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魔高一丈
作者:阚虓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8546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今通用的军事法则;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这其中的‘粮草’二字,其实乃是一个涵盖性很广的通用词汇,它其中要包含着粮秣供给、战争物资、战争器材等等多个方面。只是由于古代战争中主要的供给乃是‘人吃马喂’,所以才以‘粮草’来代替了一切。

而在没有机械动力、交通运输条件极差的古代,战略物资的运输更是战争的基本保障。同样,所谓的‘粮草先行’也并不是说要把战略物资的运输要摆在行进的大军的前面。而是说:战略物资要提前准备,适时运输到可以保障大军征战之用的恰当地域。

由于古代的运输条件极差,所以大军的战略物资的囤积之地一般情况下距离征战的战场都不算太远。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甚至都出现了袁氏集团让对手曹魏集团深入敌后、把自己的囤积战略物资之地‘乌巢’给一把火烧了个精光的经典战例。

而大汉之前的‘五路出击’之所以采取了‘五路’,除了战略战术上的需要以外,其中亦不乏就近分散开来的保证大军的供给、尽可能的减轻供给的压力、方便大军快速出击的原因。

而随后的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十万大军,则是由于根本无法采取分路进军、必须要保证大军总体上的强大实力,因而在战略物资的供给上也就采取了统一供给、全部押运到一处的方式。

故而,在纪啸带着赵睿马不停蹄的前往追赶汉宣帝的御驾亲征的大军途中,就不断地遇到从临近的各个州郡出发、统一向北逶迤而进的运送大军供给的辎重军,运送的最终地点自然是大汉与匈奴等群胡接壤的北地郡。而对这些分别来自于距离经常长安较近的各个州郡的辎重军的调度指令,则要来自于目前留守京城临时主持着大汉朝政务的相国魏相和御史大夫丙吉等。

这样一来,也给追赶大军的纪啸和赵睿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二人已经无需一路边打听、变追赶,只是沿着前面运送战略物资的辎重军行进的路线、一路的追赶下去也就可以了。

多日以来,连续不停的纵马狂奔赶路。使一贯自诩体魄强健、忍耐性极强的纪啸都有些感到吃不消的‘腰酸、背痛、脖子硬’,就更别说恍如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赵瑞了!然而,面颊已经变得黑瘦、显得更大、凹进去的一双大眼睛因疲惫而恍若蒙上了一层雾光的赵睿则仍在紧咬牙关、一声不肯的坚持着,并未因纪啸一路心急火燎的急赶而掉队。

张延寿的沉稳、敬业,小赵睿的坚韧、忍耐,让纪啸不免对张安世、赵充国这两位大汉朝军方巨擘的家教大生敬佩之心。让本就是出身于豪门、自出生起就享受着祖辈余荫的荣华富贵的子孙立志成才,事实上要较贫贱之家出身的子弟要难得多!而张延寿和赵睿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可以说身为表率的张安世和赵充国对其家族是功莫大焉!

在河套以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在银雪山麓之畔、在广袤的落日大草原纵横数百里的范围之内,汉胡两军正在进行着一场甚至都可能要牵扯到今后各个民族在这个世界所居于的地位的浴血绞杀。当然,作为大汉民族的守护者的大汉军旅,在此也正在迎接着一场维护已经取得的大汉民族傲视域外群胡的崇高地位的铁血征战。……

其实,之前大汉所派出的统帅‘五路出击’的各支汉军的军中主将,事实上也均是大汉的军中翘楚、是构成大汉军方将领框架中的绝对骨干……。

首先就军中的威信和地位上来讲,在五支汉军的主将中,就有两位是‘位比三公’、相当于全军副统帅的征战经验丰富、军旅生涯多半生的老将;那就是前将军韩增和后将军赵充国。就在大汉朝军方的地位上来说:前将军韩增还要位列于赵睿的爷爷后将军赵充国之前。

其次,在这五路的汉军主将中,还要有多年戍守边陲、同塞外群胡浴血争夺多年的军中少壮派骨干,那就是度辽将军范明友和云中太守田顺。

作为老霍光五女婿的度辽将军范明友,事实上是霍氏后辈中能力最强、对大汉朝所建立的功勋最为卓著、但也是家族背景最为浅薄的一个。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由于范明友几乎是完全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强势的崛起于大汉的军中,才得到了老霍光的垂青被招为了五女婿。按年龄算,范明友的年龄尚要稍稍的大上除早已死去的老霍光的大女婿上官安以外的其他几个女婿几岁。

对大汉朝军功卓著的范明友,从武帝在位后期就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先击益州羌人谋反获大胜被晋封为中郎将,后多次的征讨伐匈奴、乌桓亦取得大胜而被晋封为了度辽将军。如果不是因需要而被委任为‘五路出击’其中一路的主将,已经被任命为了未央宫卫尉的范明友现在已经身在京城长安了。

而作为云中太守的田顺,事实上也同样是一位多年就戍守在大汉边陲的重要将领,有着多年戍守边陲、同群胡征战的丰富经验。

‘五路出击’的最后一位主将,则是在朝堂上身居御史中丞、此次出征加挂祁连将军衔的田广明。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副职的田广明,以往也是出身于军方,所以此次才统率着五路中实力最强的四万余京畿驻屯军担当了‘五路出击’中的一路。在‘五路出击’的汉军中,其余的四路均是由边军来担纲,唯有田广明这一路,是由京畿的驻屯军所出任。

少许多句嘴:不要被‘御史’两个字给迷惑。在这个时期,御史并非是像后世一样的乃是‘纠察、督查’的代名词。不妨把两个字拆解开来理解:御,含有着御驾的意思;史,含有着长吏的意思。在这个时期,作为御史类主官的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当然,督查、纠察的职责也是在御史大夫的权限之内。

还有一点就是,此次大汉虽然名义上是‘五路出击’,事实上以相互之间的相隔距离和协同配合来说却是相当于两路。既正面的一路是以田顺和田广明在前部实施分进合击,后面由经验老道的前将军韩增坐镇协调、支援。而另一路则是在侧翼由范明友出任前驱,随后跟进的后将军赵充国作为奥援。

虽然朝廷并没有对五路出击的汉军作出明确的属从关系硬性规定,但摆出的总体态势则俨然是分别以两位‘位比三公’的朝廷军方重要将领韩增和赵充国来统一协调正面、侧翼的两路进攻。可想而知,如果正面的三路、侧翼的两路如果分别会合到一起,自然是就要由位尊的韩增和赵充国来总揽统筹的调度一切。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大汉准备了很久的、主要是针对着近几年又逐渐的嚣张起来、已经整合并降伏了聚居在中原北部大漠上的大部分夷族的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彻底的误中了群胡蓄谋已久的圈套,使北征的五路汉军或被围、或进退失据的彻底的被陷在了大漠深处而无法自拔,只能是勉强的进行着就地顽抗、等待着大汉加派援军前来接应。……

‘五路出击’的起因则是由于:近几年来,以壶衍鞮为大单于的匈奴人经过逐渐的兼并、扩张已经囊括了几乎大半个中原北部的广袤大漠;大漠之上的其他夷族各部相继接二连三的雌伏于匈奴人的淫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在继续的加强对其不肯屈服的夷族部落进行威压、兼并的同时,亦又开始了大汉边郡的骚扰和劫掠。

鉴于匈奴人的气焰逾渐嚣张,本就已经准备对匈奴人实施强力反击的大汉朝廷,恰巧在此时接到了原本与大汉结好的大漠西部乌孙国的求援国书。

乌孙国在国书中奴颜卑膝的请求大汉对受到了在匈奴人的支持下的邻国车师国攻击的乌孙国予以支援的同时,亦信誓旦旦的保证会派军配合来援的汉军作战。乌孙国在国书中还允诺:此次征战的辎重补给均由乌孙国承担。待打败车师国同匈奴人的联合进犯后,乌孙国会对大汉岁岁纳贡、年年来朝,永远的归附于大汉。

在这种情况下,大汉朝的朝廷中枢决策层最后才确定了之前的‘五路出击’。由于目前匈奴人已经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覆盖着大半个北部大漠,大汉如果要对乌孙国进行支援?就必须首先对匈奴人发起攻击。只有驱逐、击退了匈奴人打开战略通道,才有可能攻击到被匈奴人翼护在背后的车师国,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乌孙国的支援。

因而,大汉朝朝廷中枢的决策层确定了‘五路出击’的战略之后,也马上委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国会盟;要求乌孙国出兵协同大汉共同夹击匈奴人。双方联合击败匈奴人之后,视情况大汉再配合乌孙国对匈奴人支持的车师国予以打击。在得到了乌孙国的允诺国书、常惠也留在了乌孙国监督乌孙国出兵之后,大汉的五路大军才正式的开始向大漠进发了……。

然而,令大汉朝万没想到的是:筹划了数月的与乌孙国联合出兵夹击匈奴人的这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却是完全的钻进了塞外群胡设好的圈套里,促成了塞外群胡联合到一起对大汉帝国进行发难的这一个天大的阴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