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报菜名(三)
作者:轩辕无忌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608

大年三十头一天,过了初二就初三,初一十五半拉月,六月三十整半年。

-------------------------------------------------

横路敬一此言一出,保和殿内连皇帝带满朝文武全愣了,他们万万也没想到,一个小国的使臣居然敢提出这种要求。

刚才昊天的那段《武大郎创日本记》一讲,倒是有几位大臣在好笑之余,觉得拿番邦小国开涮,颇不合我天朝泱泱大国的气度。可涮了也就涮了,能博上国欢笑,也算你们的功劳,如今这小国下臣居然敢在天朝万岁的面前,提出和天朝大臣决斗,真是屎壳郎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啊!

这要换平时,早有大臣出来呵斥了,可今天连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为什么呢?天启皇帝让自己那句话给局住了——“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寡人可以与你作主”,现在人家提出要求了,怎么作主哇?真让这俩人打一架,就看这倭人的身量,张卿家非吃亏不可呀,况且那不成笑话了吗!可不答应吧,天子金口玉言,说了的怎么能不算呢!弄得他点头也不是,不点头也不是。

而东林和魏阉一党的大臣们呢,都想看这个热闹。东林党的大臣都想,这是你们奸党搞出来是非,你们自己解决去。阉党的大臣都对昊天受宠十分嫉妒,更恨不得他们当庭真打一架,甭管你是打输打赢,这个有辱官体的罪名就跑不了了。所以没一个人说话。

对于没人出头帮忙,昊天倒是浑不在意,他心里有底:反正不可能真让我和你在万岁驾前打起来。

当下昊天向横路敬一一拱手:“哎呀呀,当真是误会呀!我只是听得民间传说,觉得贵国国王不会自称‘天皇’,便在此讲述一二,没想到这位大人误会我在侮辱贵国,本官实在是并无此意呀!”他这是给对方一个台阶,又点出来:我这本来是为你们说话,就算了得啦!

没想到横路敬一是真急了,他那儿没完:“刚才贵国皇帝陛下已经答应了我的请求,按我国的规矩,武士间决斗一旦发起,是不可能停止的,请这位张大人应战。”

“噢,发起了就不可能停止了是吧?第一,这不是在你们倭国;第二,我也不是武士。你们国家有武士向文臣挑战的规矩吗?”

“这……”

“对对对,张大人不是武士,这决斗就免了吧!”鹰司全孝借着这个台阶出来打圆场。

“按我国的规矩,武士可以向文臣挑战,但文臣可以自己不出面,由他手下的武士应战或请人代替!”

“横路阁下,你……”

“还有这么一说!可惜,这是在我大明,你说的这两条都做不到。我朝不许可私养武士,而请人帮忙……”昊天转过头看了看周围的武将。这些武将急忙把脸都扭过去了,他们倒不是害怕,都觉得这要是真替昊天上场决斗,太掉价、丢人啦!

“……呃,今天在座的我朝大将,俱是战功赫赫,位高爵显,岂能与你在君前撕斗。我到是有个主意——我听说正德先皇所建的‘豹房’虽然荒废已久,但里边儿还养着不少动物。其中有种小狗很可爱,叫‘藏獒’啊!要不你跟它来来?”“哗”,满朝文武,又都乐啦!

“什么,你竟然让我和狗……”

“哎,别着急吗!你要是不敢呢,我这儿还有办法——我乃是文臣,没法儿和你动武。启禀万岁,让微臣与倭国使臣文比一场如何?”

天启皇帝连忙点头:“对对对,文比好,文比好!”后面的话,天启没说出口:真让你们在大殿上打起来,不就成耍猴的了吗!

鹰司全孝一听不好:文比,比诗词歌赋?这可都是大明国文人最拿手的呀!更何况这位张大人,他看过的那书太多啦,随便提起一部来,我连书名都没听过。还是算了吧!

其实,受了这么大的侮辱,德川赖宣与鹰司全孝都非常气愤,他们也想借着横路敬一给大明来点儿颜色看看,反正时候责任都由那个横路来承担。所以两个人也没有十分的阻拦。可现在昊天提出文比,这稳输没赢的事儿,他们就不能不拦了。

可没等他们开口,横路敬一从身边拉起一个人来:“我是武士,文学并不擅长,文比我让同伴奉行藤原义信来代替。”看来他对这个藤原义信信心很足。

这个藤原义信也确实不凡,他是倭国儒学大师藤原惺窝的儿子,家学渊源,自幼熟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整个使团里,就数他的汉学功底最深。他这次来大明,还肩负着深入学习程朱理学,搜集相关书籍的任务。

藤原义信本没打算搀合这个事儿,一不留神,让横路给拉起来了。可既然已经起来了,再坐下,就未免显得过于胆怯。他索性就打算向明国的大儒、学者请教一番。

藤原义信为人十分沉稳,不慌不忙的向昊天鞠了一躬:“下臣学识浅薄,想借此机会向大人请教一、二,也可增长些见识!”

“啊,没问题!肯定能让你学着东西!”就凭着昊天这半吊子的古文水平,他怎么有这么大把握呢,他就不怕输了丢面子?其实昊天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只要能让我先开口,就算不把你气死,也让你没脸再提问题!

藤原义信一听:这人口气不小啊!在这大明国满朝文武云集的地方,他敢说这样的大话,肯定有过人之处,我必须小心谨慎。

他这一谨慎,反倒上当啦!

“请张大人出题?”

“怎么着,让我先说呀?”

“是,您乃天邦大臣,理应在先!”

“好吧,你还挺客气。不过在出题之前呢,我还得考考你,不过别担心,这不算咱们比试的成绩。我只是想看看你们这些番邦小国的读书人是否真正明白如何做学问!”

“噢,请大人动问!”

“我问你,你可知这文人之间的比试,都有些什么内容吗?”

“据下臣所知,乃是比些应景的诗词或互问名言的出处与解释。”

“不止如此,儒者六艺均在可比之列,四书五经固是儒者必须钻研的学问,而琴棋书画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再问你,你可知作为儒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尊圣人教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啊?昊天没听明白,不过他的核心意思也不在这儿。“不然不然,你所说的乃是后天条件,我问你先天条件?”

“这……下臣不知,请您赐教。”

“作为儒生,最重要的先天条件乃是记忆力与反映力。先贤著作何止千万,若无过目成颂的非凡记忆力,记都记不全,还如何说得起钻研其中深意……”

“言之有理!”

“再说说这反映力,古人经典,为今人所用,必当联系实际。若你记忆力非凡,古人名句出处顷刻便知,但可用于如今何处却数日不能明了,也做不得学问。现在我便要考考你的记忆力与反映力,看你够不够资格与我比试!”他也不给藤原义信一点儿反映的时间,紧接着就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此诗?”

“此乃东晋陶潜先生《饮酒》诗二十首之中的名篇。”

行啊,还真知道!“可能背诵?”

“下臣献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好,背得不错!”比我记得都全!“用全诗考你,难度太大了点儿,这样吧,就用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考考你的记忆力与反映力。看好了……”

昊天让侍臣搬来一张桌案,又取过来十个酒盅,并排往桌上一放,然后抄起一根筷子,指点着这些酒杯,向藤原义信说道:“这十个酒盅,每个代表一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记住了吗?我不按顺序的指到哪个酒杯,你就把它代表的字念出来!咱们先试试……”

他用筷子一指其中的一个,藤原义信略一思索,答道:“真!”

“对了,这个呢?”“中!”

“这个?”“言!”

“不错,这个、这个、这个……”“忘、此、真、已、辩、中、辩……”

“嗯,确实脑子很好,注意,要加快速度啦!”

“此、意、忘、意、欲、中、有、忘、辩、忘、忘、忘、汪、汪、汪、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