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谈剑
作者:常希夷      更新:2019-08-10 01:10      字数:3061

古剑篇

唐·郭震

君不见,

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常俊曙(常希夷)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休问锋利否,干将莫邪同。

葬入三尺土,北斗畔紫祥。

无人识灵气,青丝化白章。

苦劳千载候,岁岁代代怅。

风高月已黑,独留余青光。

欲求一知己,助我现锋芒。

煦日照吾身,疑惑飞彩虹。

轻触铁锁链,胜似断泥缰。

弹剑更作歌,犹如龙吟唱。

张我之锐利,扬我之雄风。

拄剑指苍天,赠与万夫长。

随君长鬃马,奔战黑沙场。

从下一章开始,就会出现本小说最重要的器物——龙溪剑,这也是与书名相映照的。

自黄帝持轩辕剑以降,“剑”在中华文明里,就不仅仅是一种兵器类型,而更趋于持有者的身份或邦交、社交礼仪的象征。

早在春秋时期,士大夫便有佩剑的礼仪,之后的帝王绝大多数佩剑而非刀(即便“刀”在战场上比“剑”更加实用,杀伤力也更强);而在皇帝的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时代,“剑履上殿”便成了极高的殊荣。之后,“钦差大臣”的特殊使命,佛教中寄寓百姓对“风调雨顺”中的“风”(锋——增长天王持剑)的期许,都是由“剑”来担任的。

士大夫的身份与地位,是底层知识分子及劳苦百姓的歆羡对象。渐渐地,象征士大夫身份的“剑”就承载了底层民众对古代道德模范——君子——的期许。于是,“剑”又象征君子了。

铸剑大师欧冶子曾铸良剑三把,剑名为龙渊、泰阿和工布。相传秦统一六国后,龙渊和泰阿两剑为秦始皇所得。一次秦始皇出巡,乘船行至鄱阳湖,突遇风浪,十分危险。有随从大臣说,这是从赣江支流丰水来的水妖兴风作浪。秦始皇闻听大怒,立即取出龙渊和泰阿,命人将两把宝剑埋于丰水之源(今丰城),以压邪镇妖。(参看《晋书·张华传》和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之句,即是对此的印证。不过在我看来,张华之事应是传说,王勃之句只为用典,恐怕不足为信)不久,秦始皇死于出游途中的沙丘,两剑自此不知所终。后人有诗云:“秦帝南巡压火精,仓皇埋剑古丰城。”这便是用宝剑镇凶辟邪的肇始。时至今日,“剑”作为兵器的实用价值完全被“镇宅驱邪”的象征意义所取代。

中国古代文人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其代表人便是李白。

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大家。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魏序》更说他曾“手刃数人”。因此,在他诸多的诗篇中,处处闪烁着浪漫飞扬、剑气如虹的光华。据统计,《李白诗歌全集》共九百六十四首诗,其中描写或提到剑的就有近百首之多。

剑在古代曾被誉为“百兵之君”。尤其在唐代佩剑之风遍布朝野,乃至文人学士都以“书剑”为时尚,谓之书剑生涯。佩剑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特征了。李白自少年时习剑,其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李客。李客是个失意文人,家有一柄祖传的龙泉宝剑,他每天闻鸡起舞,练习剑术。受此熏陶,李白自小喜爱舞龙泉剑。后来又以传说中的“赵处士”为师,学问和剑术更是大有增益。“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李白立下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能“高冠佩雄剑”,慷慨立功名。

开元十二年(七二四年)春,李白接过父亲交给他的龙泉剑,辞亲别友离开蜀中。从此,龙泉宝剑成了他的心爱之物,伴随他开始了遍访祖国名山大川的壮游。他“仗剑行天涯”,“抚剑夜吟啸”,写下了众多的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不朽诗篇。譬如写英雄少年之英姿:“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绘将军出征之豪迈:“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出龙泉”;叙夜别友人之洒脱:“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谱仗剑江湖之侠气:“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等等。

在李白的诗中,借剑抒情,以剑寓志的诗句,俯拾皆是。“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之雄心壮志的心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则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又是他蔑视权贵、酷爱自由的真情流露。“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更是他执著地追求理想抱负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在这些诗句中,诗中有剑,剑中有诗,达到了诗剑合一的境界,蕴含了诗人的剑骨和诗魂,无不体现出李白的精神、理想和抱负。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是诗与剑造就了一代诗仙李白,散放出灿烂的光芒。

【关于李白与剑的多段文字,引自网络,出处待考。原文谬误较多,不忍直视,我进行了文字上的增、删、修等方式的润色。如有侵权,请与我进行联系,我会尊重原创者的权益】

再如民国时期的“鉴湖女侠”秋瑾,也是与剑有不解之缘的人。她以剑言志,先后作了《剑歌》、《宝剑歌》、《宝剑诗》与《鹧鸪天·祖国沉沦》等诗词,寄寓内心的爱国之情和为国捐忠骨的壮志。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又如“若耶之水赤厪铁,铸出霜锋凛冰雪”、“走遍天下知者稀,手持长剑为知己”等,亦是以剑抒写胸中抱负或寄寓内心苦闷的诗句。

我也对剑情有独钟,于是给主人公齐平设计的兵器便是剑了。当然,对剑的钟爱,并非会让我贬抑其他种类的兵器。譬如,我将卓絮影的兵器设计为“错金苗刀”,花平傲的兵器设计为雁翎刀即是例证。

这一章,名为《杂谈》,本想寥寥几句结束,却没有想到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而且还让期待故事进展的朋友们失望了。抱歉得紧!

在此我不妨把为齐平设计的龙溪剑做认真的说明:

风格:汉剑风格;造型:双血槽;

剑全长115cm(宋制为三尺六寸六),刃长85cm(二尺七寸),刃宽:4.1cm(一寸三);柄长30cm(九寸五),脊厚0.8cm(二分五);剑重:2.4千克(三斤七两五);

剑鞘及剑柄材质:大叶紫檀木;鞘身、剑柄固定方式:竹钉加尾铆;剑柄类型:贯穿一体式;

剑镡、护环和鞘口装具材质:黄铜;装具纹饰:螭纹;

剑身原材料:剑川(北宋宣和三年改龙泉为剑川)铁英加少量锰质;淬火泉水:秦溪山七星井;打磨材料:亮石;

成品材质:百炼花纹钢;锻打次数:十二次;锻造方法:夹钢,千锤百炼;淬火技术:覆土烧刃;回火工艺:浅淬蓝工艺(剑身是霜白色,呈现淡淡的蓝色;淬蓝目的是防锈)。

宋代计量单位与今天计量比例:

1宋尺=31.4厘米(根据“太府布棉尺”、“三司布棉尺”测定);

1宋升=702.1毫升=702.1立方厘米(根据“太府寺升”、“太府寺斗”测定);

1宋两=40到41.3克、1宋斤=640到661克(因为出土的三件“宋代百斤权”和33件“宋代记重银锭”测量结果有出入,所以只是个范围。本书按照640克为1斤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