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京中诸贵
作者:日月不照      更新:2019-08-03 00:14      字数:5428

嘭——茶杯在地上炸开,茶水裹挟着碎片四散开来。

顾少言弯下腰,将碎片一片片收拢好,放在桌上,又清理好污渍,这才轻声说道:“爹,我是朝廷正二品武官,除了陛下,没人能这么对我。”

上位坐着一个中年人,身穿青色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正对顾少言怒目而视。

“君父——君者亦父,父者亦君。”强压愤怒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顾律,弘治十三年进士,授吏部员外郎,累迁户部右侍郎,为人平和,长于逢迎,交友甚广,门生众多。京中多有嘉誉,但这种嘉誉却不是来自他的品德或者人脉,而是因为他一年四季,无论在朝在官,都正衣戴冠,或为梁冠,或为方巾。

以其谨而守礼,为京官夸赞。

“去了一趟南直,接连三月渺无音讯,去应天拿份文案需要这么久?”顾律呵斥道,“我都以为你死了!”

“情况……有变,所以多留了一段时间。”

“情况有变?”顾律蹭地站起来,冲到顾少言面前,“所以你连封信都不寄回来就在那里呆了三个月?”

“身为京官擅离职守,你可知道是什么罪?”

“我日夜都在提心吊胆,生怕陛下怪罪下来!”

一连串的诘问让顾少言心烦意燥,此时的顾律与平日的平和简直判若两人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自己入学起,父亲就一直干涉自己,上到交友,下到言行,都要按父亲说的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多结交那些父亲朋友的儿子,将两家的友谊延续下去,把自己变成另一个顾律。

他一直说是父母安排他去书院进修了,实际上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只为了远离这里。

顾少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平静地说道:“这件事陛下知道。”

“陛下知道?!”顾律一愣,语气骤降,“那……那也不能这么久都不联系家里,赵家的人都来了好几次了,你让我怎么回复他们?”

“什么赵家?”股票疑惑地问道。

顾律大手一挥,“我给你定了门亲事,山西豪商之女,往后我们在京城替他们说话,借此插手边境贸易,可保家族三代不衰。”

顾少言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也是豪商之女。

也是和官宦世家联姻。

也是为了家族兴旺。

父亲也是被爷爷所逼的吗?那他又何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母亲喜欢父亲吗?父亲又喜欢母亲吗?

他不知道。

一切都只是为了家族的兴旺。

“我……公事繁忙,恐怕无暇分神。”顾少言支支吾吾地说道。

“那又怎样?”顾律皱眉道,“等成了亲,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我这就写信请赵家来京。”说完,便毫不理会顾少言,径直离开。

顾少言轻轻拈起一块碎片,啪——用手撇断。

一切都是为了家族的兴旺。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直到初八的早上才停。

皇城早已一片素白。

时不过五更,月光尚明,却有朗朗读书声穿透积雪,穿透月光,在宫内回荡。

文华殿内,十二岁的太子朱载垕已经开始了早课,正在诵读经典。

面前是三位正襟危坐的翰林院学士。

“……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治……”朱载垕记不起后面是什么了,两眼盯着脚面,从左转到右,再从右转到左。

三位学士皱起眉头,其中一位已经将手伸向了戒尺,吓得朱载垕心惊肉跳。

屏风之后,有人轻声道:“?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噢——”朱载垕立刻振作起来,“?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嗯。”三位学士满意地点点头。

“书背得如何了?”嘉靖缓缓走入宫中。

三位学士立刻行礼,“参见陛下。”

“儿臣参见父皇。”朱载垕连忙放下书,跟着行礼。

嘉靖一一点头,走过去翻看朱载垕所做的札记,上面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不错,是在用功读书。”嘉靖夸赞道,他转向三位学士,“今日是腊八,太子的早课推迟一个时辰,你们也先回去祭祀祖先吧。”

“臣等告退。”三名学士行礼退下。

嘉靖挥手示意身边侍卫退下,偌大的正殿此时就只剩下他和太子两人。

或许不止。

“出来吧。”嘉靖说道。

屏风之后,缓步走出一名年轻女子,身着红衣,相貌冷艳。

“糟……”朱载垕心里咯噔一下。

女子行了一礼,“参见父皇。”

嘉善公主,朱素嫃。

嘉靖皱眉来回扫视姐弟二人,沉声道:“刚刚的背书,是你姐姐提醒的?”

朱载垕讷讷点头。

“每次都是?”

“那不是!”朱载垕慌忙解释,“只是今天我突然忘了词……”

嘉靖不悦地看向朱素嫃,“你弟弟读书,你跑来做什么?”

“想听些有趣的东西。”朱素嫃答道。

“什么?”嘉靖被这个回答逗笑了,“先贤经典、治国之言,你觉得有趣?”

“比待在屋里有趣。”

“朕可是听说你在景阁带着宫女日夜舞剑,内官都不敢靠近了。”

朱素嫃哼了一声,“那些都已经腻了,我想去塞外看看。”

嘉靖皱起眉头,“你都十八了,要在寻常人家早就该嫁人了,哪容你这般胡闹?”

“嫁人?”朱素嫃对此不屑一顾,“嫁一个十年寒窗苦读诗书做了状元的弱书生?那不是我想过的日子。”

嘉靖哑然,自己的这个女儿,向来飞扬跋扈,目中无人,行事颇像男儿。以前自己就担心她的婚事怎么办,总说还早还早,一转眼她都十八了,真得好好考虑了。

目光瞥到一旁的朱载垕,太子虽然性格孱弱,但行事严谨,会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

“今日腊八,跟我去太庙祭祖。”

“是。”姐弟二人答道。

没有侍卫,没有宫女,只有父子女三人在宫中缓行,靴子踩在积雪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煞是好听。

去太庙要经过午门,那一片废墟。

残砖碎瓦被雪盖了一层又一层,倒显得没有那么凄凉了。

嘉靖挥手让守卫废墟的侍卫退下,走到废墟前蹲下,轻轻用手扫去一片碎瓦上的积雪,把它捡起来端详着。

“这瓦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呢。”

朱素嫃推了一把自己的弟弟,让他去和嘉靖说话。

朱载垕怯怯地走过去,踌躇一会,说道:“好可惜啊。”

嘉靖回过头来,笑问道:“怎么可惜了?”

“一百年的瓦被毁了,很可惜。”

“噢——是这样可惜,那你觉得该怎么做呢?”

该怎么做?朱载垕想了想,答道:“把它修好吧。”

“没必要。”嘉靖摇头,指着这片废墟对朱载垕说道:“我年轻时觉得自己觉得自己是上天,既能授臣民以雨露,亦能降之雷霆。”

“但是这个人。”嘉靖的脸色阴沉下来,“这个人让我明白我也没那么了不起。”

朱载垕抿着嘴,他当然知道自己的父皇说的是谁,但他有些害怕。

“他很厉害。”朱载垕说道。

“很厉害,非常非常厉害。”嘉靖点头同意,“你怕他吗?”

朱载垕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有点。”

嘉靖帮他整理好歪了了衣领,轻声说道:“可你是皇帝啊,皇帝怎么能害怕呢?”

“我现在还不是皇帝……”

嘉靖哈哈大笑,“可你迟早会做皇帝的,在我死了之后。”

朱载垕神色一下子就暗淡下来,嘉靖看在眼里,说道:“你知道别人都是怎么评价我的吗——精于权术,长于驭下。”

朱载垕似懂非懂。

“你不喜欢严嵩父子,对不对?”

朱载垕点点头,“我觉得他们不是好人。”

“他们当然不是好人,但作为皇帝,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从小就告诉过你,你一定要记住。”

“清浊之论吗?”朱载垕问道。

“对。”嘉靖拍拍他的肩膀,沉声道,“史书从来都只叫人做清官,可贪官当然也有用。”

“贪官有什么用?替我们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我问你,皇帝是好人吗?”

朱载垕点点头。

“错了!”嘉靖板起脸,“皇帝是天下万民之主,要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要与权贵周旋,拉拢一派去打另一派;若是有人作乱那更要以雷霆之势绞杀。”

“皇帝——或许不是坏人,但肯定不是好人。”

“可我们却不是无所不能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得已,比如明知道某个人是好官,却不得不杀他,因为需要拉拢某些势力,或者要达到某些目的。”

“明知道这会载入史册但不得不做,那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一些骂名,这时候,就需要贪官的一份奏折,我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做这件事,而万一激起民变,他们——就是替罪羔羊,天子——只是被他们蒙蔽了而已。”

“那真的好苦啊。”朱载垕感慨道。

嘉靖叹了口气,“一旦你做了皇帝,就不再是人了,就成了所有权贵的意志的载物,你不仅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他们考虑,在这基础之上,再为百姓考虑。”

朱载垕犹豫了一下,小声说道:“可我想先为百姓考虑。”

嘉靖愣住了,旋即笑道:“那很好啊,朕就希望你做一个守成之君,一个守成之君就不应该贪大喜功,而应该关注天下万民。”

“可这会不会很难。”朱载垕皱着眉头说道,“那些权贵,会不喜欢吧?”

“不难,我会帮你扫清障碍的。”

朱素嫃走到二人身边,轻声道:“父皇,时辰不早了,去太庙吧。”

嘉靖抬头打量了四周,不知不觉天都快亮了,“嗯,去太庙吧。”

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每次大祭都由皇帝亲率文武百官进行,浩浩荡荡,威严壮观。

但今天只有三个人,自然不是大祭。

嘉靖是来祭祀太祖皇帝的,带着儿女一起。

这很奇怪——朝廷上上下下都知道当今天子最崇尚的是永乐大帝,为表自己的敬仰之情甚至违背礼法将永乐皇帝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由此本朝就有了两位“祖”。

没有人喜欢太祖皇帝。

权贵不喜欢他,他们不会喜欢一个因为仅仅贪污五两银子就将他们处斩的皇帝。

后来的皇帝不喜欢他,他们不会喜欢一个在宫门设立鸣冤鼓,允许百姓直接申冤于天子的皇帝。

太祖朝的百姓是喜欢他的,至少那时候的吏治真的清明,但这些人都已经死了,后来的百姓不知道也没兴趣一个他是怎样的人,所以也就谈不上喜欢。

一个做过乞丐的皇帝,自然是最懂得百姓疾苦的,这种关切随着那个乞丐一步步成为太祖而转化成了对官吏的仇视。

即便他需要依靠这些官吏来治理国家,却仍然规定了极为严苛的规定来约束这些官吏;同时给了百姓极大的权力,甚至允许他们公然抓捕贪污、徇私的官吏,送交京城,各路关卡必须予以便利。

好在——太祖皇帝终究还是死了,权贵们又得以将百姓踩在了脚下。如果没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盖世功绩和百万雄兵,权贵们会不会造反还真不好说呢,

后世的皇帝缺了这两样,也没心思做这个,光是压制权贵的野心就已经很费力了,鸣冤鼓也早就被化为禁区,由专人把守,已经长满藤条了。

太祖皇帝的牌位就摆在太庙的正中间,鎏金字体书写的谥号显得威严而庄重: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嘉靖跪坐在太祖皇帝的牌位前,怔怔道:“逆贼直逼京城,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邪?”

朱素嫃拉着朱载垕在嘉靖身后跪下,无声叩拜。

“恒古以来,四方上下,未见如此凶贼,是朕即位之始,所为狂悖,而使天下愁苦乎?”

嘉靖焚香祷告,“是祖宗之灵怨乎?以惩朕之骄奢淫逸、任由权贵妄为哉?”

一连三问,俱是嘉靖心中大惑,这些话,他是绝不会在外人面前说的。

香很快燃尽,嘉靖望着余灰,神色复杂,“太祖竟无所启示吗?”

“父皇。”朱素嫃依旧敬畏地低着头,小声说道:“人死如灯忽灭,神归太虚也。这是您教我们的。”

嘉靖点点头,说道:“林寻舟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这话是在问朱素嫃,又是在问他自己,或许还是在问太祖皇帝。

朱素嫃想了一下,答道:“这种人,应该活在太祖朝。”

这话看似答非所问,实际却点明了一切。

可嘉靖摇摇头,“你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在你的见识中能想到最接近这个人的就是太祖。他不会喜欢太祖朝的,他要的是一个完全超脱世人想象的天下,一个朝廷和江湖共存的天下。”

“朝廷和江湖不能共存吗?”朱载垕抬头问道。

“不能。”朱素嫃认真地告诉他,“朝廷和江湖向来是不死不休的,朝廷势大,必然要***湖;江湖势大,必然要犯上作乱。”

“可是……为什么呢?”

“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朝廷和江湖非要打起来呢?”

“因为这就是天底下谁说了算的问题,是皇帝还是江湖魁首。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皇帝虽然是天下之主,但仍受制于权贵与道义,他必须对百姓负责;而那些江湖人,却是仅凭武功高低就能统治江湖,那样的人做了天下之主,岂不是凭着个人喜好肆意妄为?这不就是暴君?”

“可他们明明能够共存啊?”朱载垕歪着脑袋,疑惑不解。

朱素嫃诧异地望着自己的弟弟,“你说什么胡话?”

“我没有说胡话。”朱载垕的表情非常认真,“姐姐你想,如果朝廷和江湖能和平共处,相互监督,那谁都做不成暴君了不是吗?”

朱载垕睁大了眼睛充满希冀地望着朱素嫃,后者哑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的想法。

朱载垕又望向嘉靖,“父皇你说呢?”

嘉靖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沉默不语。

许久——久到朱载垕自己低下了头,嘉靖才微微地笑了笑,伸手拍拍朱载垕的脑袋,感慨道:“太子聪慧过人,必成一代明君啊。”

朱载垕不好意思地笑笑。

“朕要为你请新的先生了。”

朱载垕一愣,慌忙说道:“不用不用,先生们都很好的!”

嘉靖摸摸朱载垕的脑袋,“朕当然知道他们都很好,只是朕刚刚才发现你已经不是个小孩了,那就应该请新的先生来教你,全天下最好的先生。”

朱载垕歪歪头,“全天下最好的先生?那是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