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现在汉语七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22351

7)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

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这种错误是会造成不良政治影响的。可见,语言表达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有的语病,并不造成政治性错误,也不一定会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有损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也是不能容许的。例如:

(8)*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人们传说着许多子弟兵奋不顾身,英勇抢救落水群众的

动人事迹。

(9)*为什么对于这样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

呢?

例(8)不能说“传说……事迹”,应将“传说”改为“传诵”。例(9)什么东西“没有引起有些部门、有关单位的重视”?当然是指“浪费人材的现象”,但是由于在“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之前,已安上了个“对于”,这就使它失去了作主语的资格,造成主语残缺的语法错误。比较好的改法是,删去“对于”,让“这样浪费人材的现象”作主语。

近年来语言污染比较严重,不仅在学生作文中,而且在我们的报刊、书籍、影视屏幕上,在广播中,都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纯洁祖国语言”的宣传教育,以引起各方面,特别是宣传教育部门的注意,另一方面要普遍加强语文学习,其中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

二、学语法必须知道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语言中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为了语法研究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小不等的语言成分的不同性质,设立若干单位。语法研究中所使用的单位就叫“语法单位”。我们学习语法,就需要知道这些语法单位

一般把语法单位分为四种:语素、词、词组、句子。下面分别介绍。

(一)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上面举过的“妹妹不吃白菜”这句话里就包含“妹”“妹”“不”“吃”“白”“菜”这六个语素,每个语素都既有声音,又有意义。语素的特点是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语素“妹”如果单纯从语音上说,还可以分析为更小的单位(可分析为一个上声声调,一个声母m和一个韵母ei),但是从音义结合的角度说,它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单位了,所以”妹”是汉语中的一个语素。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是双音节或多一介的,例如:

葡萄咖啡巧克力奥林匹克……

这些大多是外来音译语素。

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它是词的建筑材料。

(二)词

在前面第三章“词汇”中,曾经指出:“词是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汇的角度说的。从语法的角度说,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法单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在“词汇”以章中,已经说过,汉语中有的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单纯词”。有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这种词我们称为“合成词”。

一个“妹”字似乎也能表示妹妹的意思,那为什么“妹妹”才是一个词呢?要知道,不是能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就是一个词,还得看它能不能独立运用。我们从不说“*妹不吃白菜”、“*我有一个妹”、“*妹很漂亮”、“*我喜欢妹”等。这说明“妹”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它不能独立运用;由“妹”字重叠以后合成的“妹妹”才能独立运用。所以“妹妹”是一个词,“妹”不是词,只是一个语素。“白”和“菜”都能独立运用,有时是词,例如“这张纸很白”、“妈妈买了许多菜”。那么为什么说“白菜”是一个词而不是两个词呢?因为“白菜”中的“白”和“菜”结合得很紧,不容随意拆开,而且“白菜”的意义也不等于“白”和“菜”这两个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再说,“白菜”不能说成“*白的菜”,在意思上也不等于“白的菜”,所以“白菜”是一个词。“不吃”也连在一起用,那为什么看作两个词而不看作一个词呢?那是因为一则“不”和“吃”都有意义,而且都能独立运用,如“不吃”、“不说”、“不去”、“不想”,“吃白菜”、“吃苹果”、“吃巧克力”、“吃面包”等;二则“不”和“吃”结合得不紧,可以拆开,如“不怎么吃”、“不常吃”、“不天天吃”、“不多吃”。可见,“不吃”还能分解为更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所以“不吃”不是词,“不”和“吃”分别是词。总之,词是语言里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成分。它是造句的单位,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三)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按一定句法规则组合成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通常我们说,句子是由词造成的,其实如果一个句子不止包含两个词,譬如说包含四个词,那么,这四个词一般不是直接组成句子的,而是先构成词组,然后形成句子.如上面所举的“妹妹不吃白菜。”这个句子,是由“妹妹”和词组“不吃白菜”组成的,而“不吃白菜”又是由词组“不吃”和“白菜”组成的。再如:

锻炼身体很重要。

这个句子一共包含四个词(“锻炼”、“身体”、“很”、“重要”),但是直接组成句子的是“锻炼身体”和“很重要”这两个词组。可见,词组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它也是句子的建筑材料。

(四)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研究语法只管到句子为止。句子以上,段落、篇章的研究属于作文法的范围。句子通常是由一个词组加上一个句调形成的(有时也可以由一个词加上一个句调形成),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可以理解为语言中伴有一定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成分,一句话完了,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来表示。例如:

(1)他们都去。

(2)你喜欢看电影吗?

(3)爸爸回来了!

有时,一个词也能形成为一个句子。下面对话中的一问一答两个句子就都只由一个词形成的:

(5)“谁?”

“我。”

因此,就汉语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词组或一个词加上一定的句调就是句子。

三、学习汉语语法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汉语没有英语.俄语中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中那种格助词,因此学习汉语语法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次序(简称”词序”)。在汉语中,词的次序不同,不但意思上有差别,而且语法结构关系也可能就不同。例如:

(1)a.完全没有听懂

b.没有完全听懂

(2)a.小王幸亏回来了,……

b.幸亏小王回来了,……

例(1)的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相同,但由于“完全”和“没有”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思就很不一样??前者是说一点儿也没有听懂,后者是说听懂了一部分。例(2)a句和b句包含的词语也相同,但a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后,而b句“幸亏”在主语“小王”之前。这两句话由于“幸亏”位置的不同,所以意思上有差别。按a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避免了对于“小王”不利的事情;按b句的说法,后面出现的句子将指出在“小王”的作用下避免了一起不如意的事情。此外,大家在后面学习了语法以后,将会知道a句和b句在结构上也有所区别。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虚词。汉语中的虚词就是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在汉语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用不用虚词,用哪一个虚词,往往会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他对小王很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很了解小王”。如果把句子中的介词“对”(关于“介词”的概念见本章第二节)去掉,说成“他小王很了解”,句子的意思就变成“小王很了解他”了。二者意思正好相反。在结构上这两种说法也有很大区别(详见第九节“常用虚词选释”)。

第二节需要给词分类

一、为什么要给词分类?

大家在中学语文课上,在外语学习中,大概都接触过“词类”这个概念。“词类”是根据词的语**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给词分类呢?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领域,在开展研究时,少不了的一道手续,就是要对所研究的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与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类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没有分类便没有科学。”我们研究、学习一种语言的语法时,也必须对这个语言里的词进行必要的分类,然后才有可能从大量语言事实中去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律来。我们现在要学习、研究现代汉语的组词造句规则,即语法,而现代汉语里的词有许许多多,为了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需要先给词分分类。

那么我们划分词类得依据什么呢?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不同,所选取的分类依据也就会不一样。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选取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可以依据词的音节数目,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也可以依据词所包含的语素数目把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等等,等等。现在,我们是为了学习、研究语法而给词分类,所以对词进行分类时主要得依据词的语**能,也就是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现代汉语里的许许多多的词,它们在造句中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请看下面三组词:

A.写、修理、了解

B.信、自行车、情况

C.刚、马上、很

如果我们要用这三组词进行组合的话,我们将会发现:

A组词和B组词可以组合,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组词在前B组词在后,构成支配关系。例如:

写信修理自行车了解情况

另一种是B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陈述关系。例如:

信写(了)自行车修理(了)情况了解(了)

A组词和C组词也可以组合,但只有一种情况,只能C组词在前,A组词在后,构成修饰关系。例如:

刚写马上修理很了解

(*写刚*修理马上*了解很)

B组词和C组词则不能组合,下面的说法在汉语里都不合法:

*信刚*自行车马上*情况很

*刚信*马上自行车*很情况

可见,这三组词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需要,我们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组合情况,把它们分为不同性质的A、B、C三个词类。而这样分类对我们学习、研究语法显然是会有好处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语法学习和语法研究里所说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这样分出来的类,在意义上也会有某种共同性。至此,我们可以给词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词类是根据词的语**能所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词类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词在造句中的作用给词分类,建立“词类”的概念,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分析、描写、说明各种语法规则。如上面我们所举的三组词,如果明确地把它们分为三类,管A组词叫动词,B组词叫名词,C组词叫副词,我们描写“看书”“拿工具”这一类词组时就可以这样说:这些词组是表示支配关系的述宾词组,述语由动词充任,宾语由名词充任。(关于“述宾词组”的概念,见下文第三节)如果不建立词类的概念,描写起来就会很罗嗦、很麻烦了。

给词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掌握各类词的语法特点,以便更准确地使用它们。下面这些病句(在句子头上标有*号,以便跟合乎语法的实例相区别,下同)都是由于不了解不同词类的词的语法性质而造成的:

(1)*在整个记者招待会进行过程中,他健谈、机敏、聪慧、活力,留给人们的印

象是,“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报)

(2)*我们永远记忆周总理同地质战士多少次促膝谈心的音容笑貌,永远记忆周总

理同野外地质队员一起,徒步穿行在高山深谷的雄姿。(刊)

(3)*看来我确实老了,不能思索,更不能情感了。(书)

(4)*老人家很感触地说,这就是小柱儿的爷爷当年扛过的红缨枪。”

例(1)错把名词“活力”作形容词用了。“活力”是不能跟“健谈”、“机敏”、“聪慧”这些形容词并列来描写、说明人的。可以将“活力”改为“有活力”。例(2)的“记忆”是名词,它是不能带宾语的。例(3)“情感”也是名词,不能放在“能”后边。例(4)的“感触”也属名词,不能修饰动词“说”,宜改成“很感慨地说”。(关于“名词”、“动词”等概念,见下面各小节)如果我们有一些汉语词类方面的知识,就有助于避免上面这样的语法错误。

可见,划分词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汉语里的词可以分成哪些类?

根据词的语**能,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

(一)名词。如:“牛、书、学生、松树、友谊、现在、昆明”等。

(二)动词。如:“读、修理、访问、认为、喜欢、是、成为、有、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如:“大、新、好、甜、干净、认真、踏实、仔细、伟大”等。

(四)状态词。如:“通红、雪白、红彤彤、白花花、黑咕隆咚、白不呲咧”等。

(五)区别词。如:“公、母、雌、雄、男、女、急性、慢性、巨型、微型、国营”等。

(六)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亿、”和“第一、第二”等。

(七)量词。如:“个、条、件、双、堆、公尺、公里、公斤、点儿、些、次、天”等。

(八)代词。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这样、谁、什么”等。

(九)副词。如:“很、更、就、才、也、都、只、不、已经、刚刚、简直”等。

(十)介词。如:“把、被、往、从、以、向、自从、对于、关于、按照、本着”等。

(十一)连词。如:“和、并、而、或、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十二)助词。如:“了1、着、过、的、似的、等等”等。

(十三)语气词。如:“啊1、吗、吧、呢、了2、罢了”等。

(十四)叹词。如:“啊2、噢、唉、哦、哼、呸、嗯、啊呀”等。

(十五)拟声词。如:“咝、?、叮当、当啷啷、叮呤呤呤”等。

为语法研究的需要,一般将这15类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关于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概念,见本章第三节,下同)

二是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上比较虚灵,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起某种语法作用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造句中不能充任主要的句法成分(关于句法成分,见下面第三节)。

三是特类词,包括叹词和拟声词。

特类词在语法学习和研究中相对说来不如实词和虚词重要。下面只大略介绍一下实词和虚词的各个类。

三、名词

名词,从意义上看,都表示事物。所谓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例如:

学生老虎桌子报纸水汽油空气氧气……

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

思想作风规则友谊风格品德文学艺术……

也可以指时间、处所、方位,例如:

今天去年上午刚才星期一……

上海东京王府井西单新街口……

上面下边前头后方左右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一般将专门表示时间的名词称为“时间词”,将专门表示处所的名词称为“处所词”,将专门表示方位的名词称为“方位词”。

从语**能上看,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例如:

孩子已经长大了啤酒不买了风格很高[黑体的就是作主语的名词]

我在看报纸不买电视增强信心[黑体的就是作宾语的名词]

也常常带定语。例如:

好孩子干净衣服绿油油的庄稼冰凉的手[黑体的就是带定语的名词]

汉语名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修饰,也可以直接修饰另一个名词,例如:

中国孩子日本啤酒今天报纸音乐电视[黑体的就是带名词定语的名词]

孩子家长啤酒质量报纸版面电视节目[黑体的就是作定语的名词]

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不能作状语或补语,也不能带宾语或补语;名词不能受“不”或“很”的修饰,我们既不能说“*不孩子”、“*不啤酒”、“*不报纸”、“*不电视”,也不能说“*很孩子”、“*很啤酒”、“*很报纸”、“*很电视”。

四、动词

从意义上看,动词表示行为动作。可以是具体的动作,例如:

走笑吃写……

可以是某种行为,例如:

学习研究参观分析……

可以是某种心理感觉活动,例如:

想考虑爱讨厌觉得认为同意反对……

可以是意愿,例如:

愿意能够可以应该……

一般将表示意愿的动词称为“能愿动词”(也有人称为“助动词”)。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存在变化,例如::

有是在变成成为……

从语**能上看,动词能作谓语,例如:

我看他吃你喝她喜欢[黑体的就是作所说的句法成分的名词,下同]

能作述语,后面或能带宾语,或能带补语。例如:

看书吃生鱼片喝啤酒喜欢京剧喜欢游泳

看清楚吃完喝下去喜欢得不得了

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不看不吃不喝不喜欢[黑体的就是受“不”修饰的动词]

汉语里的动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游泳有好处抽烟不好

喜欢游泳禁止抽烟

有一部分动词能重叠,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读轻音),如“看看”、“想想”、“听听”、“走走”等;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如“研究研究”、“考虑考虑”、“商量商量”等。

一般根据能不能带宾语,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小类──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如“看”(看书)、“吃”(吃面条)、“喜欢”(喜欢京剧)等;绝对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如“游泳”、“合作”、“咳嗽”等。

五、形容词

从意义上看,形容词都表示事物的性质。

从语**能上看,形容词最大的特点是,能受“很”的修饰,而在受“很”修饰的同时不能带宾语。例如“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干净”),但不能同时带宾语,不能说“*很干净衣服”,所以“干净”是形容词。有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喜欢”、“爱”等,也能受“很”修饰(如“很喜欢”、“很爱”),但同时能带宾语(如“很喜欢京剧”、“很爱他”),所以“喜欢”、“爱”等仍是动词,不是形容词。有一些词,如“团结”、“丰富”、“方便”等,能受“很”修饰(如“很团结”、“很丰富”、“很方便”),有时也能带宾语(如“团结多数人”、“丰富精神生活”、“方便顾客”),但不能同时既受“很”修饰又带宾语,我们不说“*很团结群众”、“*很丰富文娱生活”。像“团结”、“丰富”这些词,一般把它们看作形容词兼动词──当它们带宾语时是动词,其它场合都是形容词。

形容词也能作谓语。例如:

个儿高眼睛大这苹果甜那衣服干净态度认真

能带补语,例如:

高极了大得很甜得不得了干净极了认真多了

能作补语。例如:

抬高放大变甜洗得干净看得认真

一般都能受“不”的修饰。例如:

不高不大不甜不干净不认真

汉语里的形容词,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作主语、宾语。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伪不好

爱干净喜欢安静要虚心以为好

有一部分形容词能重叠,单音节形容词有两种重叠形式:如果重叠后不儿化,形式是“AA”(第二个音节念本调),如“好好”、“大大”、“高高”、“慢慢”等;如果重叠后儿化,形式是“AA儿”(第二个儿化音节念阴平),如“好好儿”、“大大儿”、“高高儿”、“慢慢儿”等。

六、状态词

状态词是指下面这样一些词:

通红雪白喷香,红彤彤绿油油**,黑咕隆咚灰不溜秋,

马里马虎糊里糊涂,干干净净清清楚楚,通红通红雪白雪白……

这些词从表面看,似乎跟形容词差不多,其实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妨将形容词“香”、“干净”跟这类词的“喷香”、“干干净净”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在语**能上的差异:

第一形容词“香”、“干净”能受“不”修饰,如“不香”、“不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不”的修饰,我们不说“*不喷香”、“*不干干净净”。

第二形容词“香”、“干净”能受“很”修饰,如“很香”、“很干净”;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受“很”的修饰,我们不说“*很喷香”、“*很干干净净”。

第三形容词“香”、“干净”能带补语,如“香极了”、“香得很”、“香得醉人”和“干净极了”、“干净得很”、“干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可是“喷香”、“干干净净”都不能带补语,我们不说“*喷香极了”、“喷香得很”、“喷香得醉人”和“*干干净净极了”、“干干净净得很”、“干干净净得一点儿灰尘都没有”。

从所表示的意义看,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这些词都表示事物的某种状态。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这类词称为“状态词”。

七、区别词

区别词是指下面这样一类词:

公母雌雄男女荤素阴阳金银

微型巨型急性慢性彩色黑白公共私营野生切身初等……

从语**能上看,这类词只能直接修饰名词,或加结构助词“的”形成“的”字结构。例如:

公山羊母山羊男宿舍女宿舍金项链银手镯微型电脑私有财产

公的母的男的女的金的银的微型的私有的……

从所表示的意义来看,这类词大都表示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因此,现在都称之为“区别词”。

八、数词

数词,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小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三”、“十”等;序数词表示事物排列次序的先后。例如:“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十六”等。

汉语中最基本的基数词有以下一些:

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十O半[个数词]

十百千万亿兆[位数词]

汉语中所有的数目都由这些基数词构成,不管是整数(如“十四”、“四十”)、分数(如“二分之一”)、小数(如“三点一四一六”)。

序数词头上大都有“第”(如上面所举的“第一”、“第二”),也可以没有“第”,在形式上跟一个表示整数的基数词一样。例如:

三年级(=第三个年级)、五层楼(=第五层楼)

一百五十三号(=第一百五十三号)、公元一九九九年(=公元第一九九九年)

九、量词

量词用来表示计量单位。在汉语中,无论说明事物的数量、行为动作的数量、时间的数量,也无论说明事物的次序先后、行为动作次序的先后、时间的次序先后,一般都不能只用一个数词来表示,一定得用上一个表示数量单位的词,即本小节所要说的“量词”。例如:

三本书(*三书)五个学生(*五学生)

去了三次(*去了三)玩儿了两回(*玩儿了两)

住了三年(*住了三)工作了三天(*工作了三)

汉语里的量词可以分为三小类:

(一)名量词,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个、支、条、张、块、封”等。

(二)动量词,表示行为动作的计量单位,如“次、下、遍、回、趟”等。

(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天、时、分、分钟、秒”等。

从语法上看,量词的最大的特点是,它只能跟数词或指示代词“这”、“那”或疑问代词“哪”相结合。例如:

三个这个那个哪个

三次这次那次哪次

五天这天那天哪天

十、代词

代词具有指代功能。汉语代词按指代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小类。下面略作说明。

(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里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17个:

我咱你(您)他(她、它)

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

人家别人大家自己

关于人称代词,需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需注意“咱”、“咱们”跟“我们”的区别。用“咱”或“咱们”一定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1)山本先生,咱(们)该走了。

例(1)“咱(们)”就既包括说话人在内,也包括山本先生在内。而“我们”可以不包括听话人在内,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在内。例如:

(2)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过些日子再来看您。

(3)山本先生,我们该走了,您的行李我帮您拿。

例(2)里的“我们”不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而例(3)里的“我们”就包括听话人山本先生在内。

第二、“您”是“你”的敬称,例如:

(4)李老师,您说得真好。

(5)奶奶,您慢点儿走,别摔着。

“您”的复数形式是“您们”,不过只偶而在书面上用(主要在写信时用);在口语里不用“您们”,一般用“您几位”这类格式。例如:

(6)您二位要喝点儿什么?

(7)让您三位久等了,真对不起。

(二)指示代词。汉语里的指示代词可以分“这”系和“那”系两组:

这这儿这里这会儿这些这么这样这么样

那那儿那里那会儿那些那么那样那么样

“这”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那”系的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例如:

(1)“那三位同学坐我这儿来。”张教授指着站在那边的三位同学说。

(2)我身边的这个孩子是大哥的儿子,靠窗口站着的那个孩子是我们家的小铁蛋儿。

例(1)所说的“那三位同学”原先一定不在张教授跟前,所以张教授说到他们时用“那”来指明,而说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就用“这”指明。例(2)对自己身边的孩子用“这”指明,对不在身边而靠窗口站着的孩子就用“那”指明。

(三)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主要是用来表示疑问。现代汉语里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

谁什么哪哪里哪儿多会儿

怎么怎样怎么样几多少多

关于疑问代词,主要需说明这样一点,疑问代词有时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例如:

(1)他什么都不吃。

(2)那个人好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3)今天不怎么冷。

例(1)-(3)里的疑问代词都不表示疑问──例(1)“什么”表示任指,含周遍意义,泛指吃的东西;例(2)“哪儿”表示虚指,相当于“某个地方”的意思;例(3)“怎么”表示一定程度。疑问代词的这种用法一般称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十一、副词

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词。例如“已经”,它在句子里只能作状语(如“已经上课了”、“已经放假了”),不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前面讲过,部分形容词也能作状语,例如“认真”可以作状语,如“认真学习”,但是它还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如“态度认真”(作谓语)、“认真的态度”(作定语)、“写得很认真”(作补语)等。显然,副词和形容词是有区别的。只能作状语的词才是副词。

由于副词是只能作状语的虚词,所以一般对副词多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上来加以分类。常提到的有以下几类:

(1)表示程度,如“很、挺、太、最、更、非常”等;称之为“程度副词”。

(2)表示范围,如“都、全、只、仅、仅仅”等;称之为“范围副词”。

(3)表示时间,如“正在、刚、就、才、马上、常常、曾经、已经、忽然、终于”等;称之为“时间副词”。

(4)表示否定,如“不、没(有)、别、甭”等;称之为“否定副词”。

(5)表示重复、追加或频度,如“重新、又、还、再、再三、屡屡”等;称之为“频度副词副词”。

(6)表示方式,如“悄悄、亲自、一起、互相、死死”等;称之为“方式副词”。

(7)表示语气,如“却、偏、偏偏、难道、简直”等;称之为“语气副词”。

注意,有的副词,意思单一,只是属于某一小类的。如“不”只属于否定副词的范围;“简直”只属于语气副词。可是有的副词能表示多种意思,所以可以兼属几个不同的小类,如“还”,有时表示程度,可看作是程度副词,如“他比我还高”、“这个地方还干净”。

十二、介词

介词主要是指以下一些词:

把被从对对于关于跟除

连向往自自从在到比

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作主语、谓语等句法成分,它后面总得跟上一个别的成分(大多是名词性成分),组成一个介词结构,例如“把书”、“被他”“从北京”“对你”等。介词结构本身也不能单说,也不能作谓语,例如我们不能单独说:

(1)*把我的书

*我把书

介词结构在句中主要是作状语,例如:

(2)我把书还了。

(3)他从北京来。

有少数介词形成的介词结构带上“的”之后,可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

(4)对考试的意见

十三、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一类词。例如:

和或或者还是以及并并且而

尽管即使哪怕只要只有不论不管然而

可是否则况且何况如果因此由于即使

从连词所表示的逻辑关系看,连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其中

有的表示并列关系,如:和、跟、同、与、以及……;

有的表示选择关系,如: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

有的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二)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其中

有的表示因果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

有的表示假设关系,如:假如、如果、要是……;

有的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固然、尽管、固然……;

有的表示让步假设关系,如:即使、哪怕、就是……;

有的表示条件关系,如:只有、只要、无论、不论、不管……;

有的表示转折关系,如: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有的表示推论关系,如:既然、可见……。

关于连词的具体用法我们将在本章“复句”这一节里加以介绍。

十四、助词

助词是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数量助词(如“来、等、等等、左右、上下”等)三小类。其中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比较重要,下面特别介绍一下。

动态助词有“了、着、过”三个,它们主要用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的持续;“过”表示有某种经历。例如:

(1)吃了一个苹果

买了一件衣服

(2)外面下着大雨

他在床上躺着

(3)学过英语

去过北京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所、似的”几个。

“的”和“地”,读音都是“de”(轻声);它们附在修饰语后面标示前后成分之间是修饰关系;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定语之后用“的”,状语之后用“地”,前者如“聪明的孩子”(不能写成“*聪明地孩子”),后者如“仔细地看”(不能写成“*仔细的看”)。“的”字还有一个用法,那就是附在实词性词语之后,组成一个可以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例如“木头的”指用木头做的物品,“便宜的”指价格便宜的东西,“骑车的”指骑车的人。“的”字结构是名词性的,在用法上大致相当于一个名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出表示可能、状态或程度的补语,例如:

(4)吃得完爬得上去[可能]

(5)洗得很干净笑得直不起腰来[状态]

(6)好得很苦得不得了[程度]

“所”,加在及物动词头上,形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答非所问”。“所“字结构是古汉语里遗留下来的。在现代汉语里,“所”字结构单独作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已很少见,更常见的是,“所”与“的”配合使用。例如:

(7)他没有去过那里,所说的只是从诗赋中、历史上得来的印象。(朱自清)

(8)这半年来,我们所见的,却只有他的静默而已。(朱自清)

“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很少用。

十五、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例如:

(1)她多漂亮啊!

(2)你去吗?

(3)快走吧!

其中的”啊””吗””吧”就是语气词,它们在上面的句子里分别表示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常用的语气词主要有:

啊吗吧啦呢了2罢了……

语气词“了2”和助词“了1”字形、读音相同,但用法和意义都不同。语气词“了2”只用在句尾,表示变化和肯定;助词“了1”只用在句中,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例如“他吃了饭了”,前一个“了”是助词“了1”,后一个“了”是语气词“了2”。

十六、有的词可以兼不同的词类??词的兼类

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能的异同分别划入不同的类,但有少数词既具有这类词的语**能,又具有那类词的语**能,而意义上有联系,这样的词一般称为兼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的兼类现象。例如:

代表(a)我们选了三位代表.[名词]

(b)他代表我们发言.[动词]

科学(a)学习自然科学.[名词]

(b)这个方法很科学.[形容词]

热(a)今天很热.[形容词]

(b)你热一下饭.[动词]

注意:“开会”的“会”(名词)和“会唱歌”的“会”(动词)不是兼类词,而是同音词,因为这两个“会”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是字音、字形相同而已。临时活用也不看作词的兼类,例如:

(1)那家伙比秦桧还秦桧。

(2)他这个人是很唐?吉诃德的。

(3)你也太近视眼了!

例(1)-(3)都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例子。例(1)里的“秦桧”,例(2)里的“唐吉珂德”,例(3)里的“近视眼”都是名词,按说它们都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但这里分别受程度副词“还”、“很”、“太”的修饰,似乎变成形容词了,其实都只是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并不真成了形容词。它们都不属于词的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