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暴风雨的前奏之人物档案
作者:李春秋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60

))但是因为其毫无工作经验马上被戴笠识破并进行秘密逮捕,并亲自许以二百万的重金拉拢使之成为军统的秘密武器。

在戴笠的安排下,军统特务对神出鬼没的佐尔格间谍小组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查,成功的使之撤离了上海,紧接着戴笠又给了李德一些绝密情报让他接触上海的共党领导层,很快李德就报告说成功的通过共产国际驻**中央代表阿瑟尤尔,认识了当时中国**的负责人博古。并很快发现二十四岁的博古实际经验不足和遇事决断能力贫乏。并且由于**前领导人王明的左倾路线的危害,上海的**临时中央已经名存实亡。周恩来等人已经撤到瑞金成为中央苏区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戴笠觉得这是天赐良机,立即命令李德带上新的军事绝密情报和一些对**苏区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大力发展的一些看法,这样很快就把涉世不深的博古哄的团团转,尤其是当看到李德送来的关于蒋介石为了暗中消耗地方军阀和红军的实力,故意把地方军阀的几次围剿苏区的绝密情报和地方军阀的进军路线全部汇报给了博古。

李德并对于其中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的10万地方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向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的那份情报,并针对敌人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提出了——‘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破敌方针。

博古闻之更是两眼放光,连呼‘天祝红军’,到后来红军传来捷报全歼了张辉赞第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共9000余人,活捉师长张辉赞,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并且在瑞金开了公审大会枪毙了血债累累的土阎王张辉赞,在全国都造成了巨大红色浪潮的影响,立马对李德这个军事天才崇拜起来,并与一九三三年九月带李德从上海启程来到瑞金。在作为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的到来后,瑞金也就成了临时中央的所在地。

在博古到来的同时,他就以中国**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的身份向莫斯科请示,要求莫斯科同意由李德担任中国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很快莫斯科方面来电回复到——李德可以担任中国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但是莫斯科方面又明确严令李德不准有军事指挥权和决策权,但是这个严令在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实现,结果造成了中国红色政权的灭顶之灾。

李德来到瑞金后立刻照戴笠的指示摆出一副最高军事顾问的架势撺掇博古把苏区的老领导人全部撤换,说他们不过是一些泥腿子,土霸王,不理解马列主义的意义和真谛,还拉帮结派蔑视年轻的中央政治局总负责人博古的领导,并且李德明确表示大力支持王明博古所领导的在莫斯科留过学的那一派。他还全力引导博古认为:**不过是一个无知的乡下佬,山沟里出不了马列,在落后的县城里也不可能建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他们还一致认为,红军要大兵团作战,打大仗,有机会要攻取长沙、福州那样的大城市。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不仅剥夺了**的兵权,党权,最后对只剩下一个头衔苏维埃主席的**仍不放心。在杀害了大批苏区红军干部的情况下他们还想几次对**下毒手,可惜都被红军干部识破没有得逞。

在李德故意引导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下,对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总共损失了6.8万主力和十几万游击队,到了1934年10月,被消耗掉大量主力的红军已经无力再坚守井冈山苏区了,苏区中央指挥部自好带领8.6万名红军战士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向西突围,开始长征。

在刚撤出苏区时李德为执行戴笠的全力消耗红军主力,继续逼迫红军打消耗战的命令,不顾当时严峻的战争情况,依然强令部队采取‘甬道式’搬家方式,一、三军团左右前锋,八、九军团两翼掩护,五军团后卫压阵,中间是军委总部和中央纵队,李德还严令执行带上军需物质不给国民党留下一点财务的命令,命令军队带上各种‘坛坛罐罐’,仅挑子就有三千多副,对行军的部队而言,绝对是负担笨重,行动迟缓,加之国民党军队处处围追堵截,部队只能沿途消极避战,像叫化子打狗似的,边打边走……部队很快就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过湘江以后只剩了三万多人。在当时承担红军总后卫的红五军团之三十四师于湘江东岸血战多日后还无法通过被各种物质堵住的湘江浮桥,以至于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围歼,五千余名官兵悉数牺牲,无一生还。为了推卸责任,李德要严惩早已卸去该师师长已经转任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师长的周子昆,要将其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幸被**得知,全力救出。

直到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德列席了会议,在受到会议批判后,被取消了最高军事指挥权,撤销了军事顾问的职务。博古被迫交出了领导权时,军统的这粒秘密棋子才失去作用,但是蒋介石却更加器重戴笠了,并秘密重金奖励了有关人员,但以防**听到风声,厉令严禁外泄消息,并找借口处决了外围参与的特务,军统局中只有五个人知道这个绝密情况,戴笠局长更是在全局下令,如有擅自接触五星绝密情报者——杀无赦!

李德自从在遵义会议退下来以后就一直在红军政治局反间处的监视下活动,没有敢作出叛逃的举动,知道随同剩下的1.6万残存的红军到了延安以后,才趁着周恩来骑马受伤之机于1938年8月30日搭乘周恩来、邓颖超等乘坐的飞机,经兰州、乌鲁木齐飞回莫斯科,结束了他在中国7年多的生活。

李德到了莫斯科以后,立刻受到共产国际监委会的审查,但是由于共产国际监委会主席佛罗林受到他的收买,所以李德得到了包庇只是受到了口头批评然后被分配到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

但是莫斯科方面也觉得自己派出的军事顾问竟然使一个**兄弟国家的政权差点遭到灭顶之灾,怎莫也是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派专人严厉的告诫李德要遵守“对中国的经历和观察保持沉默”的规定。胆颤的李德忙作出了严密的保证才混过去这一关。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的国际、国内政策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李德被迫回到了阔别26年的德国。

到了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日趋紧张,时年已经63岁的李德突然不再遵守他已恪守了20多年的“保持沉默”的规定,重新“顾问”起国际事务,特别是中国问题来了,开始大讲特讲关于中国的事情。1964年5月27日,他发表了题为《**以谁的名义讲话》的署名文章,大肆歪曲谩骂中国**和**。之后,李德又接二连三地对中国**及其领导人,从所谓的“历史事件”到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揭发”和“深入批判”,其代表作是长篇回忆文章《从上海到延安》,后来又对其作了大量补充修订,定名为《中国纪事》,于1973年正式出版。就这样,在已过古稀之年,李德又枯木逢春、老树开花似地成了新闻媒介、历史研究界、特别是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的一匹“黑马”和一颗年迈的“新星”。但是,这颗“新星”转瞬即逝了。《中国纪事》出版后还不到一年,李德,即奥托布劳恩便于1974年8月15日病逝,时年73岁。

**出生于1907年12月5日,男,原名林育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林家大灣。父親林明卿,母親陳氏,**是父母的第三個孩子。

1.在红军征战中迅速擢升

**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户地主家庭。少年时期沉稳内向,善动脑筋。十八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为四期学员并加入中国**。

北阀战争开始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任排长。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他又参加了在共党贺龙、周恩来领导之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后来在党国的重兵围追堵截之下,共党南昌起义的队伍在南下撤退途中失败,队伍多被打散。随后,**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共党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在共区井冈山的斗争中,**在**和朱德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因指挥作战有方,提升很快,由初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到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转战于赣南、闽西时,升任第一纵队司令员。随着红军的发展和编制的扩大,1930年6月,**升任红军第四军军长,时年二十三岁。

**在指挥作战时,善于打突击。当一切布置停当,基本条件具备之后,就组织几股部队来个猛打猛冲,这种方式屡屡奏效。尤其是对于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地主武装,因其战斗力不强,官兵贪生怕死,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败。所以,**的突袭战术经常得手。他本人也随着胜仗的增多名声渐大并迅速提升。他任军团总指挥时年仅二十五岁,是共党中央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个成员,他比大名鼎鼎的邓小平还小八岁。

**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其思想也发生过动摇。曾经发出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议论。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为此**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这种思想。尽管发生过动摇,但他还是在高级指挥员的位置上把武装斗争坚持了下来。

共党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撤掉了李德等中央军委成员,由**负责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对比,**曾给中央写信,建议由彭德怀出来接替**的军事指挥权。此事受到**的严厉斥责。

2.靠平型关战斗得以扬名

全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共党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任一一五师师长,是三位师长中最年轻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以师为单位分头开赴抗日前线。一一五师奉命东渡黄河,到雁北地区阻击日军的进攻。

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之后,沿平汉、平绥、津浦铁路长驱直入。9月中旬,西进日军占据大同,其主力继续南下。进占蔚县、广灵、灵丘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企图夺取平型关。为了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作战,八路军115师在**、聂荣臻的率领下,进驻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待机歼敌。

到达预定地点之后,**反复研究了雁北的地形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为只能寻找有利地势打伏击战,不能打阵地战。经过对平型关一带的地形侦察,最后确定利用日军疯狂而轻敌的弱点,占据有利地势,设伏待敌,打较大规模的伏击战。

1937年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由灵丘进占平型关北部的东跑池地区。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于二十三日命令一一五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一一五师接到命令后,**决定利用关沟至东河南镇之间公路修在山谷中间的有利地形设伏待敌。决心下定之后,部队于二十三日隐蔽进入平型关以东冉庄和东长城村待机。与此同时,派出骑兵营和独立团向灵丘方向活动,钳制日军,以便保障主力的翼侧安全。

9月25日晨,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携带大批辎重沿灵丘至平型关的公路开进,日军大摇大摆,根本不以为有中**队敢于阻击。上午七时左右,日军全部进入一一五师设伏地区。共军指挥员当机立断发起进攻命令。一阵伏击的枪弹,给敌人大量杀伤。随后各团利用有利地势发起冲击。六八五团经激战歼敌一部。六八七团切断了日军的退路。六八六团第一、三营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日军虽遭突然打击,战斗力仍非常强大,还能组织起强大的火力进攻。八路军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多次打退日军突围。东跑池方向的日军回援被围,被六八五团打退。战斗进行到十三时左右,被一一五师围住的日军全部被歼。但驻守团城的国民党军队临阵脱逃,给东路池一带的被围日军留下了机会,使这部分日军得以突围逃走。

这次伏击战,由于部署周密,动员有力,指挥得当,所以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此战歼灭日军一千余人,缴获步枪一千余支,轻重机枪二十余支。掷弹筒二十九余具,火炮一门,战马五十三匹,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二百余辆。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也是中**民歼击日军规模较大的一次。此战之前,侵华日军并未遇到什么抵抗。他们把几十万华北国民党军队驱赶得望风而逃。所以,平型关大捷意义非常重大。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正是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作为作战的指挥官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

1938年3月1日,**穿着缴获来的日军大衣,骑着东洋战马,带着师直属队10余人,路经阎锡山的第十九军防区山西隰县时。被阎锡山的晋绥军哨兵误以为**一行是日军,向其开枪射击。子弹击中**,伤了脊神经。从此他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等毛病。是年底,被送往苏联治伤,直到1942年初才回国。

3.东北战场的**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共党从华北和华东抽调十余万军队和地方干部出关,扩展东北根据地。**受命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东北局书记等职。

中央军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陆续将7个军(包括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运至东北。**在很短时间内就向东北调集了三十万全部美式装备的军队,后来军队数量增加到六十余万人与**决战。**由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攻占三海关、夺取沈阳,向四平、本溪进击。

在东北战场上,**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至四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

**带兵只管打仗,别的事几乎不问。在他指挥的各战役、战斗的过程中,**差不多终日倒骑着椅子面对墙上的地图,长时间不许别人打扰,一个人面朝地图观察和思考。**布置战役计算十分精确,可以说他精干运筹。他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和讨论,而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一旦他开口布置任务,那就是命令,别人只能是听命和执行。他对战场兵力的计算可以精确到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留有余地。在进攻时他要计算到有全胜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要留出退路。

在东北战役中打锦州时,尽管**发了数十封电报督促**立即开战,但在没有充分把握时**就是不下决心。有一次终于下了打锦州的决心,但当他听说**又增调五个师的兵力增援锦州时,又把部队撤了下来。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