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开战☉第二十回(四)
作者:水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78

俞咨皋一拿出这封书子,吴淳夫就知道要紧的戏码来了,他赶忙毕恭毕敬地接过了书子,一字一句地认认真真看了一趟。

原来这是一封私信,刚刚拿到的时候吴淳夫还有些疑惑,可是寥寥数语过后,吴淳夫的心思便活络了起来,待最后看到落款的时候,吴淳夫则已有些心潮澎湃了!这是叶向高写给俞咨皋的私信,叶向高在信中十分忧虑地提到了福建战局,提到了福建对江南的重要作用,然后,又由此说到朝廷的大局上来,最后则是请求俞咨皋能够出来做事,到福建领兵平夷。

吴淳夫因是赋闲在家,在京城又无根基,因此他此时尚不知叶向高将要入阁的消息。不过,他却知道,叶向高是闽系官员在朝廷里的一面旗子,此人即便不在朝中任职,他的影响也是巨大非常。吴淳夫心里十分明白,有了叶向高的保举,俞咨皋出山一事应该是十拿九稳了。随即,吴淳夫就联系到了自己。俞咨皋若能在福建领兵,对他在京中活动显然是大有裨益,只是看这样子俞咨皋似乎有心要他去托叶向高的门子,这却是让吴淳夫有些犹豫。吴淳夫知道叶向高名声大,影响也着实不小,只是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叶向高不能在朝中据有高位,去托他的门子多少有些隔靴搔痒之感。

吴淳夫有了这层顾虑,便不愿轻易表态,他只是恭喜俞咨皋终于能够一展胸中所学,很是说了几句祝福的话,却不去提投叶向高的事情。俞咨皋可是人老成精,吴淳夫的这一点小九九岂能瞒住俞咨皋的眼睛。他也不去戳破吴淳夫的那些小伎俩,只说了一句话就立刻打消了吴淳夫所有的顾虑。只听俞咨皋淡淡说道:“台山先生要入阁了。”

吴淳夫闻得此言,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心里直美上了天去。

俞咨皋也确实是有心让吴淳夫去托叶向高的门路。当年,他父亲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抗倭名将,说起来,不论是战功、操守抑或是学识,俞大猷与戚继光相比还要略胜一筹,只看时人所称“俞龙戚虎”这个名号也是看得出来,分明是俞大猷排在前面。然而,名气大不代表一切,若说到在官场上的境遇,俞大猷与戚继光相比可就差了不止一星半点了。

平倭之后,戚继光北调任了蓟辽总督。这总督之职,历来是文臣的囊中之物,至于武将,自永乐朝以后能做到总兵便到头了。戚继光却以武将出身而任蓟辽总督,手握关门十万雄兵,这是何等的荣宠?大明自打永乐朝以后,武将做到这个份上的戚继光是第一人,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人。反观父亲俞大猷却投闲置散,拍马也赶不上戚继光的风光。

面对如此结果,俞咨皋作为俞大猷的儿子,心里自然有些想法。他苦思冥想,终于明白了一句话的要义,那便是“朝中有人好做官”。戚继光得到张居正、谭纶等人的赏识,张居正在朝中,谭纶在地方,又他们与戚继光相互呼应,戚继光的官自然做的大。而父亲俞大猷却偏偏没有这个条件,能凭借军功做到总兵已是不错了!

对于父亲俞大猷仕途不幸,俞咨皋是深以为戒,所以他对做官一事便颇为留心。只是天下的事情终究还是要看机缘,俞咨皋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奈何家里没不曾给他留下什么基础,俞咨皋自己虽然用心却也是时不我予,终难出头。这回收到叶向高的私信,俞咨皋立刻意识到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他已六十有余,这番一旦错过,他将抱憾终生。

俞咨皋和叶向高其实交情不深,但是他有叶向高所需之处。叶向高入阁,辽东边患,福建海患,一南一北都令人头疼,这是叶向高必须解决的,而俞咨皋却正是应对福建海患的最好选择。俞咨皋对红毛是心中有数,那不过是一群欺软怕硬的畜牲罢了。至于这次张嘉策失利俞咨皋倒也看得明白,无外乎是两个原因,一则船炮不如人而水师又长年荒废,打起仗来自然是败多胜少,一则是内部的掣肘使得张嘉策不能放手一搏。这些都是福建水师的老毛病了,水师的荒废早已有之,而内部的掣肘更是大明朝的惯例,有此两点,张嘉策不败才是笑话!

不过,这些问题在俞咨皋现在看来倒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叶向高出身福建,与那般不曾见过大海之流决然不同,他应该知道海上作战凭得是实力,更直接地说就是船、炮、人!至于船炮是否精良与钱粮是否足用,俞咨皋相信叶向高会准备妥当,此外,既然有叶向高在朝中撑着,那内部的掣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现在唯一的隐患,便是俞咨皋与叶向高之间没有深交。俞咨皋自己是拉不下这张老脸去捧叶向高的粗腿,若是那般,他只会叫人瞧不起。所以,他便记起来这个女婿了。年前女儿寄来的家书里说吴淳夫打算进京跑官,俞咨皋便立刻想到让吴淳夫做些利人利己的事情。

俞咨皋是老狐狸,吴淳夫也是个小狐狸,此刻他也是将俞咨皋的心思看了个通透。这是俞咨皋的最后一个机会,对他吴淳夫又何尝不是?内有叶向高的擢拔,外有岳父老泰山领兵呼应,只要自己不犯混,他的入京之路想不顺畅都难。

“老泰山可有书子回给阁老?”

孺子可教!

见吴淳夫没有随便乱表决心,俞咨皋心里暗赞了一句,对自己先前的打算也多了几分把握。于是俞咨皋又从怀里取出一封书子,万分郑重地递到吴淳夫的手里,嘱咐道:“这是回给阁老的书子,你报上老夫的名号,想必阁老会见一见你。这封书子千万要看紧了,定要亲手交于阁老手中。见面你不必多言,将书子交他便是,记住了?”

“小婿谨记。”

俞咨皋旋又拿出两张银票,晃了一晃,道:“此去京师少不得要使些银子,该打点的千万不要吝啬。这一千两银子虽济不得甚事,聊胜于无吧。”

吴淳夫心领神会地将那张一千两的银票收进怀里,却将另外那张五千两的与俞咨皋的回信夹在一处收了,又表示了感谢,再闲话几句家常之后这才告辞去了。

……

──────────────

时光飞逝,《旧事》竟然已经上传了整整二十回,近二十万字。第一篇《沧海》是《旧事》三部曲的开篇,而这头二十回既是第一篇的开篇,更是全书的前奏。从李一官被俘、红毛兵犯澎湖计算,此时已经过去了半年时光,李一官幸得郭鸿泰救助,又得了老天爷帮忙,当然他本人以及几个部曲的能耐也是不可忽视,总之,是脱离了险境。后来,他在陈家村遭遇红毛是有惊无险,进入水师后虽然开始遭了谢罪,倒也很快就摆脱了困境。到目前来说,李一官的运气也不是糟糕透顶,妈祖娘娘还在保有着他,但是,李一官的故事已经开始了,他原先的生活也将随着这次红毛北来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事实上,这次红毛来势汹汹,受到冲击的并非只有李一官,在李一官之前,首当其冲受到波及的是天超的百姓,应该说陈家村是幸运的,尽管他们死了人,受到了很大损失,但是毕竟李一官一行人帮他们勉强撑了过来,但是其他的百姓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

天朝商民之外,大明朝廷、福建的官兵自然也是难逃干系。澎湖是祖宗旧地,大明朝廷守土有责,不可置之不理,对于福建的官兵来说,杀敌报国,捍卫海疆更是责无旁贷。何况,朝廷在辽东已经陷入困局,萨尔浒兵败之后,短短数年之内,建州土蛮摧枯拉朽一般席卷辽东,兵锋隐隐指向天朝的神京,而朝廷维持战局的钱粮主要依靠江南支撑,朝廷更是不能不顾自身的安危,而放任红毛掀起一场新的海患。

不过,大明朝廷摇摇欲坠,红毛为祸,也非反掌可定,而红毛北来,更是对李一官等大明海商、海盗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南居益临危受命,他一个文官又当如何应付陌生的闽南海患?俞咨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又当如何统合福建水师,上报朝廷、下安黎庶?《旧事》第一男主角李一官又当如何为自己、为李家闯出一条血路?精彩情节,尽在《国朝旧事》,敬请期待。

?

<style>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lt;/style&gt;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