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那些激进的日子(2)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927

第四节 在那些激进的日子里(2)

从1958年11月开始,党中央开始反省“大跃进”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撤销“跑步进入**”的口号,随即又提出各行各业要“压缩空气、挤掉泡沫”、调整经济指标,针对实际部署经济工作。1960年冬,在/中/共/中央和**同志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时,“大跃进”运动才逐渐停止,这匹狂奔乱闯的烈马至此似乎是气息奄奄、毫无生气。此时,百姓们犹如站在凝寒大地感受到微微暖气,心情放松许多。

举世瞩目的“大跃进”运动,打乱正常的国民经济发展秩序并使其陷入艰难的困境,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阻碍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最明显的经济现象是,工业难以继续支撑、农业开始萎靡不振,饥饿和疾病现象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肆虐。

值得讥讽的是,中国在“大跃进”运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完全是沿着前苏联斯大林主义的轨道前进。所不同的是,前苏联的“大跃进”在付出几百万人死亡的惨痛代价后,取得工业经济总量列世界第二的成就,支撑前苏联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是在付出几千万人死亡的代价后,导致工农业生产跌入低谷、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饥馑波及全国,并未使国家强盛富庶,仍然是个贫穷落后国家。

即使如此,在全国上下近似疯狂的所谓“赶英超美”运动中,“跃进、跃进、再跃进”的口号仍旧响遏行云、震耳欲聋,全国人民在一片奇诡的尘嚣声中,迎来异常火热、豪情满怀的六十年代。此时的中国,正好像飞奔的列车,继续沿着在1958年就已铺设的轨道,向着将遭受更大灾难的方向急速行驶。

196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展望六十年代》的社论,高昂地向全国人民宣称:“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的,要在1959年提前3年完成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的任务,已经胜利实现”,展望未来几年,“我们不但要对1960年继续跃进充满信心,而且要对整个六十年代的继续跃进充满信心。”

翌日,该报又在头版发表题为《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的社论,充满自信地向全国人民郑重强调:“我们已经圆满地实现1959年‘红到底’的目标,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实现1960年的开门红而艰苦奋斗。我们奋进的目标不但是今年要达到开门红,而且要满堂红、红到底,实现季季红、月月红、日日红。”

从1960年10月起,全国性的饥荒大面积发生。从此“低标准、瓜菜代”、“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做法,迅即在全国被迫实行。农村的灾民满村遍野,城市的饥民腹藏瓜菜,就连中南海的领袖们,也难得见到常见的荤腥食品。尤其在“浮夸风”刮得最盛的农村,饥馑像瘟疫迅速蔓延到每个家庭,村庄里满目饿殍横陈,哀鸿遍野、破败萧条,农民家中几无炊烟、家徒四壁、瓮空灶冷,随处可见悲惨凄凉景象。

1961年1月,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战略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深感遗憾的是,经济发展规律终究没有顺应人们的善良意愿,因开展“大跃进”运动造成的极大危害也并未就此终止,迫使全国人民度过漫长而又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61年的三年间,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综合国力非常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各地普遍发生粮食供应紧张状况。这次灾荒波及面极广、程度最深、持续时间较长,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罕见。

处在这种全国性大背景下,南京同样逃脱不得由“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劫难,市民们生活水准大幅度下降,多数人枵腹无声。纵观整个南京,工业生产萧条,农业生产停滞,各类商品尤其是粮食供应紧张,市场物价上涨幅度较大,通货膨胀现象明显,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均号召职工减少工资,以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那几年,人们的生存方式几乎无可选择,只能顺应国家难以见到好转、难以增强全体人民群众生活信心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在极为艰苦生活条件下,人们忍受着新中国诞生以来由人为所造成的毁灭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