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战成名天下知
作者:顺流逆流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458

一战成名天下知!

台湾抗倭联军一败儿玉源太郎,二败坂本丸二。海陆两军都全军覆没,少有幸存者,只有少数几名将领及台湾舰队的部分顺从的水手留得了性命。

连场大战,声势浩大,加上抗倭联军攻城略地,早就轰动了台湾全岛。不管联军如何遮掩真相,封锁消息,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想遮也遮掩不住。

等海军惨败的消息辗转传到台北,战事已经过去了数日。随后,如坐针毡的总督府、守备军司令部留守官员将士束手无策,紧急商议之后,只能将军情上报东京。

随着电报传来,倭国陆军部、海军部如同炸了窝,震惊不已,就连身居深宫大内的明治犬皇也感觉颜面尽失,把一众高官大将训斥得狗血淋头。

“号外!号外!倭国台湾守备军战败!”

“名将之花儿玉源太郎生死成谜!”

“台湾舰队下落不明!”

“台湾大捷!”

“抗倭名将林义成”

......

不过半日,日本战败的消息就被驻东京的各国外交官知晓,被迅速传回各自国内。上海、北京、香港、伦敦、巴黎、华盛顿....林少猫的名字,数日间便蜚声海内外。

由于季风的刻意低调,林少猫这位台湾抗倭义军首领,联军总指挥不仅成了台湾家喻户晓的英雄,被国人誉为继承甚至是超越了原黑旗军统帅刘永福将军的抗倭名将,更上了各国报纸头条,引起各方关注。

林少猫抗倭七载,又是抗倭三猛中硕果仅存的一位,即便季风要出风头,也遮挡不了他的光芒。

先前季风打着黑旗军的名头也是迫不得已,现在台湾局势已经暂时平稳了下来,那就要合计合计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正统问题,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先前因为各路抗倭义军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象一盘散沙般不成气候。可现在林大将军头上顶着一个抗倭名将的光环,要是没有一个名分就说不过去了。

甲午战败之后,台湾地方绅民首领丘逢甲等创立“台湾民主国”,抗击倭寇侵占台湾。唐景崧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统领”,立年号“永清”。是时,“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电奏清政府:“今之自主,为拒倭计,免其向中国饶舌;如有转机,自仍归中国”。

立国不过十日,唐景崧逃回厦门,露出清廷官员贪生怕死的本来面目。而刘永福部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孤军抗战吉甫,号蛰庵、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工部主事,惠潮嘉视学员。

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闽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

中倭甲午战争爆发后,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一百六十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

当时,清政府弃台并拒绝岛民内渡,台湾人民“无主可依”、“无人肯援”而强敌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悲愤至极的一介书生丘逢甲力倡建立“台湾民主国”。

他倾尽家资,组织和率领数万人的抗倭义军,横刀跃马与倭奴浴血奋战,并向国内外发表讨日檄文,宣言: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湾义军大小一百多仗,倭军死伤32000多人,其中侵台日军头目近卫师团长、陆军中将北向川能久亲王和第2旅团长、陆军少将山根信诚等在战争中毙命。

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孤立无援,抗倭军民弹尽粮绝、死伤严重,气壮山河的保台抗争终告失败,丘逢甲不得不挥泪内渡,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文福淡定村。

时人评曰:志虽未酬,而义声震于天地,名节已堪千古。

丘逢甲回大陆后也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台湾,积极谋求恢复。是以,季风一纸相招,他便偕同两位老友,膝下二子,联袂来台。

其意志之坚决,宁不叫人心折?!

*****

求收藏,求红票!

兄弟们,这两天,心情愉快吗?性-生活,和谐嘛?

如果您心情愉快,性-生活和谐,请利索支持一下。

如果不顺心,那就算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