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外公、外婆和母亲(4)
作者:蔡王诗琪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38

第三节 外公、外婆和母亲(4)

母亲生前也是一位普通人,她的一生平淡无奇。母亲继承和光大外婆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对社会、对家庭、对子女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我敬重母亲的重要原因。

在农村老家,母亲和外婆相依为命,艰难地度过青少年时期。母亲曾说过,她在15―16岁时就开始帮助外婆下地干农活、料理家务、饲养家禽。因家中缺少强壮的男劳力,田里庄稼总是收成不好,口粮自给不足。每年短缺的粮食只好用外公寄回的少量钱向左邻右舍购买。到入学年龄,外婆把母亲送到村里的私塾念书;全国解放后,母亲又被外婆送到扬州市内类似现在的中技学校学习缝纫技术。1952年春季,因外公的春华木器厂缺少能够帮他悉心照应的贴心人,再加上那时国家没有严格的户口政策限制,母亲便被外公招来南京长期居住。

母亲来到南京后,先是在外公的工厂帮助做些管理工作,照看外公的业务,料理些家事。因外公脾气急躁暴跳,总觉得母亲做事不如自己意愿。后来,经亲友介绍,母亲在南京市某服装厂里做缝纫工。母亲所在的这家服装厂,是按记件的方式付给工人工资,若完不成当天生产任务,只能发给一半薪金。(手机阅读本章节请登陆 wap.shouda8.com)母亲从小身体就缺乏营养,单薄的身体抵挡不住高强度的劳动付出。母亲的技艺虽可称得上是镂月裁云,但还是经常感到体力不支,劳累得口吐鲜血。她在这家工厂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便赋闲在家。

1954年下半年,经外公的朋友介绍,母亲与父亲相识相恋。大约在一年后,父亲与母亲结为秦晋之好。起初,母亲在家料理家务,照应***饮食起居。后来,在迅猛的“大跃进”运动热潮即将来临之际,经伯父引荐,母亲来到南京市某无线电厂所属分厂。母亲在这家工厂里辗转过好几个工作岗位,但母亲无论在哪个岗位,总是努力工作、尽责尽力,与同事和睦相处。直到她退休20多年以后,仍有不少同事对母亲在努力工作、待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奋进和真诚的高尚品格赞叹不已。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从不松懈;总是和亲友们保持和谐的亲密关系,从不怠慢;总是以自己辛勤的劳作操持家事,勤俭持家、温暖家人,从不为己。几十年来,母亲和父亲相煦以湿、相濡以沫,相处和谐、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我们这个家,直至把我们兄妹三人抚养成人。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是我国政府应朝鲜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对朝鲜国土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国土安全,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人民的公敌蒋介石,明目张胆地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国际反动势力,企图建立针对中国领土的战争包围圈,实现掠夺蚕食、最终吞并中国的勃勃野心。

当年,我的姨娘是南京市某女子中学的高一学生。五十年代初,姨娘因受到全国高涨激昂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群情强烈感染,她义无反顾地在学校报名,坚决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奉献火热的青春年华。姨娘是第二批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她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江”雄壮歌声中,坚定不移地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姨娘担负着运送和救治伤员任务。她曾无数次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把伤员背回后方医院治疗,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多次荣立战功和得奖。1953年7月,姨娘随志愿军军团撤离朝鲜国土、配戴大红花解甲归田。当时,姨娘已是/中/共/党员和副团职军官,荣立二等战功。

归国后,姨娘行装甫卸、征程未洗,就被安排到由开国功勋刘伯承元帅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但她毅然决然地谢绝组织上的安排,要求到坐落在东南沿海的某工科大学工作,起初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后改任副校长直至退休。姨娘自赴朝参战归国后,除因公出差路过在南京作短暂停留外,从未专程踏上家乡故土,探亲访友、叙情谈旧,和外公也没有更多联系。

当姨娘进入暮年时,她抵挡不住绵绵思乡情愫的驱动,偕同姨父多次专程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在南京逗留期间,他们还到外公、外婆和我父母亲墓地,寄托哀思、忏悔过去,重现人间最珍贵的情感。这些义薄云天的举止,都是浓浓亲情在姨娘心中的涌动。

亲情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家园,是疲惫时心灵寄托的圣地,是人间无以伦比的美好情感。人们常会感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和伟大,常会赞赏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和光荣,至今,世界上却没有任何无私和奉献的结果、伟大和光荣的昭示,能与亲情的博大和浓郁、醇厚和永恒,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无形温暖所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