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激情满怀地苦读(2)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059

第二节 激情满怀地勤奋苦读(2)

1978年2月26日早晨,云淡风轻、碧空如洗,风和日丽、春风拂面,我穿着簇新的中山装和皮鞋,胸前别着“为人民服务”徽章,身背被褥、手拎装满书籍、脸盆、热水瓶等学习和生活用品的网兜(用呢绒线编结而成的盛物袋),信步从位于长江边的燕子矶家中出发,心中不停地默念**同志“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的亲切教导,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气概,辗转换乘3次公共汽车,径直来到学校新生接待站。

古城师范学院坐落在市中心的海湾路,草木葱茏、枝叶滴翠、幽雅宁静的校园,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国内外闻名的词学大师、古典文学泰斗、人文地理学家、心理学史专家等诸多名师大家在此执教,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继、身教言传,生成的学术品格和厚生传统,砥砺出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形成优良不衰的厚重校风。

经过车马劳顿,当我跨进校门时,浓厚的“归家”感觉扑面而来。我们受到在校工农兵大学生的热情接待,学校提前为新生入校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很快就办好所有入学报到手续,并被告知编在77级数学系三班。因是经过多年积压后的一朝应考,我们班的同学年龄悬殊较大,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则达32岁;年长者有的已结婚成家、有的已为人父母,年幼者才混沌初开、始醒人事。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里,甚至出现两代人同校学习的情况。我们这些新大学生入学,鲜明地标志着一代人跨入社会生活舞台。

经过11年的艰难坎坷的辛酸积淀,我们这批学生的基本素质,总体上令老师们感到满意。四年后,不少学识丰厚、才能非凡的同学,无论是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学习深造,他们陆续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栋梁之材,擘画国家发展、引领民族航向,传承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的领军人物。

我们班级的部分同学,因读中学时教学水准持续下降,应试科目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高考前复习不够深入系统,再因考试获胜的偶然性,这些同学从开学伊始,学习上就存在较大困难。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学校领导随即提出,“绝对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要求,所有教学计划和活动,按照班级成绩较落后同学的水平安排。由于这些同学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在不长时间内,就赶上班级平均水平,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读书学习、探求新知,是异常艰辛的劳动过程。自古至今,就存在苦与乐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宋元学者翁森写的组诗《四时读书乐》,概括古代文人们读书的乐趣。我国民间也流传厌学歌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季接冬至,收拾书箱待来年。这些,都客观表明人们对待读书学习不同的苦乐观。

元朝诗人白朴曾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这两句诗,深刻揭示“万恶惰为首,百事勤当先”的哲理。反映到读书学习中,孰乐孰苦,其分野取决自己以何种态度对待,势必产生或其乐无穷或苦不堪言的亲身感受。前者,读书到苦/方/觉/甜;后者,也只能是“收拾书箱待来年”。

众所周知,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生命力。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和造就掌握科学理论的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以及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者。

纵观中外,著名大学都具有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有学贯中西的大家、学富五车的翘楚,或有为社会公认的大师级教师,有著名校友或整体素质高于其他大学的毕业生。

我所就读的大学,并没有著名大学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声望。在校学习期间,我们这些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具有实在意义的大学生,或许因入学前曾经历坎坷不公、入学后倍加珍惜难得的幸运,在唤起对过去记忆的同时,怀揣实现希望和意愿的梦想,燃烧永不暗淡的青春光芒,激活青春热血、辐射青春活力,坚定“人不疏狂枉少年”的理念,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经历从苦学到巧学,再到博学的不断升华过程。最终,凭借智慧和毅力、精神和勤奋,为母校在江苏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师范教育发展进程中,奠定处在全省教学和科研的前列地位,进而成为省内著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