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选择 3 2
作者:庞芳      更新:2019-10-11 18:27      字数:3736

经过无数次的沟通、争吵、修订、审核,到再沟通、再争吵、再修订、再审核,直到由总裁亲自参加的预算答辩结束后,简天浩从会议室面带微笑地走了出来,童莳的那颗心才完完全全放进了左胸腔。精神一放松,一直提在心口的那口气散了,童莳立马感觉筋疲力尽。自打兼了主编和助理两个岗位后,童莳每天忙得马不停蹄,恨不得自己能生出两个脑袋四只手,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才够用。虽然简天浩说过要童莳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报纸的事可以请吴威帮忙,童莳嘴里答应着,心里想:可不敢劳人家大驾,他不暗地里使绊子就不错了,帮忙肯定是指望不上的。果然不出童莳所料,除了简天浩亲自指定有明确时间限制的任务,吴威能按时保质完成外,其他但凡听上去模糊一点儿的安排,吴威就爱答不理,故意拖延,单等着童莳手忙脚乱地出丑,看她挨简天浩的批评。童莳有时宁愿不睡觉连夜把东西赶出来,也不愿意向吴威开口求助,真是验证了那句“求人不如求己”。可是,简天浩并不知道吴威背着他时对童莳的这种态度,童莳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简天浩那么通彻的一个人,怎么就被吴威蒙了眼睛呢?

所以,童莳很忙,忙得日渐消瘦,刚开始那段时间,一米七的个子,瘦得只剩下八十多斤了,而且脸色蜡黄,要不是一双依旧神采奕奕的眼睛,简天浩还以为童莳得了什么大病。童莳从来不在简天浩跟前有任何的抱怨,也从来不在他面前说吴威的任何不是。有个被童莳的韧劲、敬业和谦和的态度所深深触动的老部长,童莳管她叫于姐,只要一看到童莳,就苦口婆心地要给她“洗脑”。于姐说,领导最喜欢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争不抢,外加忠心耿耿的人,可是往往得到便宜的却是那些没干多少事就整天喊累叫苦的人,在公司的生存环境下,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所以,于姐告诫童莳,一门心思做事的同时,也别忘了在领导面前哭几声,否则领导就会先去安抚那些不时在他面前来回晃悠的人,而且有时候,领导并不一定非常清楚每个下属都做了哪些事、每件事的难易程度,多哭几声还可以起到加深领导印象的作用。要不然,你就算累趴下了,领导还觉得你是装的呢。

每次于姐这样说,童莳都很认真地听着,怎么说人家也是为自己好。听归听,可在童莳的意识中,抱怨不仅没用而且有害,尤其是不停地抱怨,不管抱怨自己还是抱怨别人,这都是给自己寻找逃避的借口,真相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能面对困难,你将永远不能摆脱它。凡是喜欢抱怨的人主观上总认为错都在别人或环境,自己则什么都好,这样又怎么可能进步呢?这完全不符合童莳的金科玉律。而且,童莳不记得在哪里曾经看过一个被称为“不值得定律”的说法,其中的一个标准说,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才会满怀热情地去做,并且从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童莳认为这种说法颇有道理,默默无闻地做实事、不去怨天尤人、不去削尖了脑袋追名逐利,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让她违背价值观做事,比如像于姐整天谆谆教导的那样,偷点儿小懒,占点儿小便宜,说点儿小闲话,遇到问题睁只眼闭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就算她这么做了,也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更可怕的是,一旦自己真的适应了于姐所说这种最佳状态,那么岂不成了温水里的青蛙?总有一天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所有的活力,在安逸地混日子中消耗掉自己的生命。童莳只要稍稍想象一下未来的这样的自己,就觉得可怕无比。生活必然在几十年之后给每个人躲也躲不开的安逸,又何必现在就拿着未来去交换呢?

至于吴威,童莳在公司待得久了,也渐渐理解了吴威的心态。如果她是吴威,看一个自己亲自招聘进来的员工在手底下干了才一年就晋升到跟自己平级的岗位,甚至得到了原本应该属于他的领导的青睐,那她可能也会作出和吴威同样的反应。因此,童莳尽管对吴威的做法不认同,但能理解,她心里对吴威的抵触情绪反而在缓解。在这种国企里,混的就是个资历,只要抱定“混”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慢慢总会升上去的。由此,童莳想到了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而这种上升多半靠的是上面的“拉动”,即裙带关系和熟人等。难怪,在公司衍生出的越来越多的管理岗位上,经常可以看到不胜任的现象,于是,大家都不胜任的话,也就很少见到秀于林的木,简天浩算是冒头的一个。

那种毫不夸张的忙碌,使得童莳和身处同一个城市的傅苡哲联系得更少了,她不想给傅苡哲带来哪怕丁点儿的希望,更不想成为傅苡哲和童荀之间的障碍,她总觉得,只要傅苡哲肯花时间对童荀加深认识和接触,就一定会喜欢上她这个妹妹的,所以,童莳一次也没有主动联系他,偶尔接到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她都以忙为理由简单地就给回了。对童荀,童莳则给她吃了颗定心丸,童莳打电话告诉童荀,傅苡哲心里的那个人要么不在上海,要么就已经拒绝了他,否则他不会一直都是一个人,要童荀经常给他打打电话,发发短信。

傅苡哲在外企干得很称心,北大计算机博士的头衔可不是白混来的,高品质的含金量在火里稍微一炼,就凸显出来了。没过多长时间,做事踏实、钻研肯干的傅苡哲就被提升为所在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做了项目经理后,傅苡哲经常出差,一个月至少有一半时间不在上海。来上海好几个月了,只和童莳见过那一面,虽然也提出过见面的约请,但童莳都以加班婉言回绝。就算打电话和发短信,童莳也显得比以前冷淡和隔膜了许多,傅苡哲毫不在意,他太了解童莳了,很清楚她在想些什么。而对待童荀的电话和短信,傅苡哲每次都以学长的身份很有分寸和礼貌地回复,毕竟她是童莳的妹妹。

所以,傅苡哲也不想把童莳逼得太紧,给她太大的压力,反正刚到上海那天的见面,自己已经完全向童莳表明了心意,冰雪聪明的她不会不懂,只是装傻而已。没关系,不就是陈希然嘛,我可以等,迟早有一天我会走进你的心里。至于童荀,总有一天她会理解的。他知道童莳是喜欢自己的,他能感觉得到,只是陈希然和童荀的存在,让童莳觉得这是一种背叛,她太传统了,太固执了,太一根筋了,太善良了。可是,自己喜欢的不也正是她的传统,她的固执,她的一根筋,她那宁愿牺牲自己的善良吗?

简天浩的桌子上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书籍,都是他平时得空的时候翻阅的。虽然童莳的悟性很高,又肯学肯琢磨,但毕竟没有任何专业底子,所以,简天浩把握好童莳的进步程度,开始给她推荐一些专业书,让她学习。

其实不用简天浩说,童莳也知道自己需要补课,从接受简天浩建议的那一天起,她就经常跑到书店淘书,但书店里面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书太多了,她也不了解哪些值得一读,哪些纯粹是垃圾,只能都买了一些回家看。可是,简天浩推荐的书就完全不一样了,全是他亲自读过的,知道哪些对自己有帮助、有借鉴,针对性很强,所以,每本简天浩推荐的书,童莳读后都觉得很有收获。

然而,无论是自学还是做助理,童莳接触到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从根本上来说,都还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实践过,尤其是书本上的东西,好像和公司的实践操作有很大的出入,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可以照搬的理论,一切都必须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尽管童莳知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可就是没有亲自做过。这对童莳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有时候,童莳瞧着人力资源中心的同事忙得不亦乐乎,很想去搭把手帮个忙做点实事,看看自己的所学能否派上用场,否则这些都永远只能停留在书本和文件上。可是,一来自己每天忙得分身乏术,二来别的同事也不会就这么让自己去分担他的工作,那岂不是等于在表明他的能力不够吗?

学着学着,看着看着,童莳发现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远比做企业报要复杂和冗繁得多。人,作为它的管理对象和基础,在这个领域里充分体现了“人心叵测”这四个字的含义。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里的作用不过是管理员工的工具之一,但在童莳看来,这个工具不应该仅仅是用来对付员工的,也可以尽可能地为员工谋一些福利,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关键是看做这些事的人有怎样的出发点,抱着怎样的态度。进公司这么长时间以来,童莳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绝大部分人包括员工和领导把工作只是作为挣钱的途径,很少有人真正投入热情和心血去做,规章制度摆在那里,只要机械地去做就好了,根本不去想是否可以改进,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像一台老机器,冷冰冰的,没有一点儿人性化的东西。

童莳想,如果一直做简天浩的助理,自己就不能接触到实际的人力资源业务,尽管一两年之后,会像简天浩以前的助理那样去某个关联部门当个部长啥的,可自己还是什么专业也没有,除了采访、编辑、写文章和知道一些纸上谈兵的皮毛,什么都不会,更谈不上专了。如果打算继续留在公司,她不想这样发展下去,成为一个不专业的所谓管理者,因为她认为即便做管理,专业也是基础,管理者首先应该是所在领域的专家,否则什么都不懂,还管个什么劲儿,干等着被下属糊弄吧。

此外,简天浩对自己的态度,也让童莳每天在他前面的座位上如坐针毡,他对自己的关照已经超出了上级对下级的范围,甚至连周围的同事都开始议论纷纷了,跟童莳说话时一提到简天浩,语气里全透着股暧昧劲儿。难怪吴威一直认为简天浩是出于私心才把助理的岗位给了她,尽管他认为童莳完全胜任这个岗位,但自己也差不到哪儿,而且资历比她老,水比她深,如果不是简天浩偏心,怎么也轮不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