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3)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93

第一节 踏着歌声去上学(3)

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是由著名音乐家李劫夫同志于1962年创作。作者所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牺牲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精神。即使在当年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贫困时期,唱起这首歌曲,人们总禁不住热血澎湃,心情激荡,勃发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壮志豪情。歌曲曲调简洁明快、坚定有力;歌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讲述亿万人民如朝阳升起,历数经受的风朝雨夕,记录种种希望和憧憬,描绘和展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亦诗亦史的鲜明色彩和高昂旋律。

其实,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孩子们渴望用歌声表达自己对甜蜜生活的感受,音乐工作者更是依据自己对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观察和把握,创作出许多被孩子们接受和喜爱。比如说,《红领巾之歌》、《我们的田野》、《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是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劳动最光荣》、《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中队》、《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等,都是健康向上、清新活泼、悦耳动听的儿童歌曲。这些歌曲,是为歌颂新中国和新生活而创作,就像泉水滋润淳朴的童心,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真的不知道,那天早晨,我怎么会和同路的孩子们唱起《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意气风发地往学校走去。很显然,我处在那个年龄,唱着这首歌去上学,不是为渲染自己斗志昂扬的雄心壮志。

到学校后,同学们按名单顺序进入各自所在的班级。在开学典礼结束后我才得知,在报名时考我的那位年轻女老师成为我们班的班主任,她的姓名是朱晓华。朱老师走进教室后,先是笑容可掬地向我们问好,在讲完大家应遵守的学校和班级各项常规制度后,随即宣布我担任班长。这大概是因在和她初次接触时,就对我形成比较好的印象和感觉所致吧。

1952年建立的这所小学,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所普通学校,堪称是地道的“平民”学校。多年来,这所学校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的学风,相得益彰、教学相长,育人环境和教育质量在全教学区名列前茅。

由于在奶奶身边和上幼儿园时,打下比较好的学习基础,同时又碍于自己是班长的身份,我入学后,在学习上感到轻松,在班级成绩属于上乘;在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等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好评。班上同学们除了搞好自身学习外,大家都积极要求进步,最大的愿望就是积极争取早日加入少先队组织。

跨进少先队组织大门、戴上红领巾,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实现的目标,主要看个人表现和学习成绩。因为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是革命红旗的一角,能够戴上红领巾,是大家感到非常光荣的事。入队后,要继续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全班同学争当“三好学生”(指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取得优良成绩)。所以,学校对加入少先队条件的非常严格。对照这些条件,朱老师在衡量我多方面的表现、征得班级同学们意见后,报请学校批准我首批加入少先队。

1965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16周年纪念日。那天下午,一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在学校操场隆重举行。清澈湛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时隐时现,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同学们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齐刷刷地站立着。队鼓铿镪有力、队号嘹亮高亢、队歌持久回荡,呼号声响彻云霄。当大队辅导员宣布为新入队的同学戴红领巾时,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走过来,为我认真地系上红领巾。此时,全校同学举起森林般的手臂敬队礼,我分外激动地沉浸在“准备着,为**事业而奋斗”的向往中,这种庄严神圣的场面令我永世难忘。

入队仪式上,朱老师指定我代表新入队的同学发言。发言稿由她预先写好,事前还专门练习过好几遍,我在发言时一鼓作气、一气呵成,总算没出差错。那几天,我正患感冒流鼻涕,发言中不时用手擦鼻涕的不雅动作,倒是被同学们模拟和笑话好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