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文官集团的威力
作者:岩米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948

() ()“臣镇宁夏惟以收流移、屯资粮、『操』精兵三策而已。”武安镇定回道。

“此三策说则容易,但为之难矣。”万历皇帝对武安如此简练的回答并不满意,“朕记得去年爱卿分守宁夏中卫,屯田地大利于边民,宁夏官员皆荐之朝廷,因此才被破格擢升为参将之职,爱卿可是要复制以前事?”

武安道:“陛下明鉴,臣出身寒微,自懂得军户之贫苦无助。臣在中卫,大兴屯田、严明律法、赏罚分明,使军士无绝饷,军官无侵渔,百姓无绝粮。军士无后顾之忧,皆敢于誓死为朝廷效命而无悔,此皆赖屯田之功。”

“朕听闻辽东奏报,言及爱卿所练皆精兵,此次北征叛逆,各路天兵多丧,独爱卿所部斩获坡多,想来爱卿精练士卒有其独特之道。”

“臣不敢将功劳独揽自身,朝廷北征虽略受挫,此不为诸将战之失。奴酋狡诈非常,战前隐派『奸』细窥伺军机,虏以暗击明,才侥幸存活。臣每『操』练军士,多严明以忠君重义,军士在临战只知不为私而为公矣。”

万历皇帝对不卑不亢的武安笑道:“爱卿镇守宁夏朕无忧矣!”又看向下面道,“方大人—”

站在最前面的一个老臣持玉圭出列道:“老臣在。”武安瞥一眼这老头的官服,暗思这就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吧。

“传朕旨意,宁夏镇新屯田地可免三年赋税钱粮。”

“老臣尊旨。”这本来是朝廷惯例,朝臣也没有什么反驳的,不过今日好不容逮到万历上早朝,大臣门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方从哲刚退下,一位一脸正气的四十多岁的文官就跳出来:“陛下,臣杨涟有本启奏。今岁朝廷于辽左损兵折将,此皆经略杨镐之过,臣恳请陛下严厉惩罚当事官员,以正效尤。”

“杨大人此言有误,”另一个官员也出来,“臣御史吴应奇启秉陛下,辽左败坏,乃由总兵官杜松贪功冒进而起,经略杨镐素忠于陛下,且精于辽左之事,若轻易换将,恐辽东将士军心不稳,此不谓朝廷之福也。”

“陛下,吴大人所言大错,今闻自战已有一月有余,奴酋眈视辽左,杨镐等居辽阳丝毫无应变御敌之良策,以致人心徘徊,『乱』已渐生,实是素餐尸位、误国欺君之辈,朝廷应立即撤换辽东主帅,任命贤明果敢之良臣代之。”

“陛下,臣有本要奏。今辽东军饷不足,军中上下皆有怨言,恳请陛下以天下为念大发内库银百万.......”

“陛下,辽左之危乃因陛下之错,陛下久居宫禁不闻朝廷大事,任纵奴酋为大患,请陛下发罪己诏,向天下百姓示以改过诚心......”

“启奏陛下......”

......

武安有些目瞪口呆的看者满朝官员一起向万历发难,怪不得万历几十年不早朝,这都是被『逼』的呀!今日算见识明朝文官集团对抗皇权的凶悍了,这些官员就差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人了,什么尊卑礼仪,什么君臣之道,看者那些满口引经据典、祖宗旧法的夫子们,武安心中也不禁赞叹一个“牛”字。这要是在猪尾巴清朝,还不一口一个“奴才”“皇上圣明”,明朝这才是政治开明的举动。

最后的结果不用猜测,万历皇帝来一个眼不见、耳不闻、心不烦,直接生气的退朝躲到**完事。武安像看到什么新鲜事似的,一路面带微笑,萧如熏还以为他是因万历称赞而兴奋呢。

回到大兄家,武安问道:“岳父,以前早朝大臣也如此吗?”

萧如熏叹道:“自弘治皇帝待臣下愈宽始,朝廷上下皆以直犯龙颜为义举,诸事无论对错与否,臣下定会直言进谏,往往有沽名掉誉之徒,不分是非黑白,肆意构陷寻衅。细想陛下也是不易,辽东之『乱』岂是一人之过错?......”

武安心想何止是不易,就是自己遇到这么多下属反对,也会气炸了肺,又何况是九武之尊的皇帝呢!看来有些人是不能惯的,明朝末期文官集团已经不是单纯的为公心而忙碌,各种党派的私斗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基本的礼仪廉耻,欲罢而不能。这都怪弘治皇帝生『性』懦弱,因为当时有万贵妃把持**,从小弘治皇帝就见不得光,被一个忠心的太监掩护才留得『性』命。这位皇帝即位后,开创了中兴之治,也创了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的记录(没有宠幸宫女的记录,隋朝杨坚也不如他专心),想象面对各种美女诱『惑』弘治皇帝依然如故,柳下惠也甘拜下风;只因不小心把墨迹撒在奏折上,弘治帝就下诏向群臣认错;仅仅是因北元入寇,弘治就向天下发罪己诏......弘治帝如此忍耐贤明,可苦了后代皇帝,相信后代如嘉靖、万历没有不埋怨他的。

接下来几天,武安到了传教士云集的教堂,本想找几个火炮的人才,不想空跑一场,只好买了些制造千里镜的材料。根据武安的记忆,应该是后年徐光启等人才从澳门引进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从此明廷不断仿造改进,直到在辽东大显身手后,红衣大炮才声名远扬。不过,没有朝廷的批准,除非是私自铸造,否则宁夏镇是不可能有此种利器的。

****************************************************************

五月十二日,武安回转宁夏,岳父萧如熏则北上蓟镇,六月初二日,武安则带者二兄萧显孝全家回到中卫城,因为担心儿子在京城闯祸,岳父萧如熏就把他交给武安看管,本来是想要他去蓟镇的,不想他死活不肯,只能退而其次去宁夏了。回到熟悉的家,武安好好的歇息几天,才北上宁夏镇城接任总兵官,在镇城安顿后,母亲马氏、萧莺、东哥等人才来镇城会合。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