的落日余晖,注目匆匆进出小巷的芸芸众生。改名又怎样?不改名又如何?名为朝阳,余晖又作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