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生命的转折点(3)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163

第一节 1977:我生命的转折点(3)

随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决策,当机立断、一锤定音,立即恢复已停止11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通过改革招生方式,以择优录取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邓/小/平作出的这项英明决定,明白地向全社会传递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烈信号,充分表明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开始步入正常轨道,将开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征程。同时,也充分体现/邓/小/平同志尊重和解放人才、培养和造就人才、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决心。1977年9月,遵照/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彻底打破种种思想禁锢,作出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决定。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时,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林院校,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经几番左右徘徊和激烈争论,强行关闭多年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被重新打开!

春风再度玉门关。这次冲破艰难险阻,恢复高考制度绝非偶然,既得益于/邓/小/平同志的宏大气魄和英明决策,又是全国上下的共同呼声。这些都充分表明,曾经被践踏的知识,重新得到重视;曾经被蹂躏的求知愿望,重新得到唤醒。国家前途和命运,将因知识和人才受到尊重而走向史诗般辉煌,千百万青年人的人生轨迹将因高考而得到改变。可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发展、时代轨迹和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表明那种持续多年、手段多样、影响久远,依靠“走后门”上大学的现象,彻底宣告结束。

1977年10月21日,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新闻媒体,正式播发国务院关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消息。《人民日报》还发表《搞好大学招生工作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表达以/邓/小/平同志为为核心的/党/中央,彻底改革大学招生制度的坚强决心。从同年8月开始,被人们议论得沸沸扬扬恢复高考的言传成为现实。

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高考是青年学子通向人生理想的阶梯。高考制度的恢复,给那些被时代耽搁的中青年人,带来彻底改变蹉跎人生、实现人生理想的机遇,最终能站在平等的起跑线上,验证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古语;把他们心中被扑灭的火种重新点燃,激励他们以更加炙手的热忱和激情,更加笃实的信心和斗志,牢牢把握自己生命中的机遇,充实、成就和完美人生,为攀登科学知识高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而倾力奉献。

恢复高考的特大喜讯,犹如响彻云霄的滚滚春雷,极大地震撼人们冰封已久的心,震撼整个中国大地,全国上下万众欢腾、欢呼雀跃,百姓们奔走相告、兴高采烈;犹如瞬间爆发的澎湃山洪,在车间、田野和军营汹涌奔流,给在文化黑暗中挣扎的无数青年,尤其是给知识青年和农村青年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带来巨大希望;犹如黎明前露出的万丈曙光,使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无情耽误前程的热血青年受到巨大鼓舞,他们决意要找回失落在这场惨绝的/政/治/运/动中,消失在农村田野、工厂车间和绿色军营里,激情澎湃的青春梦想。

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物质生活虽匮乏,但却都被恢复高考的利好消息,焕发出生活的罕见激情,在内心久久地回荡和燃烧。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野蛮倾轧、沿袭相传的文明被拦腰斩断、铲除邪恶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境等残酷煎熬后,人们终于能够在狂热消失后的理性、蒙昧消失后的反省、沉疴消失后的新生中,追寻历史的脉络、触摸时代的脉搏,抚今追昔、击筑高歌,把曾经的焦灼和痛楚,化为奋力前进的动力,聊发豪情壮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拥抱久违的光明和辉煌。

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像明亮的地平线,划开天空和大地的清浊,极大地调动人们勤奋学习积极性,举国上下掀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潮,糟蹋知识和人才的年代再不复返。

那时,全国城乡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成为最拥挤和热闹的地方。各种落满尘土的课本和讲义,新编印的复习资料洛阳纸贵;教室里重新点亮伏案苦读的灯光,学校办起各种高考辅导班、补习班。高考成为人们最大关注点,见面后谈论的话题,除了高考还是高考,仿佛一切都在亦真亦幻中。全国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普遍抱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积极心态,踊跃报名和参加由当地组织的招生考试,勇于在久违的考场上显示身手,表达“考上大学感谢/邓/小/平,考不上大学批判‘/四/人/帮’”的真诚愿望和朴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