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海盗头子
作者:缥缈儿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073

就像菜市场一样,当时的海盗市场中,也有一位海盗大户,叫李旦。这哥们也是我们福建老乡,泉州人氏(曾经是宋元时期中国最大的进出口码头和口岸),很早就干上了这个行当,据说是大海盗汪直的干儿子。

汪直知不知道?那可是当年经常挂在明朝皇帝和日本天皇嘴上的人物,在此顺便介绍一下。

这位兄台是安徽黄山脚下的徽州人。一说这个地方,大家就基本都知道了,这哥们也是一位徽商。

作为精明杰出的徽商之一,这位哥们听说做进出口生意利润丰厚,虽然官府不允许,但是钱这东西太吸引人了,这位仁兄把心一横,干上了这号买卖,往返于日本、南洋和明朝海岸,没过五六年,就发得大红大紫,富可敌国。

出于鸵鸟立场和基本国策问题,明朝官府坚决反对这位仁兄如此赚钱,于是这位仁兄就软硬兼施,有时通过行贿,封住当官的那些嘴巴;有时就来硬的,配备武装人员押运,谁敢拦就跟谁拼,以确保与国际友邦的友好通商正常进行。

几年下来,这家伙竟然钱越赚越多,武装队伍也是日渐庞大,明朝官府几次派兵过去切磋,但经过几番较量,竟然奈何他不得。最后,专门负责打杀东南沿海海盗的头头胡宗宪见来硬的不行,于是就给汪直来软的,借用两人都是徽州同乡的关系,打算进行招抚。

胡宗宪当时也确实是出于一番诚意,拿出了几样比较克服能困难的举动,赢得了汪直的信任。于是,汪直就同意举行最高会晤,答应解散手下娄罗,但是唯一的要求是取消海禁,让进出口生意合法化。

这一点明朝嘉靖皇帝死活不同意,没办法,胡宗宪打又打不过,想接受汪直的条件,上边又不同意,夹在中间受气,只好打算先擒住汪直,迫降其它海盗后,再奏请皇帝,用肃清海盗的功劳,争取皇帝本人同意汪直的要求。{Www。Shouda8.Com 首发 手.打/吧}

当时会晤地点选在舟山岛,汪直这位老牌海盗,对这位当官的老乡一点都没有防备。谁叫咱们是老乡加哥们呢?汪直大大咧咧的单刀赴会,可是他并不是关云长,刚上会坐定,结果就被这位当官的老乡软禁。

后面的事情发展出乎意料,各路海盗们见首领被抓,不但不投降,反而气不打一处来,乱砍乱杀,跟明朝没个完。最后没办法,朝廷里那些管事的坚决要求处死汪直,虽然胡宗宪为这位因轻信自己而入狱的老乡写了不少请求宽大的奏疏,但是没作用也还就算了,副作用却极大,朝臣纷纷指责胡宗宪是受了什么好处,要求应该清查一下胡同志的资产情况,看有没有巨额不明资产,否则怎么老会为一个应该千刀万剐的海盗头子说话呢?

完了!胡同志这下子真是骑虎难下,只好恶人做到底,没办法,老乡,别怪我黑你,谁叫我这官不好当呢?只能一把刀结果你了!因此胡同志一看保不住汪直也就罢了,竟然还引火烧身,弄得自己都一身泥,于是马上来个180度大转身,强烈要求处死汪直。就这样,可怜的汪直让一直不团结的明朝朝廷达到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宰了这个名叫汪直的家伙!

一切都顺理成章,汪直,这位当年赫赫有名、威震四海,将海盗生意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高度的、功勋卓著的海盗头子,中国继郑和之后的又一位航海家,成绩突出的海洋研究者,杰出的跨国贸易家,在杭州城,也就是他的老乡加哥们――胡宗宪的衙门附近,被手提大刀的刽子手给银光一闪,砍下了脑袋。

据说这位一直让明朝皇帝头痛,被日本天皇视为座上宾,为沿海一带创造了经济繁荣的大海盗,在临死前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明朝能开放海洋贸易。

一个很简单,一个本来就应该鼓励开展,一个根本就不应该有任何理由加以反对、惠己利人的得民心工程,为什么即使用人头来申请,却依然难以撼动?

答案很简单,这时候还是停留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

这位海盗伟人被砍后,并没有出现当权者所期望的那种擒贼先擒王的结果出现,反而情况变的越来越遭。具体糟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很类似的例子:有一群大马蜂,盘踞在大明朝旁边。大明朝里的管事人没看到蜂蜜,却对蜜蜂厌恶异常,他们纷纷商议如何把这窝蜜蜂给连窝端了。胡宗宪的想法是把蜜蜂窝里的蜂王给搬出来,找一块安稳的地方放好,再将蜂窝里的其它成员给招揽过来,安置在一个密封的角落里,彻底解决问题。但是,朝廷里的一大堆人,包括皇帝,却总是认为只要将蜂王给喀嚓一声剁了,就万事OK,彻底解决蜜蜂问题。

实践证明,这个简单的推想是一个极糟的方式。

就跟蜂王一死,剩下的那些工蜂、雄蜂、兵蜂血红着眼睛蜂拥而上,要跟你同归于尽一样,汪直一完蛋,他手下的那些喽罗们,拼上性命,跟明朝纠缠个没完。

没办法,明朝只好派大军追剿,从北到南,只要大明朝靠海的地方,就你杀过来,我杀过去,耗费国库里的钱粮无数,双方上演了一场浩大的国防动员运动。戚继光、俞大猷也赶紧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赚了点名声。

最后明朝官员彻底是觉得太累了,“重农抑商”念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实在太劳神了,好好的进出口买卖干嘛不做,非要在那里清高,挡着人家做买卖不说,还死这么多军事人才。这种既死人又花钱的事,好处一点没有,坏处一大堆,这帐傻子也能算明白。所以,经过多少次吵吵嚷嚷之后,新任皇帝最后也烦了,大笔一挥,终于给进出口生意发了通行证。

迎着大明朝改革开放的春风,光荣就义的汪直同志,有一个干儿子,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人――李旦,抓住这个宝贵的历史机遇,狠狠的干起了进出口买卖。沐浴着朝廷政策的温暖,那生意做的是风生水起,没过几年,就在东亚地区名声大噪。

1613年,当第一批英国人到达平户时,李旦已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和当地华人社区的首领,资本雄厚,拥有一支大规模的船队,专门从事海外贸易,同时又成为继荷兰人之后在平户开设商馆的英国人的商业代理,帮助他们开展中国贸易。他也是最早获得日本审批的最有名的“朱印船主”之一。“朱印状”就是经营国际贸易和远洋船运的执照。他外销日本的工艺品和金属,交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并收购台湾的鹿皮。通常一船的货物,价值大约十万两白银,以现今白银价值来算,相当于一百万美元,李旦生意规模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