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选择 1 1
作者:庞芳      更新:2019-10-11 18:27      字数:3059

一天,简天浩瞅着新一期的报纸刚刚送印,童莳正准备歇口气的时候,拨通她的分机,让她到小会议室来一趟。

童莳赶紧拿好纸笔冲向会议室,这么多年来,她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领导找,一定得带着纸笔,因为不知道领导要下达什么指示和任务,还是当场记下比较保险,这可不是考验自己记忆力的时候,否则记错了或是有所遗漏,总不能回去再让领导重复说一遍吧。

一推门,简天浩已经在会议室,童莳叫了声“主任”便在对面坐下了。说实话,童莳对简天浩也很有好感,不仅是因为他高大帅气,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态度,还有他的聪明睿智和强烈进取心,一个学了七年土建的人居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功转型为人力资源领域的专家,实在是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

“最新一期的报纸已经送印了吧?”简天浩问。

“是的,主任。”童莳回答道,并把记事本摊开,“请问主任有何新的指示?”

“呵呵,难道没有指示就不能找你吗?”

“当然不是,能有任何向主任学习的机会都是我的荣幸。”这句话纯粹发自童莳的内心,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工于拍领导马屁的人,而且工作这么多年来,她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认为自己所接触到的任何人都有闪光的一面,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别说像简天浩那样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一切尽在掌控的人,关键在于自己肯排除偏见、放低心态。

“今天找你来,主要是想跟你聊聊你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和以后的发展都有啥想法。”

“嗯,这个嘛,现在我觉得都挺好的。”童莳其实还没有考虑过自己在这家国企的未来,她当时应聘这个岗位只是想暂时离开北京换个环境,最多待个两三年,并没有长期在上海待下去的打算,毕竟北京才是她成长的地方。至于回北京后怎么办,她还没想好,一直向往的白领生活也体验过了,也许会再重返媒体重操旧业吧。因此,目前企业报主编的岗位对她而言,早已驾轻就熟,只不过她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从不满足,总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任何事都会朝着完美的方向有着好上加好的空间。

“那以后呢?”

“以后,说实话,我还没考虑过,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让读者的满意度每年至少提高两个百分点。”童莳实话实说,只是省略了两三年后辞职回北京的打算。

“虽然你一直从事报纸编辑工作,但你总不能在公司两年、三年、四年后依然做这个吧,尽管它也是一门专业,可在一个企业里,毕竟发展空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简天浩盯着低头看记事本的童莳,心想,她到底是真没想过,还是不愿意跟我说,我怎么就看不透呢?

“嗯,主任说得是,可是我除了采访、编辑、写稿,其他啥也不会呀。”童莳琢磨,简天浩今天无端地找自己说这番话,是啥意思呢,难道他对我的工作不满意,准备换人吗?

“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的,不会可以学啊!你看我,不是从土建转到毫不搭界的人力资源了嘛。我是想啊,你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很强,看问题又准,分析、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可以,团队管理得也不错,很适合做人力资源工作,而且你的学习和领悟能力那么好,你要是想学的话,一定没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切入了人力资源这块业务,今后在公司的发展可就大大不一样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儿建议,仅供参考。”

人力资源?童莳从没想过要转行到人力资源,她觉得自己的老本行挺好的。可是,听简天浩这么一说,她倒有点动心了,还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适合做人力资源的潜质。这点动心对童莳来说,倒不是想在这家国企有多大的发展,而是觉得多学习一门专业、多深入一个领域对将来肯定没坏处,人力资源现在也算个热门专业,很多企业不都在高叫着“人才是根本”吗?企业之间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的竞争嘛。

“谢谢主任,呵呵,关键是我能有机会去学吗?”

“有啊,现在就有一个机会,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哦?是什么?”

“你知道的,我正在招助理,可是面来面去,都没合适的,我就想到了你,觉得你肯定能胜任。只是,报纸这边暂时也离不开你,如果你同意的话,目前情况下,你得兼着两个岗位,实在忙不过来的话,报纸那边我可以叫吴威帮你。”

“这个嘛,”童莳有些迟疑,倒不是怕工作太多忙不过来,更不是怕自己无法胜任,她从来就不认为工作是负担,也不觉得工作本身有啥累的,相反,工作越有挑战性,她的劲头越足,她怕的是简天浩。虽然做简天浩的助理,无疑能近距离地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她觉得简天浩对她已不仅仅是上级对下级、学长对学妹的感觉了,这种感觉让她不自觉地退缩,办公室恋情?她想都没想过,在公司一年多来和周围的男同事们一直保持着合理的距离,更何况简天浩还是她的直接领导呢。她的心里日夜充盈着对一个人的思念,再也容不下另一个人的身影,仅仅是思念,就足够了。“我必须现在就答复您吗?”童莳在公司对编辑部以外的人全都称呼“您”。

“那倒不用马上,你可以考虑考虑,不过要尽快给我答复,我给你一天的时间,行吗?明天这个时候你给我答复。”简天浩觉得那个“您”十分刺耳,平白拉远了彼此的距离,他也知道,童莳一贯这样。

“好的,没问题。”

“还有,童莳,我还想跟你谈谈关于做报纸的一些事。”

“什么事?您说。”

“有些话我一直都想找个时间跟你聊聊,你是我的学妹,说出来也不怕你介意。我是觉得,有时候你太固执、太尖锐了,并不是所有你认为正确的事都适合发在报纸上。你很善于倾听和关注基层员工的心声,也很有正义感、公平感,希望公司没有阴暗面,希望公司能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希望公司能拢住人心加强凝聚力,但是你要知道,愿望归愿望,问题是永远都解决不完的,我们的报纸定位和你以前工作过的媒体其实没什么差别,都是一个工具,只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

童莳听到这里,除了那次的集装箱事件,又想起来不久前和简天浩发生的一次激烈的争执。当时她想做一个关于公司执行力的专题,她看到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就是因为整体执行力太差,导致政策、制度、计划、指令、目标等很难落到实处,尤其是那些可能危及到某人或某个群体利益的。某人或某个群体要么寻找各种借口拖延不执行,要么执行起来完全背离了初衷,最后不了了之,如果实在不行,还有百试不爽的一招——找公司领导特批。而公司领导本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进行了过多的“特批”,特批竟然成了一些执行不利者的保护伞。童莳痛恨特批,一旦特批成了管理的常态,所谓的制度、政策、流程等统统成了摆设,只要某人或某个群体不愿意执行,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列出各种理由申请特批,而且基本上都以完胜告终。童莳认为这种特批是对那些认真执行的人或群体的不公平,公司除了“以人为本”,不是还讲求“公平、公正、公开”吗?可是,在哪里体现呢?

于是,童莳通过深入调研和采访,整合出来一个长篇报道,质询公司的执行力到底去了哪里以及如何加强执行力。哪知,简天浩看了报道后,竟然不同意,虽然报选题时他认为童莳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他也一直对公司执行力问题很头疼,可这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风气,需要很长时间的慢慢培养和逐渐固化,但他没想到童莳居然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整出这篇内容极其劲爆的稿件,基本上把公司领导从上到下批评了个遍,因为执行力问题首先出在管理层。他知道这篇稿件,在朱总那里肯定过不了关,如果自己审批同意后报给朱总,最终只能落个被他痛骂“没有全局观”的结果,尽管童莳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当然不排除口气和用语上加入了她自己尖锐激烈的主观意识,但真实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正确的也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公开的,彼此站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公开有个范围,批评也要有个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