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十六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911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注十五)

真真国女儿诗(第五十二回)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说明]

薛宝琴说自己八岁时曾跟父亲到西海沿上买洋货,见到一个真真国里的很漂亮的女孩子,十五岁,会讲“五经”,能做中国诗词。这首五律,据宝琴说就是那位“外国美人”做的。

[注释]

1.朱楼――即红楼,指代贵族之家。

2.水国――环海之地,岛国。

3.岛云蒸大海――海水蒸腾而成岛上的云。

4.岚――山林中的雾气。亦指岛上景象。

5.“月本”二句――意谓古时的月亮与今天的本无区别,因为人的感情有深浅不同,所以多情人便会对月亮发生感慨。诗词中此类感慨甚多,如李白《把酒问月》诗:“今人不见古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缘,因为。自,本有。

6.汉南――本言汉水之南,这里非实指,是用典,说人生易老、俯仰今昔、不堪迟暮之感。语出北朝庾信《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人何以堪!”后用此典,亦都通过杨柳来感慨,如杜甫《柳边》诗:“汉南应老尽,灞上远愁人。”春,春色,指“朱楼”之柳色。历历,历历在目,看得清清楚楚。这句说,回想起来昔时情景如在跟前。

7.焉得――怎能。

[鉴赏]

薛宝琴所说的“外国美人”做中国诗的奇闻,不论真假,能使一些人相信,这就得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那就是在历史上,我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清代的工商交通事业和海外贸易都有新的发展,当时有一批像薛宝琴父亲那样为皇家出海经办洋货的豪商。

但是,除了上述的客观意义外,作者写这一情节却另有意图。他有意让宝琴把事情说得过于神奇,在一些细节上甚至吹得离了谱,使读者疑心这一切也许是宝琴在信口编造。事实也果然如此。作者接着就让黛玉当场戳穿她:“‘这会子又扯谎……我是不信的’。宝琴便红了脸,低头微笑不答。”还是宝钗给她解了围。那个“外国”名“真真”,岂不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其实,这位十五岁做诗的“外国美人”也就是宝琴自己。你看,宝琴说那个美人如同“画上的美人一样”,还说“实在画儿上也没他那么好看。”贾府里的人也曾称赞宝琴这个外来的美人如“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这是写法上偶然雷同吗?不是的。

新来贾府的四位姑娘中,薛宝琴是作者花笔墨最多、重点描写的人物,她的命运在八十回之后不会没有交代。而且根据作者总用诗词隐写大观园女儿们命运的惯例,宝琴的后事也必定有诗暗示。她所写的《怀古绝句》只暗示别人的命运,她所口述的《真真国女儿诗》才隐寓着她自己的将来。全诗说自己憔悴流落于云雾山岚笼罩着的海岛水国,昨日红楼生活已成梦境,眼前只能独自对月吟唱,忆昔抚今,不胜伤悼。何以知道这客观上就是宝琴将来的自况呢?因为有她前作《赋得红梅花》一诗可以与之相印证,而且只有把那一首咏物寓意的七律与这一首直抒情怀的五律加以印证,前者关于红梅花的种种设喻的隐义才能豁然开朗,获得比较明确的解说。在那首诗中,“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句中的“闲庭槛”就是这首诗中的“朱楼”,即大观园。“无余雪”,“雪”谐音“薛”,将来不仅宝琴要离开贾府,宝钗也不能再住蘅芜院了,她贫困得只好依靠蒋玉菡、袭人的“供奉”(二十八回脂评)。“流水空山”,也就是“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的“水国”。“有落霞”,是唐代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的歇后语(这句文句与歇后语手法,以后的酒令中还将用到),说独处海岛如孤飞之野骛。“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幽梦冷”也是说孤寂。“红袖笛”与香菱《吟月》诗用“绿蓑闻笛”、“红袖倚栏”烘托月亮的方法相同,正合“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一联。“乘槎游仙”,仍是关于海岛上居住者的传说。“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有了“汉南”一联,我们才明白教人们不要因眼前“色相差”而疑其“前身”本是“瑶台种”的深意,原来也是回忆往昔的青春荣华,感叹如今的流落憔悴。薛宝琴只是贾府的亲戚,而且已经是许给梅翰林家作媳妇的人,最后境况仍不免如此凄凉,可见小说中败落的并不限于贾府一门,确如第四回门子解说《护官符》时所说的,贾、史、王、薛四家必定“一损俱损”,他们都牵连获罪了。《红楼梦》是一部四大家族的衰亡史,从这首诗中,我们又一次找到了明显的佐证。

贾祠联额三副(第五十三回)

[说明]

贾氏宗祠在宁国府西边的一个院子里。这些联额分别悬于祠堂的大门、抱厦和正殿前,为薛宝琴来贾府后初次碰上除夕祭祖时所见。

贾氏宗祠(匾额)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赏之盛。

[说明]

这副联额,小说中说是“衍圣公孔继宗书”。衍圣公是后世的君主为尊孔给孔门后裔所加的封号,其名称起于宋仁宗至和二年,以后历朝相沿不改。孔继宗之名,当为小说作者所虚拟。程高本为避免“厚诬至圣先师”的罪名,改成“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袱书”。

[注释]

1.肝脑涂地――意谓

皇恩而愿以万死效忠朝廷。语出《汉言?苏武传》。兆姓――万民,百姓。十亿或万亿为兆。

2.蒸赏――祭祀。冬祭叫蒸,亦作“?”。语出《诗?小雅?天保》。这一联庚辰本有批语说:“此联宜掉嬉。”因为楹联一般上句以仄声字作结,下句以平声字作结,这里相反。

星辉辅弼(匾额)

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说明]

书中说额题写在九龙金匾上,是先皇御笔。

[注释]

1.星辉辅弼――这是对朝廷重臣的誉词,说贾氏如明星辉耀,辅佐着日月。弼,辅助。

2.昭日月――明亮如同日月。

3.无间――不间断。

慎终追远(匾额)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宁荣。

[说明]

书中说额题写在闹龙填青匾上,也是御笔。

[注释]

1.慎终追远――其意不外乎说,要谨慎地保持晚节并教训好子孙,时时回想祖先的功德和所得到的恩荣。

2.黎庶――老百姓。宁荣――指宁国公、荣国公。

[鉴赏]

三副联额在贾府表面的盛况开始被明显的衰象所代替的转折时刻介绍,使联额内容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引人注目,作为此后贾府失宠于朝廷、积恶于庶黎,终至抄没败家、子孙星散的反衬,嘲讽意味尤为突出。“衍圣公”所书、“皇上”御题云云,居然史笔!

酒令三首(第六十二回)

[说明]

这是在大观园红香圃内为宝玉等四人摆寿酒时席上行的令。办法是:“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时宪书,即旧时之历书。

其一(林黛玉)

落霞与孤鹜齐飞,

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

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

何来万户捣衣声?

[注释]

1.“落霞”句――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晚霞。鹜,鸭,泛指雁之类。

2.“风急”句――出处不详,当是唐人诗句。陆游诗“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似是反用其意而作。

3.折足雁――骨牌名。程高本这句“一只”作“一枝”,“折足”做“折脚”。据脂本。

4.九回阳――曲牌名。原是愁极之词,语本司马迁《拜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5.鸿雁来宾――旧时历书中有此语。来宾,动讯飞来旅宿的意思,语本《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6.“榛子”二句――榛树的果实可食,如栗而小,味亦如栗,又叫榛栗、榛瓤。“榛”与“砧”音同而义异,所以这两句酒底话说它与捣衣之砧声无关。这就是酒命规定的以席上果菜(榛瓤)说人事。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疏“榛栗”为“妇人之贽”曰:“盖以‘榛’声近‘砧’,取其虔于事也。”则“榛子”又可暗谐“虔子”,即一片挚诚、忠贞不渝的意思。以捣衣砧声喻怀人愁绪,前已屡见。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其二(史湘云)

奔腾而砰湃,

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锁缆孤舟。

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头上那有桂花油?

[注释]

1.“奔腾”句――北宋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本形容风声如波涛奔腾澎湃,这里只说波涛。程高本无“而”字,“砰湃”作“澎湃”,本相通。今据出处,从脂本。

2.“江间”句――杜甫《秋兴》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兼天,连天,滔天。

3.铁索缆孤舟――骨牌名。从上文写江水浪大看,这句所用的当是赤壁曹操事:曹军多北人,不谙水性,为避风浪颠簸,以铁索连结江上单独船只,上铺木板,平稳如行陆上。后被周瑜用火攻所败。

4.一江风――曲牌名。全句有俗话“船遇当头风”之意。

5.不宜出行――旧时迷信宣传出门远行要挑选吉利的日子,历书中有某一天是否相宜的说明。

6.鸭头――席上的菜,与“丫头”谐音。桂花油――古时妇女用的搽发油。

其三(史湘云)

泉香而酒冽,

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

醉扶归,

――却为宜会亲友。

[注释]

1.“泉香”句――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冽,清。程高本无“而”字,据出处,从庚辰本。

2.“玉碗”句――李白《客中作》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琥珀,见《夏夜即事》诗注。形容酒的色泽。这一句与下一句程高本略去。

3.梅梢月上――骨牌名。上,升起。

4.醉扶归――曲牌名。其名取意于唐代张演《社日村居》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宜会亲友――历书上的吉利话。程高本无“却为”二字。

[鉴赏]

酒令已于小说中见到多次。酒令内容依然都按人物性格、命运给涂上了一层象征性的色彩。黛玉哀怨,湘云放达。黛玉的身世遭遇恰如其酒令中的折足孤雁,失伴哀鸣。湘云幼小时先丧父母,家业凋零,后来又丈夫早卒,青春孀居,其生活历程也像江上孤舟,几经风涛。

这一回“醉眠芍药?”是曹雪芹为史湘云憨态写真的精采之笔。这里,不但用红散乱、蜂蝶闹嚷等环境描绘为画面作生动的艺术烘染,更以“睡语说酒令”的细节来写湘云的情态,突出了她性格中不同于宝钗的狂放不羁的一面。这一切,都充满着很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邯郸记》中“赏花时”曲(第六十三回)

明?汤显祖

翠凤翎毛扎帚叉,闲为仙人扫落花。你看那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你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你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

[说明]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席上行酒令,宝钗先抓了牡丹花签,上注着“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或新曲一支为贺。”宝钗就命芳官唱曲。芳官刚开口唱祝寿的曲,大家都说:打回去!打回去!把你最好的拿出来唱。她就唱了这一支“赏花时”。程高本只引了曲子的头两句,其余均删去。现据戚序本补,参己卯、庚辰本校。

[注释]

1.《邯郸记》――汤显祖根据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传奇情节改编的戏曲,写吕洞宾下凡去度一人上天代替何仙姑天门扫花之役,他到了邯郸(今属河北省)客店,遇卢生,把神奇的磁枕给他睡,让他做了一场黄粱美梦后,把他带到仙界去执帚。“赏花时”,曲调名,剧本第三折“度世”中何仙姑所唱,她嘱吕洞宾速去速回,不要误期。原剧曲文与芳官所唱有几个语气词的差异,不校。

2.汤显祖――(1550-1616),明代大戏曲家,江西临川人,居处名玉茗堂。他曾受李贽的思想影响。他的优秀作品反对传统礼教和当时政治状况,但另一方面,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也在一些作品中有所表现。著有戏曲《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3.“翠凤”二句――何仙姑扫花于天门,所执之帚叉乃用翠凤的翎毛所扎成。翎,鸟翅上、尾上的长羽毛。

4.玉尘砂――天界并无尘土泥沙,有的也只是玉屑,所以叫玉尘砂。猛可的――突然间。这几句说风吹落天上碧桃花不知要比云层之下人间好花开时辜负春光可惜多少?何仙姑在天门外扫花,“门外即天涯”,还有怕错过蟠桃宴的意思。语出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5.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做事冒冒失失,不听嘱咐,险些儿送了命。吕洞宾曾带着“降魔太阿神光宝剑”下山,临行时师父嘱咐他不要寻和尚闹事。他忘了师教,与正在讲经说法的黄龙禅师顶撞,被黄龙手起一戒尺打得头上起个疙瘩。洞宾愤恨,半夜里祭起神剑去斩黄龙,结果剑被黄龙收去,人也被押,幸亏师父说情搭救了他。故事出《指月录》。《醒世恒言》中有《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一篇。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吕仙飞剑记》,其第五回《纯阳飞剑斩黄龙》所叙与本篇不同,当别有所本。

6.东老贫穷――宋代湖州东林沉氏,自称东老。家贫,好留客醉,有饮者以石榴皮题其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苏轼诗序中曾记其事。吕洞宾喜饮,有酒醉岳阳楼事。这句是叫他途中不要贪饮被好客的酒家所挽留而误了事。

7.眼向云霞――只留意仙界的事。兼以云霞喻天上盛开的碧桃花。

8.留恨碧桃花――因无人接替扫花之役,不能参加蟠桃宴而遗憾。吕洞宾临行,何仙姑问他:“只此去未知何处度人?蟠桃宴可赶的上也?”别本最后一折,洞宾带卢生来见何仙姑时说:“仙姑,恰蟠桃宴时节哩!”

[鉴赏]

开夜宴的称“群芳”,行的酒令是“花名签”,唱的曲子又叫“赏花时”,显然是有意关合。“红楼十二支曲”曲名都有深意,“赏花时”之名含义也可深思。“群芳”所抽到的花签都是对每个人自己的“判词”,其深意大都隐藏在其前后未引出来的诗句中(参见《花名签酒令》的注释和评述)。曲子在这一点上也与之相似,其隐寓不在曲文本身,而在有关剧本的人物与主题上,只是曲子是特为没有抽花签而却在“赏花”的“怡红公子”而发的。

吕洞宾让卢生睡磁枕入梦,可以说是他让卢生也体验一下自身的感受,因为做黄粱美梦的曾经是洞宾自己,卢生只不过是再现一枕黄粱而已。《吕纯阳集》中说:洞宾曾随钟离权框同憩歇于客店,钟离先生自己做饭,洞宾瞌睡,梦见自己荣华富贵,“簪笏满门”,“权势熏炙”,后来忽被重罪籍没,家资分散,妻孥流岭表,路值风雪,仆马俱瘁,一身无聊,方兴浩叹,恍然梦觉”,钟离在旁执炊,“黄粱犹未熟”。情节几乎与卢生所梦一样。这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我们认为在《红楼梦》这段情节中,作者插入“黄粱梦”的曲子,不会是出于偶然,这里既有作者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也可以看出他正确地预示出那大家族必将没落的深刻而周密的艺术构思。

花名签酒令八首(第六十三回)

[说明]

夜宴中行酒令时所玩的象牙花名签子所镌的诗句,极大部分均可在旧时十分流行的《千家诗》选本中找到。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这种“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其缺点是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感觉,这多少反映了作者有些许宿命论的思想。但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倒可以看出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这应该说是有价值的艺术经验。

为了揭其所隐,在下面的注中都全引了原诗。

牡丹――艳冠群芳(宝钗)

任是无情也动人。

[注释]

1.“任是”句――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

[鉴赏]

花签上的诗句虽切合宝钗灵魂冷漠而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但作者引此句的主要用意还在于隐原诗的末联(“芙蓉”句也与黛玉敌不过宝钗的情势巧合)。这里韩弘是借来比宝玉的,因为“功成”一词也常用以表达对宗教意识的“彻悟”,所以皈依佛门、修炼得道等都可以说“功德圆满”。宝玉的“悬崖撒手”正是一种斩断缠绵情意、不肯“效儿女子”之态的决绝行为,而宝钗也就像被韩令所弃的牡丹一样,只能“辜负?华”,寂寞地了却“此身”。签上诗句明明是褒其艳丽动人的,谁知恰恰是在说她徒劳无功。可见,读《红楼梦》有时不能只看正面文章。

杏花――瑶池仙品(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注释]1.“日”句――出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前两句参见《红楼梦曲?虚花悟》“天上夭桃”二句注。后两句是科举落第的高蟾的自况。[鉴赏]花签上说“必得贵婿”,这是合所引的诗句,或许将来真有其事。但“薄命司”的“册子”和其它有关诗词中则一再暗示她远嫁不归的悲切。签中歇后的两句正是说这方面的。一句以花在“江上”,点她离家时亲人“涕送江边望”,一句则与她所作的风筝谜诗中“莫向东风怨别离”的隐义完全一样。老梅――霜晓寒姿(李纨)竹篱茅舍自甘心。[注释]1.“竹篱”句――宋代王琪《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北宋诗人林逋,赐谥和靖先生,杭州人,结庐西湖之孤山,不娶无子,**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诗以《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最著名,后来效法和评论这两句诗的人很多,“暗香疏影”也便成了梅的代称。[鉴赏]李纨是中国古代能守节寡欲的妇女的典型,这在前面有关诗中已经说过。《梅》诗中前两句用来比她的操守,含意自明。只是她所住的稻香村虽然也是“竹篱茅舍”,却不是真正的农家,一般的地主庄院恐怕还及不上它舒适讲究。全诗与《钟山怀古》立意相同。三、四句说她后来得以荣耀,并非本意想占风情,而是受人“牵连”之故,恰如梅花本自处幽独,被林逋诗中一赞,结果“枉与他人作笑谈”,倒弄得十分热闹。作者对李纨的一生及其为人虽有同情叹惋,却并不赞扬标榜,倒是让人们看到她的命运是一点儿也不值得钦羡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海棠――香梦沉酣(湘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注释]1.“只恐”句――出宋代苏轼《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泛崇光,参见《题大观园诸景对额》“红香绿玉”注;后两句参见《大观园题咏》“怡红快绿”中“红妆”句注。[鉴赏]此诗句正好合着“憨湘云醉眠芍药?”事,所以黛玉打趣说:“‘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这是作者的幽默,但花签引诗深意不止于此。苏轼原诗是惜春光短促、好景难留的,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蜡烛赏花。湘云后来的遭遇正是如此:虽有洞房花烛照红妆新人之喜,可惜转眼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春光别去了。荼縻花――韶华盛极(麝月)开到荼縻花事了。[注释]1.韶华胜极――韶华,春光。胜,好景色。极,到了头。2.“开到”句――出王琪《春暮游小园》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前两句都是以花拟女子,意即梅花落,海棠开。荼縻,参见《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蘅芷清芬”中注,春末开花,故苏轼有诗说:“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縻”。天棘,蔓生植物,论诗者多以为其名本佛家,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叶石林《过庭录》等都认为“此出佛书”。[鉴赏]麝月抽到荼縻花签时,书中有几句很有意思的描写:“〔签上〕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吧。’”宝玉对大观园中日益浓重的悲凉气息“本已呼吸而领会之”,现在见签上说“花事了”,又说大家都“送春”,正好触动忧端。但他不愿使麝月败兴,所以藏了签,只劝酒。但是宝玉只有模糊的好景不长的预感,而不可能预知诗句所内涵着的将来的具体事变。据脂评,袭人出嫁后,麝月是最后留在贫穷潦倒的宝玉夫妇身边的唯一的丫头。那么,“花事了”三字就义带双关:它既是“诸芳尽”(所以大家都“送春”)的意思,又是说:花袭人之事已经“了”了――她嫁人了。而歇后一句“丝丝天棘出莓墙”,则是隐脂评所说的宝玉弃宝钗、麝月撒手而去,因为不但莓苔墙垣代表着“陋室空堂”的荒凉景象,据《鹤林玉露》所说,连初用“天棘”一词的杜甫诗(其“天棘梦青丝”句曾引起历代说诗者的争论),也本是“为僧”而“赋”的。并蒂花――联春绕瑞(香菱)连理枝头花正开。[注释]1.“连理”句――出宋代朱淑贞《落花》(一作《惜春》)诗: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萃苔。连理枝,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喻恩爱夫妻。青帝,东方之神,管春事。[鉴赏]香菱得到并蒂花签和一句喜庆的话,这好象是让人联想到上一回中她斗草时用:“夫妻蕙”去对人家“姊?花”的情节,从而觉得她将来也许真有什么喜事。其实,这是作者的“狡狯”。花签诗句只起着歇后语的作用,真意全在后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向花“催”命的“风雨”是用来比喻有“妒病”的悍妇夏金桂的。作者很喜欢暗中透露人物的命运,但常不让人一眼看穿。比如“斗草”一节,香菱解释“夫妻蕙”说:“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别人就反问她:“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这好象是随口带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预先知道香菱的结局,怎能想到作者是在说“夫妻”将成为“仇人”呢?《红楼梦》不宜草草读过,作者常用这种写法也是一个原因。芙蓉――风露清愁(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注释]1.“莫怨”句――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光,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明妃事参见《青冢怀古》注。嗟,叹息。[鉴赏]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是为了隐去原诗的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全诗是歌行,不是句句都可比附的。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象。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同情黛玉的不幸,但也深深地惋惜她过于脆弱,没有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说“怨”不得别人,也该“自嗟”。可见,作者原意与续书中写婚姻不自主而造成悲剧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因为,如续书所写,黛玉根本不“当自嗟”,而只应“怨东风”才是。桃花――武陵别景(袭人)桃红又见一年春。[注释]1.武陵别景――等于说晋代那个捕鱼人所找到的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捕为业……”。2.“桃红”句――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避秦,逃避秦二世时对百姓的种种迫害。《桃花源记》中说,山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鉴赏]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带出全诗的。首句说,当大家庭没落之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去另找安乐窝了。第二句讥她嫁给蒋玉函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就是唐诗“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末句中如果把“渔郎”换成“优伶”,诗就像专为袭人而写了。八支花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要数这一首。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袭人的品行是何等憎恶。

深闺有奇女(第六十四回)

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

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

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

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说明]

此诗仅见于原苏联列宁格勒藏本第六十四回回目后、正文前。诗前有“题曰”字样,回末有一联对句。其形式的类型,乃是早期《红楼梦》的形象,以后才逐渐被删改净尽。早期抄本,甲戌本固无此回,庚辰本原缺此回,是用己卯本的补抄本来填补的。现在列藏本独有此标题诗,可见列藏本此回文字较现存各抄本为早。此诗当是曹雪芹所作。

[注释]

1.千秋魂――指此回中黛玉所作《五美吟》中西施等古代的五个“有才色的女子”。

2.桑间人――淫荡之人。指尤氏姐妹等。《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多用“桑间”以称淫风。

[评说]

此诗开端所说的“奇女”指的是林黛玉,起四句就是说她的。她才貌绝世,幽居深闺,虽有珠翠可增容色也是枉然,因为她用情太痴,容易感伤,不知保重自己。此回写宝玉到潇湘馆,“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宝玉见她刚刚哭过,便劝她“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将来使我……”宝玉话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早已滚下泪来”。黛玉“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这些都是标题诗所指。

那么宝玉进来前黛玉因何而伤感哭泣呢?书中写道:据丫头告知宝玉说,姑娘“又不知想起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会,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啊词啊”,然后命摆炉点香,私室祭奠。后来诗被宝玉发现,才知就是下一首组诗《五美吟》,则其感伤的原因实是怀古伤今,祭奠的也是历史上的亡魂,即此诗的五、六句所言,是对回目“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的阐释。“千秋魂”即黛玉用以寄慨的五个古代女子。说“薄命”古今一致,正可证明《五美吟》有隐写黛玉命运的用意在。若以为指的是古代五位女子都是“薄命”,则与所咏的人物不尽符合,至少红拂不能算是薄命。何况书中也明言这些古代女儿的命运有的是“令人可欣可羡”的。可见,这是暗示吟咏者本人的遭遇与《红拂》诗中双关语所藏深意(参见下一首的鉴赏)相合。

诗的末了两句把后半回“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的情节与黛玉写诗联系起来了。对黛玉和五个古代女子来说,尤氏姊妹自然是“奸丑非其类”的。可见作者把不同的两类人和事写在同一回中,也有艺术上的衬托作用:虽则尤氏姊妹与黛玉就“薄命”而言并“无二致”,但一则淫佚,一则贞静,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后来宝玉招惹丑祸,连累黛玉蒙受流言之辱。此回与题诗也是预为她澄清污垢,申明她原是和晴雯一样洁白无瑕的。

五美吟(第六十四回)

[说明]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被宝玉翻见,将它题为《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注释]

1.“一代”二句――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参见《赞林黛玉》“西子”注。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参见《赞会芳园》“若耶溪”注。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本诗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注释]

1.虞姬――项羽的侍妾。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军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感到绝望,对虞姬作悲歌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又《楚汉春秋》载虞姬和歌一首“汉兵已略地”云云,乃后代好事者之伪作,秦汉之际还没有这样的五言诗。

2.“肠断”句――夜间骏马嘶鸣,令人肠断。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乌啼”,大误,“夜啸风”必解成夜风如啸方通,但这一来这句全无史实根据了。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

3.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4.“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醢(音海),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

5.饮剑――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加以敷演的。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释]1.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或明君。参见《警幻仙姑赋》“王嫱”注。2.出汉宫――指和亲事。参见《青冢怀古》诗注。3.“予夺”句――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画工呢?予,赐予,加宠。夺,剥夺,弃置。畀,给。绿珠瓦砾明珠一例?,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注释]1.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2.“瓦砾”句――把明珠(喻绿珠)当作瓦砾一样地?弃。石崇曾与王恺斗富,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宝树,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赔他。所以这样设喻。3.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4.“都缘”二句――绿珠跳楼死去后,石崇也一家被杀。诗说他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为尚有绿珠与他同归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剧为有福,即书中所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注释]1.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2.“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程高本改“长揖”为“长剑”,误。3.“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4.“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鉴赏]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黛玉磋叹“一代倾城”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尤三姐自刎(第六十六回)

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ahref=http://www.>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