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精彩妙摘五
作者:跳天舞地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8014

如果你的小说是讲述国家家族组织等等成长兴旺然后衰亡,其中点缀一个个人物的命运,那么就比较有东方气质。

武侠的一个重要母题就是“成长”

一个小P孩练成一身武功快意恩仇,作品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结束,这就是典型的武侠。

画个图来表示的话就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斜线。

其间可能有几个小的下调,但这支股票整体看是绩优股。。。

西方也不是没有成长型的小说。基度山伯爵就是个例子。所以这本小说改写成武侠的话会很方便。

如果要显得西方一点内涵一点的话,就让人物一出场就定型,在今后的历练和际遇中不断显出自身性格上的特点。

古龙后期的不少作品也抛弃了成长型的框架,这样就有点西方侦探间谍小说的味道了。

玄幻与武侠,本来都不过是人为定义的,具体到某个作者来说,根本毫无意义。

按你学习到的知识,按你独到的天赋,按你自己喜欢的想法,写就是了。

练笔时期的写作,没有玄幻与武侠,只有写得多和写得少。

有一点似乎达成了共识:西方艺术重视整体,而东方艺术讲究神韵。

然而另外一个普遍公认却比较有趣的结论是: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反映到小说创造理念上来,好象应该是我们孕育出奇幻文学,西方人培植出武侠观念。

现在我的理解是,中西方文化是两个独立而又很圆满的体系。两者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各自鲜明的风味,但是各自基本的文化元素都是比较完整的。如果想把某一方的题材用另一方的手法表现出来,只要找准相互对应的要素“译释”过去,应该可以协调得很好。

比如我喜欢龙与魔法,就写进书中;又喜欢内功暗器,也写进书中;还喜欢武士忍者,又写进书中;觉得圆桌骑士也不错,同样塞入;对了,索性添上火枪大炮……我这写的什么,难道是风姿物语?而且就算是大杂烩的宗师罗森兄也没有能力把这些糟乱的元素有机统一起来,何况初手如吾辈这等中庸之资?

再打个比方,一个画家可以在画功大成后玩印象派,但他在初学时是还得遵循国画的规矩练好国画,按西洋画的教程练好西洋画。如果一上来就凭喜好恣意发挥,只怕什么都画不出个名堂。

任何在某个领域有了一定水准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任何材料到了他的手里都被他不自觉地放到他的理念中。

佐罗其实充满了东方的侠客意识

在武侠中运用推理,古龙确实是非常努力的尝试过,不过他的推理和西方的不同,比如福尔摩斯,他的推理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借助社会的各种力量,古龙的则是在自己所设定的圈子里面进行推理,这样的好处就在于,有些明明是不可能推理出来的,也可以因为某些自己构成的元素而变得可能,坏处就是,会让读者觉得有点上当的感觉,而且,有时候这种推理又会变成诡异。

补充一下

如果你的小说遵从的是主角无敌,主角最大,主角最好命,两个凡是(凡是主角……凡是主角……),天底下一半的雌性动物属于主角等原则;把权术阴谋努力写得三岁小孩也看得懂并且能运用出来,那么就比较有网络气质

汉人英雄的十大豪言壮语

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还我河山”的宋朝名将。战场上一生未败过,使金军留下“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话。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只可惜中国历史上能说这句话的人太少了。

二,“凶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二十岁的冠军侯,开扩河西,破敌十万,封狼居胥。皇帝将两瓶御酒赏给他,他不愿一人饮,将酒洒在河中(后来这里命名为酒泉)与将士共享。

三,“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祖逖,中国历史上“闻鸡习武”的哪位。东晋王朝建立后,偏安江南,不愿北顾。很南迁中原人后代,希望东晋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祖逖自小立“闻鸡习武”。胸怀大志,发愤读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再多次作代表向东晋请愿出兵北伐被拒绝后,祖逖于313年祖逖渡长江北上。船至中流,祖逖站立于船头,面对滔滔一不复返的长江激流,击辑康概言道:“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与他同行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语所感动。愿跟从于他。过江后,祖将军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数次打敌人的优势兵力,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被中原白姓称作“慈父”。东晋王朝派很多宫员到“收复的地区”上任。正当祖逖准备进军河北时,他的北伐业绩却引起了东晋政府的恐慌,深得民心的祖逊成为他们的“大患”,削其权,千方百计在背后阻拢大军北上。祖逖将军忧郁而终。其弟被东晋逼反,兵败投石虎(羯族)被杀。祖家被东晋灭族。

四,“男儿当为国战死边野,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东汉开国名将,抗击过匈奴、平定过姜乱。在历史上留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年老的时后,还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其中平定交趾(今越南)征侧、征贰叛乱后,将日南郡管地向南一直开扩,到快到今天的西贡。马援在此立一铜柱作为国界,上面刻有“铜柱毁,交趾灭。”越南人虽然恨透了马援,但不敢将铜柱搞毁,于是每每经过哪的人都向铜柱投石块,久而久之,竟堆起了一座“石山”。

五,“胡将灭,汉当兴!”

梁犊,梁犊与高力等人在关中起义,梁犊以晋征东将军自命。秦、雍间城戍无不摧陷,沿路过关斩将,长驱而东。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以一当百,施一丈柯,攻战若神,所向崩溃,关中义士接杆而起,及至长安,众已十万。大破后赵乐平王石苞于长安。东出潼关,攻克洛阳。王龛、马勖等起兵响应。梁犊败姚弋仲姜兵十万、败苻洪氏兵十万,再连败李农汉奸军十万。中原大振,兵锋直指邺城。后赵石虎大惧,调燕王石斌军,配精锐重装骑兵一万,统诸路兵马讨之。李农手下假意降梁犊作内应。击斩梁犊高力等于荥阳。不久石虎死,高力原部众为冉闵保护,引起石羯仇恨,石羯内部皆请诛之。

六,“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冉闵,灭胡最多,发布“杀胡令”,号呼天下汉人杀尽胡人。

这段历史上生于五胡乱华时,冉闵父冉谵,原为晋将,北方沦丧后,投陈午部“乞活军”,320年,陈川(陈午弟)杀部将降石勒(羯族首领),冉谵投上党部“乞活军”,不久为石虎所破,受伤被俘,伤发而死。冉闵所有亲人都死于异族入侵,成为孤儿,当时公十一二岁,羯主石勒将其改名石闵,收为义孙,命季龙以子视子。冉闵忍辱二十年,躲过石羯内部一些人和巫师“三千羯士”等一列系欲置之于死地的斗争。石虎死后,复汉姓,利用石羯内乱之机,阵斩羯族军士四万,又坑降三四万。羯族精锐尽失,这是几十万羯人的子弟,他们恨透了冉闵,其后冉于邺城屠羯胡二十几万。造成羯族整个民族基本被杀绝。冉闵的种族灭绝政策引起北方各胡的恐慌,造成各胡族空前大围结。面对众胡联军,冉闵的军队却常常以少胜多,消灭大量胡族军队。

《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冉闵号召中原各地汉人杀胡,武力迫使大量胡族返回“老家”,返迁途中死者不计其数。后来的前秦,后秦均是成功回去的部落所建立,以后重新入主中原。

冉闵杀人过多可受指责,但其决对是汉族英雄。

七,“我西川只有断头之士,没有屈膝鼠辈”

蒲泽,蒲泽痛斥元吏。这句话反应了元灭宋时,哪些英勇抗击的四川军民心声。

元军灭宋,首攻四川。从1234年起,在四川拉割战打了多年,很多城池却缕攻不下,如合川;有些城池攻下了又不断失手,如云顶。1258年,川将蒲泽连合云顶军民攻成都,在平原地区被击败,兵败东撤。元军追杀几十里,兵士伤亡重多。云顶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蒙军围困了云顶城,石城军民殊死苦战,火器火炮用完了,便使用弓箭射击,箭头用完了,滚木,石头号也成了锐利的武器。激战数日,蒙军屡攻不下。最后,石城中粮食吃尽,蒙古大军从水门攻入城内。蒲泽牺牲,城中军民全部战死。云顶城首次陷落。以后以年,云顶山附近和成都平原地区人民不堪妨受蒙古贵族的蹂,多次配合义军和官兵夺回云顶城。1266年,义军再次夺回云顶失败后,才算真正的失陷。南宋末年川西人民在云顶山石城周围抗击蒙古军队的战斗,前后坚持30多年。创造了亚欧各国抗击元军的奇迹。击葬蒙古大汉的合川等地则直到涯山海战后,宋朝正式亡国,元朝叫人告之,方始出降。

八,“圣战者们像雪崩一样被我们杀死”

毗沙都督府的李圣天始终自奉中国守臣,有汉人血统的李圣天带领胡汉军队在塔里木盆地西面,联合塔里木盆地东面的归义汉军连连击败很多强大的敌人,如土蓄,回纥,不可一世的巴格达“圣战”远征军和喀喇汗王朝的军队。妄图征服中国的伊斯兰穆斯林发动东侵中国的“圣战”.中国边防军团合军二万人巧妙地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在现在新缰穆斯林一直纪念的“殉教者岭’雪山下设设埋伏,一场激战,伊斯兰穆斯林教认命的“中国总督’穆哈提和他部下的四个大伊玛目(只有什叶派才称伊玛目)全部埋骨麻扎,圣战者14万像雪崩一样被中国边防军团杀死,中国西域边军大获全胜,伊斯兰的东侵此后一直被遏制在西域。妄想征复中国的“圣战者”们没想到他们竟被区区二万西域边军击溃。保卫当时的南缰的战斗,虽然最终失败。在这里从汉代起流传了上千年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兰穆斯林文化。抗抵入侵者的人们永远是英雄。

<唐朝时西域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吐鲁番盆地居住的是汉人。塔里木盆地西面大部份是汉人和胡汉混血儿。他们的祖先来自汉朝――马操统治时――五胡乱华的西凉――南北朝――和唐朝时迁入的汉人。安禄安叛乱,西域地区的汉军大量调到祖国中原地区“支持抗战”。他们的命运是一去不返,而它们的家乡(天山以南的南缰地区)因兵力空虚不断受到周围蕃胡的侵略。在坚难地打败一个个强劲的对手后,最终西域汉人惨遭异族灭绝的悲惨命运。>

九,“每一支箭出去必要射倒一个敌人。”

李广,箭无虚发的汉朝飞将军,只要惜不是皇亲,因此有"李广难封"之说,李广一生未受重用,他的军队多时也就万人左右,但训练的十份精锐善战.常常以少克多,李广以万人军队在外蒙古高原绕圈,吸引拖置凶奴16万的主力,使其不能救援河西的凶奴.皇亲们则靠绝对优势的兵力取河西,立大功.后来出击外蒙古,皇亲们都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至少十数万.为独得大功,兵不满万的李广竟被调去走不利行军又无向导的路.后来对他的孙子李陵更不公平,李陵竟将别人不屑一顾的五千荆楚兵训练成改“直捣王庭”的精锐部队.后世有诗人赞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李广力气惊人,且射术也惊人,他的部将和后人都及不上,有"李广射虎"的故事.李广能拉三百多斤力才能拉开的大黄弓,而马可波罗看到蒙古劲骑射拉开七八十公斤力(合一百五十斤左右)的大弓,很吃惊,认为欧州兵根本没法比.李广能拉的弓需要的力气是蒙古劲骑射的两倍,也就是蒙古骑兵如果不是一拥而上,哪么在远其射程达不到的地方就将被李广一一射杀.李广与凶奴作战有史为证,李广训练的军队也绝不是佣手.李广后来重新启用仅被用于防守,但凶奴数年不敢进攻他守卫的郡县.一直到快七十高龄,他被调去走不利行军的道路....

十,“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威服西域诸国,在中亚锡尔河北地区破北凶奴,斩其单于。迫使其余部向西远迁,于是欧州的缰梦开始了,哈哈,整个欧州都在凶奴的铁蹄下颤抖。推骨排一样源源不断被凶取赶来的蛮族,导致了罗马帝国灭亡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豪言壮语,现时代的是什么呢?

假如是只空喊而无法实现,也无非是口号,实谈不上豪言壮语。

一个科举状元的典型历程

――从童子试到殿试的模拟剧场

本文系根据参加过末代科举老人的回忆虚构,以某个人为例再现中状元的全过程。

入学

1880年农历十二月的时候,我七岁了,父亲说该入学了。开学礼那天一大早父亲就叫我起来沐浴,还给我穿上新衣服,把笔、墨、纸、砚等摆列于祖先神位前,然后敬神祭祖,说是保佑我日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母亲帮我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三册启蒙书,用红色丝巾包好,绑在腹前,父亲还往我口袋里放一根葱,让我带个算盘,说是这样读书就会“聪明”。拜祭后,我抱着包好的纸笔和印有“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的字格簿,父亲手提写有“文星高照”的红字灯笼引路,带领我到镇那头的学堂。

先生六十多岁年纪,头戴卜帽,穿了一袭长衫马褂。他点燃香烛,带我到孔夫子的神位前,叫我跪在像前对着圣人三拜,再向先生行拜师之礼。

然后,父亲给先生送上笔和礼品,请先生为我“启蒙”。老师把着我的手写下我的名字“梅成全”,算是“开笔”了。老师叫学童解下绑藏在腹部内的书,放在台面上,然后揭开《三字经》教我读,但不是从开头,就念末段几句:“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最后,念完“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即算开学。

童子试

私塾的生活,除了放学回家外,整天都是上课的时间。开始教认字,渐渐让背四书五经。十二学做试帖诗,十三学做八股文。刚满十二岁那年,我竟然高中了钱塘县童子试的第一名。发榜之日,全家都去看榜,入了县学游文书院。四十多人一起求学,早上到后山读书台上背范文。这样到十六岁应府试,考中博士弟子生,可以免费入读苏州紫阳书院。19岁那年,我参加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得二等第七名,终于成为秀才了。

乡试

乡试等于全省会考,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考三场,每场考试做三篇八股文,再加一首五言八句的试帖诗。初九日为首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每场都于头一天,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点名入场,每场后一日,即初十、十三日、十六日交卷出场。

今年皇上派张尚书和吴翰林充任学台监考。1897年7月,我和大元、吴二弟兄一行数人,雇了一条民船,到南京参加8月份的江南乡试。船行了四日,早上到了南京。八月初八寅时(清晨四至五点钟),我和吴二、大元带足本场三天考试的吃用和茶酒,放在柳条编织的大“考篮”中,来到贡院门外的关卡。这里已经是人声鼎沸了。贡院内都是一排排号筒,面向南成一长巷,每一排号筒按照《千字文》的顺序“天地玄黄”依次命名,某字为编号,巷口有栅门,楣墙上大书某字号。入闱后,每巷栅门都上锁,同时贡院大门也封闭,鸣炮为响。

初九第一场,坐“淡”字号,子时发放试题。打开首场考卷一看,要以“四书”中的“告诸往而知来者,洋洋乎发育万物”一节命题,做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一首。考试第一场,我还斯斯文文地穿着老布对襟褂子,其他考生早已把小褂子脱去了。伸出身子,半探在号筒中答卷。十二日第二场坐“珠”字号,考题是以“五经”中“莫如为仁”为题,再做八股文五篇。忽觉得笔尖上紫烟缭绕,散发出烤白薯和陈年老酒的味道,直写到暮色低垂,伏案酣然入梦。第三场考试是“策问”五道。这一天已经到了农历八月十四。出场之日,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称作放牌。放出后大门复闭。

一般是午前放第一牌,午后放第二牌,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大门了。到戌时(晚上八至九点)清场。

考完我就回到镇上,要到农历八月底桂花开放的时候才发榜。据说那天贡院全体考官会齐聚“致公堂”上,将中试考卷取出,一共八十一份,当众将密码加封的姓名揭开,叫做“揭晓”。从最末一名揭起,高呼中试者姓名,当即写在榜上,依次写到第一名。

等到九月十一日,听说我是第十一名。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群人头上戴着红缨帽子,赶来我家贴报条:“喜报贵府老爷梅成全,应本科江南乡试,高中第十一名举人。报喜人卜连元。”大元却没有考中,直叹“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为了谋一个进身之阶,不得不另想其他办法了。

会试

做了举人,便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共试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

平时没事,吃完了饭在灯下揣摩新科闱墨。二月初九第一场,接连考试三场,一连吃了九天辛苦。出场之后,足足困顿了两日两夜。十七日放榜,友人急急来报,说是有我,第三十名。到22日又参加复试,考中一等第3名,终于成为贡士,能参加殿试了。以后就是门生请主考,同年团拜。

殿试

三月二十日殿试设在紫禁城保和殿,这是第一次进宫,很是兴奋。礼部仪制司员外唱名,单数从左掖门入,双数从右掖门入,至保和殿前,行三拜九叩头礼,跪在地上接试题,只是策问四道,又行三叩头礼,然后就坐。在试卷的前面填写个人的履历和家中三代姓名、官职,接着在试卷下面红线内答题,无非是崇学、吏治、民生、靖边方面的题目,以平生所学尽情发挥,紧张之心渐复平静。

二十一日到礼部领取三枝九叶帽顶,宿在鸿胪寺。到二十二日五鼓入朝,至午门等候传胪。皇上升殿后,传入太和殿前跪下,听唱名:第一甲第一名,梅成全。随即一阵鼓乐。我一时竟然不敢相信,慌忙上前去跪了。礼部官员捧着黄榜,一路鼓乐到东长安门外张挂,我又去看了一遍,果然是自己的名字―――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梅成全。从此,27岁的我开始了自己在京的十年宦海生涯……

(责任编辑:悲风)

从创意到体系――论提纲

从创意到体系

――论提纲

最近一段时间,在作者群里,还有和几个朋友之间,都提到了提纲的问题。一些朋友关于提纲的问题,益发显得我先前关于自己写东西之前要写提纲的论调有些冒失了。是的,提纲,虽然作为我个人的习惯,说不上是个好习惯或者不好的习惯,但无论如何,对于提纲本身的功能,自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浅薄的阶段。不过,既然有人提起了这个话题,自然,哪怕再有卖弄的嫌疑也应该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稍稍解释一下。

每个作者,再开启自己的一个故事的时候,应该都是有着某种冲动。这个冲动从一个创意开始,当一个作者觉得有一个点子能够吸引自己进行写作这个艰苦枯燥的工作,并且觉得这个点子也同样可以吸引一些能理解自己的意图的读者的时候,或许就会开始进行写作。无论如何,我们是应该赞赏这种写作的冲动的。因为每个作者的内心,在有了一个这样的主意的时候,内心激荡着的写作热情,和古往今来的任何作者都不会有任何区别,也不会因为文本质量和作者不同的写作能力而有区别。有多少伟大的作品,或许就因为这样的冲动而诞生了。

可是,写作热情固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写作热情一旦冷却了呢?冲动,这个词汇正如它本身的文字所昭示的一般,是一个激烈的运动,或许,最开始的冲动的大小,能够决定这个冲的过程能够持续多久,但是,总有一天,冲不动了呢?如同我们曾尝试过计算的那些物理问题。写作这个滚动的小球并不是在一个完全没有阻力的过程中运动的。我们自己的惰性,我们自己的时间安排,读者的压力,头脑被不断掏空的感觉,乃至我们身边发生的任何一种可能占据我们的时间,可能提供比写作这个过程更多的乐趣或者更闲适的感觉的活动都可能成为我们写作的阻力。而随着这些阻力的不断生成和影响,我们的写作也就随着这些阻力的不同,左右摇摆,直到最后停下。在网络上写作,面对着暧昧不明的经济与读者关注的前景,面对着数十万字的滔滔不绝可能只是一个开头或者铺垫的尴尬局面,面对着读者让人迷惑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面对着毒蛇们的各种言辞,这种阻力就显得更加明显。

而提纲,至少是我用来摆脱,或者减弱这些问题的影响的一种工具。提纲,在刚开始有那个创意,有了那个觉得可以蛊惑人心并鼓舞自己的创意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写。在写作热情仍然高涨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个创意发展成一个体系。让自己弄明白,自己的这个故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又会到什么地方结束,这中间会经过多多少少的沟壑,而这些沟壑又应该如何去翻越和绕行。然后,将这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落实到纸上,成为一份相对正式的记录。

在这个过程里,有几个问题。首先,写一个提纲和想一个开头,知道自己想要的结尾然后就开始写有些什么不同?我想,有了开头和结尾的想法,整个写作过程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比喻――望山跑马。在自己的起点与结局之间,或许作者会时时刻刻想到抬头去看看远处的山峰,尽量让自己的轨迹朝着这个结尾来靠近,但是,在这两者之间到底会经过多少道路?恐怕并不清楚。而有了完整的提纲,则好像手里拿着一份地图在进行这样的行程。这份地图让我们能看到每一条道路,能够看到在什么地方我们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来保证自己能安然通过而不遭遇什么大问题。或许,我们的倦怠感仍然会让我们在半路停下,但是,哪怕是停下了,我们也因为有着这么一份地图,而可以随时继续前进。

如果说,写作的热情能够被比喻成一团火的话,那么,提纲就是能够在火头不健旺的时候,去加强这个火头,在火熄灭的时候,有可能重新点燃这个火的一种工具。提纲也只能提供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让每个作者在看自己当初满怀着热情与憧憬的时候写下的提纲的那个瞬间,有可能回想起自己当时的冲动从何而来,能够让自己当时的感受重新回到自己身上的可能。

与一个简单的创意相比,一个健全的故事体系,似乎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更好的选择。

同样,提纲应该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那就是,在按照着提纲进行写作的时候,作者应该能够了解到不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在比较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故事前后矛盾的地方。

或许,提纲应该起到最低限度的作用――让我们的思维保持在故事的线索上。或许我们会想出很好的点子,细节,桥段等等,但这些东西,应该是符合我们事先所拟定的故事需要的,而不是随意地设想,然后为了将这些好的东西放进去而去编织情节。故事的情节,故事里的各种人物的既定性格是很有可能因为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使用了不恰当的额外因素而变得和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和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有了出入。或许让自己的思路始终保持在一个情节的单一轨道上并不符合任何时代的写作的原味,但是,在网络上,这是一个绝对有效的保证自己高速生成合理的文字段落的方法。哪怕在一个作者再低潮的时候,按照一个提纲将那些情节写出来,也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或许那些片断,那些章节会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无味,变得平淡,但是,既然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基础,那修改就是一个更为简单的工作了。

提纲,既然是这样一个东西,那么,提纲是否有可以修改的余地或者说更大的弹性呢?我想,是完全可以的。提纲的弹性因为网络写作中和读者,尤其是和读者中间的那些创意高手和建议高手的互动而显得尤为重要。提纲是一个可以修改的文本,可以随时有新的元素进行补充。这样的补充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提纲的细节进行补充,随着各种材料和想法的累积,一个提纲可以变得异常丰富,甚至一个提纲会随着各种细节的补充而变成小说本身的草案,使得写作小说文本的术后,我们要进行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些材料用自己习惯而读者喜欢的语言表述出来。但,实际上,提纲要达到这样的丰富程度,很难,也很少见,并且要花的时间可能并不比写作小说文本本身少。这并不是一个经济的做法。

而另外一种对提纲的改动就是整个改动情节走向。如果有了一个比自己的初始设计更好,更能激励自己写完这个故事的想法,那么改动提纲就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不仅仅是重新规划自己的写作道路和写作进程,也是为了让所有的设计,所有的设想都扭转向这个新的终点,尽量减少出现前后矛盾的地方的可能。

提纲,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是完全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的。那么,提纲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大部分人如何考虑情节的,我不知道。但是我个人的方法虽然并不经济,但是觉得,也不至于太辱没了可能会写写提纲的人。

提纲的第一步是故事大纲。故事大纲和开头结尾的整个大设想不太一样,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当中好歹还是有比较重要的事件,来引导整个大情节的推动的。如同我们所知道的,每个圆,都可以当作是无数条线段拼凑起来的,这个故事大纲,或许很粗略,或许只能起到一个三角形的作用,但是,至少我们用封闭线段将我们的故事围了起来。

然后就是人物和场景的设定了。这个设定按照故事的类型不同和故事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区别,但个人觉得,还是越详细越好。因为,这样一个东西在整个写作进程中都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而这个参考的重要程度还会随着写作的进程,随着热情的衰减和对自己的初始的想法的淡忘而增加。

随后,就是整个提纲写作过程中最不经济的做法了。本人喜欢将每个主线和支线分开写,让主线和支线变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影响的故事,然后,将这些线,标注在一个时间线上。并且在这个复杂,并且可能显得有些稍稍华丽的大框图上注解线索之间的互相的影响。是啊,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有限,将自己的考虑写下来会是个很好的主意。

最后,按照自己对于情节的理解和对于自己的文字描述能力的考量划分章节,然后按照章节来写分章节提纲。本人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分章节提纲往往和正文是一个1比20左右的关系。有了这种基础,写东西,要保持速度就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了。(或许极端速度,我不能和那些牛人比,尤其是最近这几天……但是我每天只写4个小时。)

希望,我的这番唠叨,能给一些人启示。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歧视我。

关于走感情路线的YY小说和走YY路线的感情小说

像我一直都认为,女孩子比较适合写纯感情小说.因为这样子能把女生那种独有的特质发挥出来.

现在网络上最流行的应该是YY的玄幻和魔幻小说,此类小说胜在字数而不在质量.颇有人海战性质,读此类小说的多半是闲暇时消遣,无聊时打发时间的,因此对质量不大注意,重要的是书够长,看起来费时间就行(当然,LJ小说除外).

比起上述小说,较符合东方人思路,神奇玄妙的仙侠小说和真正的中国人的武侠小说才是现在网络书的主流.如现在流行的<青楼><>和以前的<诛仙>,<长刀无痕><至尊无名><大唐行镖>等.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历史和军事的.如<明><命运的抉择>一批似乎永无止境的三国系列小说.

但其实绝大部分的女作家都是不适合写该类小说的.

就拿YY小说来说,它要求的是作者的思维连贯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要十分迅速.这样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标准字数,读起看又不会觉得断断续续.这需要很大的精力才行,撇开职业作者不说,一般的业余作者是很难有那种精力去写YY的.下场肯定是TJ,要不就是无期限停载.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己.

仙侠小说和武侠小说虽然少,但重在构思谨慎,贵在描写精妙.这两点,就算是职业作家,能做到的也非常少.所以这两种小说写出来的多半是精品.写这两种小说不仅费精力,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思考情节,查相关的资料,再用或丰富或华丽或精道的言词来描写细致单元.可以所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如果写历史军事小说的话,太耗内寸了.光想一想任务名字我就头疼,所以小茹甚为佩服<命运的抉择>的柳丁姐姐.柳丁姐姐的脑袋起码也是240G以上的.

写感情小说是女生们的天生本事,问题是要怎么写,写什么?

感情小说写得好,不妨加入点YY进去,只要YY的适度.就可以调剂整个小说的风格,也能有效的掌握情节的发展方向,让读者抱着对各位姐姐大做的兴趣轻松的读下去.

在感情小说中,YY的点最好是尽量少,少到只有一两点,起一个"点睛"的作用,这样就最好了.

走感情路线的YY小说和走YY路线的感情小说.不管走哪条路线,重心都是最重要的.

小茹认为两者最好都以感情为重.前者语言多描写人物心理,环境和气氛,突出一种浓厚的情感味道.后者则以描写感情为基调.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给读者一个感兴趣的‘壳‘.再用适当夸张的语言,突出每个角色的个性与内心世界.当然这些只能通过含蓄的手段来表达,不然就失去了YY的特色了.

关于主角的一帆风顺的问题--

当彼此之间的实力相差太大了之后,阴谋诡计就起不了多大作用,弱者如果在这个时候使用阴谋诡计,那反而会立刻遭到强者可怕的报复,而强者就算玩一些路人都知道的阴谋诡计,那弱者就算看破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应声唯唯是喏――在真正的实力差距面前,阴谋诡计根本没任何用处。

而这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势”,从全局上讲,这个“势”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力”和“智”,都是为这个而服务的――打个比方说吧,一条小河崩堤了,还有许多人去救,因为他们觉得还有机会,但是如果是大河决口了,却只能四散逃亡,根本没有人敢去救,因为他们觉得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战争的损失程度,以及胜利,都和对方的抵抗力量和抵抗意志息息相关,这里又搭个比喻,就是一个城中有一千士兵,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三千,或者五千兵,他们还可能抵抗,因为他们觉得还有希望获得援军,但是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十万军队呢?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坚持不到援军,历史上证明,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大比例上是不战而降,甚至顺风而降,所以能够成功的营造这样情况,往往大军所到,无需作战,传徼而定,顺风而降。

当然,如果肯定没有援军,面对城中一千人,就用不着十万军了,往往一万军,不,甚至几千军,就可以让其士气大跌,濒临崩溃――所以得胜者,在没有真正战争前,就应该寻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势”。

而历史上,除了最初的创业阶段,那时实在没有办法来创造这种悬殊的“大势”,那就必须依靠作战,依靠将领的个人才能,但是“大势”不能获得,那“小势”就是必须了――就算在创业阶段,也尽量营造以二倍,或者三倍力量来围剿敌人,**的运动战精髓,其实就是拉着队伍引着敌人四处跑,然后逮住一支比自己小的多的先锋,一口吞下,记得当时的作战训令上说,必须至少有二倍的实力,才可以作战,不然就继续运动――这才是胜利的真正的秘技。

战略的作用,就是避免困难,核心就是以强击弱,以众灭寡,所以战略好的人,他们不会吃败仗,他们只会一个又一个胜利(当然灭的都是比他弱,比他小的势力),他们尽量避免出现以弱敌强的情况,尽量营造以五围一的情况,所以一般的人,就只看见他们一帆风顺,觉得他们运气好了,却不知,这才是战略的王道所在,当然,任何时候,都有不得不以弱敌强,以少胜多的情况出现,但是这是无可奈何下的产物,是尽量避免的情况,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有十次以弱胜强,就说明这个人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了,因为多次以少胜多,就说明这个人战略处境非常恶劣,而且他的胜利没有改变这个战略处境,因此就算他有赫赫之将名,但是实际收益必然非常有限。

请看我贴的这张图,假定敌军100人,两军单兵作战能力相等的情况下,理想结果如下:

我军出兵人数:100,110,150,200,300,400,500

我军伤亡人数:100,64,38,27,17,12,10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但是也可以说明问题,假如我军的实力是敌人的二倍,那我方损失可能只有10%,但是如果实力相当,那就是“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了,所以二军作战,以弱胜强,只是二流人才而已,上不了台面,真正的人才,就是每次作战前,都已经尽量营造了有利自己的形势。

当然,无论有多高的谋略,形势营造的多好,但是,有一条不要忘记了,那就是战争毕竟是血和火的拼杀,无论是不是有必要,都必须有“关键时把本钱拼光也要上”的勇气,一旦身处绝境,就必须有“玉石俱焚,拼死一战”之决断,这时候,就是“二兵相遇,勇者胜”的时候了

帅器和将器毕竟不同

王器和帅器还有区别

仔细思量着吧,现在的战争小说,简直连“将器”也说不上,都是那些混帐玩意儿,甚至以“以少胜多”为喜,却不知这种行为,就连现在军校中出来的一个少尉排长都不如,还有脸皮弄个“如神一样的军师”或者“威震大陆的名将”,哈哈,给他们看见了,要笑死人的

不过,现实中许多时候当然不可能让你“以十对一”时才可以作战,他人也不是傻子,会等到那个地步才发作,所以上面的人,一心要想发展之后,以三对一,以五对一,甚至以十对一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正确的,但是对方会不会允许你发展到这个程度,就很有考虑的必要了……假如一心要潜伏起来发展,却忘记了现实的不如意,不太可能让你发展到理想地步,甚至因此而忘记了“二兵相遇,勇者胜”的胆略,那下场很简单,就如宋朝一样而已

事实上,除了开始创业时的困难外,历史上,真实的发展都必须有过一帆风顺的阶段,比如刘邦先生,他从砀起兵时,其实兵不过二千余,即便得到魏将皇欣、武蒲之军,又并刚武侯之军四千人,其过高阳时人数不足万,不过他巧妙的组织进军路线,一路上选择的都是相对弱敌,并且秦朝主力和项羽作战,终于自己先偷偷摸摸的跑到关内去了,先入关者为王,尽管项羽击溃了秦朝主力,但是灭秦者还是刘邦,一时间他的名声四起,许多谋士良臣都归附于其下,并且顺利的扩军,其军力从不过万余,激增至十万,虽然日后转封蜀中,但是正好给刘邦一个整顿军政,成为稳固集团的机会,以后又有三英帮助,虽然有几次被项羽打的逃,但是总体战略上始终处于一定的优势,又何来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三国之中,曹操起家时,以自己?廷侯之名,号召之下,立有兵数千,以后又号召诸侯集盟讨伐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打响了名气,引的无数英雄跑来投靠,他真正的困难只有一次,那就是对付袁绍,在袁绍死后,他就顺利的统一北方,虽然在赤壁因为自己不谨慎而吃了一个大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还是始终居有战略优势。还有孙权,其实他继承吴侯之位时,江南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对抗他了,有了周郎等人的帮助,统一江南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哪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可言?

只有刘备,他一生波折甚多,困难非常多,虽然他有着诸葛亮和所谓的五虎上将帮助,但是在三人中成就的事业最小(而且还因为蜀中君臣无人才可以得势,不然就算有诸葛亮,也一事无成),可见成事者,困难一多,就没有大的发展余地了……

再说李世民,他起家作战,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几乎战无不胜,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所以说,以为必须经过重重困难才可以发展的人,肯定是书呆子之类的人物,善战者赫赫无名,得胜者,战略上就要把握时机,就要尽量避免惨烈的消耗型作战,所以他们的发展,看起来就是一帆风顺,人的生命很短暂,再伟大的人,也经不起多次的反复和挫折,任何成大事者,都必须抓住一次机会,使自己的势力迅速以几十倍,几百倍规模扩张,以为成事者,必步步艰难的人,只是书呆子而已,如果真的这样,就说明你的战略发生了很大的问题。

综上所说:主人公要成事,在举兵之前,有许多困难是应该的,但是在举兵之后,基本上应该是比较顺利才对(如果不顺利,那就差不多就是死人了,没有几个人有多次机会可以东山再起的),比如朱元璋,在他的岳父手下时,经过了许多艰难和生死之劫,但是这是权力斗争,是寄人篱下的必须,在他自己举兵之后,就基本上战无不胜,纵有小败,也无伤元气(当然,这是因为经过了战略选择的结果),真正大败如山倒之后,是很难再起的――千万不要跟我说太祖,他除了被清洗和长征时吃了许多苦,真正掌权时,也基本上还算一帆风顺,所以说啊,主人公一帆风顺才是真实啊

附: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一些读者的言论,他们认为主人公不应该进行的太顺利,应该一波三折、危机重重,而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前进――其实这对小说故事性来说是不错的意见,但是事实上却很可笑的言论,他们没有注意到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