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涣杀败裴之横,渊明僧辨互致信
作者:陈纯纲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4292

却说陈霸先、王僧辨扶立梁敬帝萧方智后,陈霸先镇京口,王僧辨镇建康。大文学这一日,僧辨正在府中批阅书信文件,忽报北齐尚书奉命出使来到,僧辨传令召见。

邢子才昂首阔步而进,见到僧辨,呈上齐主高洋及萧渊明的书信。

僧辨接过,略一过目,面露不悦之色。

邢子才视若未见,傲然道:“我主高洋认为,萧方智年幼不足以承大统,应该由武帝侄儿萧渊明继任皇帝。贞阳候正当壮年,久历磨练,必能中兴梁室,卿以为若何?”

僧辨道:“此事我们断不能答应!”

高涣道:“我主高洋意已决矣,若不从命,大兵压境!”

王僧辨道:“僧辨厮杀惯了,随你们好了。”说着,一挥手,道:“送客!”

邢子才气咻咻回至北齐,添油加醋地对高洋述说了一遍使梁经过。高洋大怒道:“敬酒不吃吃罚酒,谁人可率军饮马长江,踏平南朝?”

忽听一人道:“目前我国国力空虚,不宜出兵,不如派兵护送萧渊明回朝,一旦他为梁主,则江南尽入吾囊中矣。”

高洋闻声视之,见是自己弟弟上党王高涣,大喜:“此计大妙,卿可率军三万护送萧渊明赴梁!若不听从,给我踏平建康!”

“是。”

高涣统兵三万,意欲护送战俘萧渊明南返。

“究竟如何将你送回南朝呢?”

“最好由南朝派人来接。”萧渊明道。

“可是他们肯吗?”

“我先联系一下再说吧。”萧渊明道。

高涣点了点头。

高涣准许了。于是萧渊明作书一封,大意是希望王僧辨来北齐迎接自己入梁顺利登基。高焕便派人使梁去见王僧辨。

不表北齐调兵遣将,却说那日王僧辨送走高涣后,王僧辩心中十分不好受,便写信征求陈霸先的看法。

不几日,就收到了陈霸先的回信。王僧辨打开一看,但见开霸先说:梁朝的事,岂容外族插手?皇帝的唯一人选,只能是萧方智。

王僧辨深有同感。恰在此时,人报北齐使持萧渊明有书来讫。僧辨下令接见。

北齐使呈上书信。王僧辨展开读之。但见信上写道:

渊明顿首顿首,昔自天狼炳曜,非无战阵之风,参虎扬芒,便有干戈之务,至于夏锺夷羿,周厄犬戎,汉委珠囊,秦亡宝箧,彰于史籍,可得而闻,未有国家歼危,遂若当今者也。大文学我大梁膺龙图而受命,御凤邸以承天,轩顼比于诸王,汤武方于儿戏,三光有耀,四海无波,灵贶咸臻,表里礻是福,非日非月,苍生仰其照临,如云如雨,天下蒙其恩荫,而屯亨有数,剥极为灾,枭獍豺狼,肆逞凶逆,後主诞资上圣,光启中兴,大翦仇雠,方平宗社,虽复潇湘举斧,庸蜀弯弓,凡厥凶徒,谁不歼扑,岂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羌虏无厌,乘此多难,虔刘我南国,荡覆我西京,奉问惊号,肝胆崩溃,虽复金行版荡,火政沦亡,绿林青犊之群,黑山白马之卒,八王故事,曾未混淆,九州春秋,谁云祸乱?昔隆周从播,皆凭晋郑之功,强汉阽危,终假虚牟之力,今者武皇之子,无复一人,藐是孤孙,还同三叛,等子颓而为暴,同刘芳而入关,乞命诸戎,势何支久。孤宗室之长,爰自布衣,皇运之初,弥承天德,何则?据鞍辍哭,虽绍霸图,独居掩涕,终讨家怨,孤二三昆季,方可戴天,披此恩慈,如何酬答,所以徐彭之役,不吝轻躯,哀荷之诚,久闻朝听;况复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宗社无依,何所逃责?因以提戈负剑,卧泣行号,言念荆巫,志雪雠耻。大齐观书有洛,辑瑞荣河,功格苍,德满天地,慈孝之道,通于百灵,仁信之风,覃于万国,是以日月所照,舟车所通,候海水以来宾,瞻苍云以奉贡。昔自轩农炎昊,曾无宣国之规,虞夏商周,非有伐戎之略,岂知华夷仰德,远近同心,谷价无尧汤之忧,粮储同水火之贱,精兵利器,势勇雷霆,天马龙媒,量比山谷,斯固开辟已来,未之有也。至于亲邻之道,夙契逾深,无改曩怀,尊感弥笃,以为兴亡继绝,事丙前经,推择庸虚,命守宗ね,方欲仰凭神武,清我寇雠,旨喻难违,诸怀更恧。明公诞膺时运,光赞本朝,勒瑞姜璜,书名何鼎,故以通期管乐,宜契风云,戮不世之渠凶,歼滔天之巨寇,重以三湘放命,七国连从,征旅东西,必翦妖逆,虽复栈道木阁,田单之奉旧齐,绾玺将兵,周勃之扶隆汉,中宗佐命,俱画丹青,光武功臣,皆悬星象,非貔非虎之封,同心同德之劳,校彼功庸,曾何仿佛?但与在与亡,期于体国,丧君有君,宁容无主,夙承所立,犹则孱蒙,天步方难,宁可弘济?自淹留大国,志荷恩私,朝夕宫闱,预奉颜色,黄河白日,亟诚言,分灾恤患,事非虚旨。但善相小国,终资大贤,定我邦家,ム公是赖,淮流不竭,岂独琅邪,望能喻此衷怀,思之无忽,近陆居士有启,陈其祸乱,朝旨即命河东王岳等,勒率熊罴,便相抵赴,道阻且长,虽无之及,所闻西浮夏首,便当险隘之冲,南捍巴陵,方拒窥窬之寇。上党王皇齐宠弟,是号宗英,亲御戎轩,远于将送。裴侍中英起淮南贵族,兼事戎行,跃冀马者千群,披燕犀者万队,来自河阳,曾不旬日。持节、徐武潼三州诸军事、散骑常侍、明远将军、东徐州剌史、始兴县开国侯湛海珍等,并前朝旧将,夙著勋庸,推毂海边,属是丧乱,虽复拔身有道,志雪朝怨,咸预戎行,共指乡国,江淮旧隶,悉已招携,方禀英谟,共翦雠难,去月将晦,便届寿春,已具舟师,将临江浦,使人入境,行陈所怀,揆日觇光,迟枉还牍,当使宗礻方有主,余同小白之勋,家国无虞,公保阿衡之贵,何其美也,岂不休哉!言念此私,但以号咽,萧渊明顿首。大文学

王僧辨看罢大怒,继而思索一阵,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吩咐北齐使带给贞阳侯。

那齐使回国,将书信捧给萧渊明,萧打开一看,但见:

“我所立的继承人是天子的血统,又受命于简文帝,是合法的继承人。明公倘若能回朝任职,共同匡扶王室,那么伊尹、吕望(姜子牙)的首辅重任非你莫属;倘若您回来是想当梁王,那么我们不能从命。”

高涣见了,大怒道:“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啦,克日兴师,荡平梁室!”

齐主高洋得报,任命陆法和为都督荆州、雅州(江西省庐山一带)等十州各项军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台,又派宋莅担任郢州刺史,宋莅的弟弟宋簉(音:zào)为虚设的湘州刺史。接着下令上党王没涣率军三万,护送萧渊明入梁。

高涣领命率军浩浩荡荡向南杀去。不一日,便到了克谯郡(安徽省巢湖市东南)。高涣高叫克谯郡守将开门,道是护送梁帝侄子回国称帝去讫。

守将不从。高涣下令攻城。不一日,克谯郡守将以身殉职。高涣进城杀人放火,将城洗劫一空,次日又率军南进。

却说王僧辨得到高涣率军杀来的报告,下令爱将散骑常待裴之横率军北上迎敌。

那高涣一路势如破竹,率军进至东关,先头部队与裴之横大军相遇。两军相交,一场恶战。

高涣下令猛攻。

裴之横则依城固守。

但见齐军架着云梯不要命地向城上攀来。

裴之横指受挥兵士,或射或杀或推倒云梯,霎时齐兵血肉横飞,倒下一大片。

然而齐兵偏不怕死,踏着漫山遍野的死尸,前仆后继,仍如潮水般地涌将上来。直杀得裴之横所部士兵筋疲力尽,高涣部仍不退兵。

此时,裴之横部兵士多有伤亡,士气衰落。裴之横见状不妙,忙上前督众固守。忽然一箭射来,正中裴之横胸部,裴之横大叫一声,往后便倒。

旁边士卒一见,急忙去扶。却见裴之横两眼一翻,断气了!

霎时兵士大乱。副将见状,忙替职指挥。然而不管他如何指挥,仍然阻止不住败势,不一会,便有一队齐军攻上城来……接着,齐军如潮水般涌上城来,打开城门,霎时北齐大军一涌而入,东关顿时成了人间地狱。

裴之横部一半被杀死,几千人被活捉,只有少数人逃回。

败报传到建康,王僧辨大惊。惊惧着,他亲自屯兵姑苏防御北齐。

此时,北齐又派出使者,遣书劝告僧辨接纳萧渊明为帝。

看到北齐人强马壮,王僧辨害怕抵挡不住,亡国破家,态度开始软了起来。

此时陈霸先也遣书与王僧辨,提醒他说,万万不可接纳萧渊明。一则萧渊明并非梁武帝亲生子,而萧方智则是梁武帝的亲生孙子,是为正统;二则萧渊明久居北齐,势必会对北齐言听计从,梁朝必将沦为北齐附庸,北齐乃野蛮政权,齐主高洋残暴无比,势必会给江南带来毁灭性的空难……

王僧辨一面回陈霸先书说考虑虑。请他放心。一面与北齐书来信往,讨论萧渊明入梁事宜。

一日,萧渊明正在胡思乱想,忽报王僧辨有书来了,渊明大喜,急忙取来打开一看,读道:

“在秦地贼寇进犯陕时,我就营办率军赴援之事,刚刚上船出发,荆城就被攻陷,我当即派刘周去齐国,上表表明我的寸心,当时我身旁的功臣大族,全都同心协力,愿意效忠。刘周很长时间没有回来,人心疑惑,顿生隔阂。等到下诏派来朝廷的使者,我又派人到各处咨询商议,但人们议论各有不同,人便立即做出决定。刚刚见到侯瑱派来的使者,把西边敌寇权景宣的信给我看,现在叫人把原信上呈。看看这里的将帅,都愿意与大齐同享安泰,假若我们违背大齐的意思,我即使烧成灰,研成粉也在所不辞。也将会为梁的帝业永远失去中兴的机遇而悲伤。希望陛下乘便渡江,上藉大齐的威望,恁藉陛下最为圣明的韬略,树立成年的国君,报仇雪耻指日可待,国家重新振兴,我即使死也无所吝惜。现请押别使曹驰马赶往齐国都城,呈送表章,把事情经过向陛下启奏,我匆促之中伏首拜送。”

贞阳侯萧渊明读罢喜极而泣,稍后,他回复了一封信,派人交给僧辨,大致是说“再立我萧宗,重兴我梁国”“裴之横答对骄凶,无识之徒,忽然逆战。前旌未举,即自败亡。北齐‘饰棺厚殡,务从优礼’“现在我暂且停留在东关,再等你派遣使者,告诉我是从水路还是从陆路,在什么地主迎接我”“假如你忠贞不二,与将领合力同谋,不存二心,那么齐**队就会返回本国,遵守道义决不过江。”“如果不从,北齐大军将过江相见,踏平建康”等等之语。

王僧辨接书,马上回了一封信,说“谨派我的第七个儿子王显,王显的生母刘氏和我弟弟的儿子王世珍,去北齐充当人质,还派左民尚书周弘正到历阳迎接萧渊明返梁。船舻停泊在江上,等待一龙南渡;清理宫室、台阶、等候皇子的六乘专车进宫。天下百姓都仰慕陛下的归来”并请立萧方智为太子等等之语。

此时,王僧辨又接到陈霸先的来信,陈霸先在信中重申了不纳萧渊明为梁帝的意见。王僧辨但说请不用他操心,他自有决断等语。

却说萧渊明接到王僧辨回信,喜不自胜,马上安排渡江入梁称帝事宜,并又马上回了一封信。说同意立晋安王萧方智为太子,说晋安王是梁武帝的孙儿,立他为太子,保有天下,是天下百姓的愿望;说只要让他做梁主,齐国大军必不渡江,请王僧辨放心等语。

那萧渊明回书后,便奏明高涣,高涣率军将他送到指定渡江的江边。驻军江北,专等王僧辨迎驾。

却说陈霸先知道王僧辨准备迎回萧渊明的消息后,大吃一惊,急忙遣使劝阻。僧辨不听,陈霸先只得罢了。

次日,日上三竿,但见王僧辨率领大军停在大江之中,正极目北望。

萧渊明喜道:“王都督,我在这儿——”

僧辨见状,手一挥,萧渊明但见一条华丽非常的龙舟,向他如飞而至来。霎时龙舟来到北岸,鼓乐大作,就等萧渊明登舟南归。

萧渊明面向北方、面向高涣跪下,三跪九叩毕,庄严结盟起誓道:

“誓死效忠北齐帝国,永结秦晋之好,共同抵抗西魏,为吾皇高洋帝国的统一大业而奋斗!”

上党王高涣,望着萧渊明感激涕零的样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萧渊明挥手告别高涣,在震天价响的鼓乐声中,与护卫他的齐待中英起一同登上龙舟。龙舟将发,萧渊明忽又请求王僧辨让他带领他的北齐的三千卫士一同南归。

王僧辨想了想,说只允许他带一千多散卒南渡。

看着萧渊明上舟顺利到达长江南岸,高涣远远对着王僧辨喊道:“只要萧渊明登基称帝,我国大军便当北返。如其不然,旦夕渡江,踏平建康!”

僧辨道:“我马上迎立渊明为帝,但请大齐不要失信为好。”

后人有诗叹道:

无能俘虏北齐养,时过八年送建康。

僧辨迎来若为帝,江南未卜是何殃!

那萧渊明回到梁朝故国,但见物是人非,不觉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僧辨连忙安慰,说马上就要登基了,不可哭坏了身子。正是:

奉迎方智未坐热,渊明仗势又登基!

未知萧渊明如何登基称帝,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