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别有幽情探李纨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746

))在这场昙花一现的爱情中,李纨用尽了一生的爱,所以此后她才变得如“槁木死灰一般”,对于爱情方面是无欲无求,只剩下一颗慈爱的心留给他的儿子——也是丈夫生命的延续和爱情的见证。所谓“无欲则刚”,所以李纨还是非常坚强的。因为她的心已经彻底冷却,她才可以微笑面对身边的荣华富贵和别人的幸福生活,而并不觉得受刺激。

李纨应该就是那种中国男人最渴望得到的好妻子了。寡妇守节的制度似乎在中国最盛,其实在生育资源紧缺、很多穷人娶不上老婆的旧中国,这根本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一直很不理解我们那么聪明的老祖宗们为什么创造出这么个于国于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毫无益处的制度来。也许又是中国男人那根深蒂固的“内弱”思想作祟吧?禄、寿、艳是中国男人最重视的福气,其中艳福特别重要。中国人,尤其是汉人认为一个男人哪怕一生庸碌窝囊穷困潦倒甚至短命,只要他能得到一个好老婆,那么他这一生也算圆满的。所以天仙配、白蛇传这种平庸男人配仙女的故事在中国长盛不衰。所以杨过虽然残疾潦倒,张无忌虽然政治失败,金庸迷们依然不觉得结局悲凉,因为他们抱得美人归了。“倘使英雄迟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天鹅肉都吃上了,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但是如果丈夫短命,这美人以后还要改嫁,那这份艳福岂不大打折扣?爱情是自私的,男人爱一个女人就希望能占有她的一切,活着是他的人,死了是他的鬼。然而男人不知道或者懒得知道这样的生死相许是要以双方自愿为基础的。爱情对多数人来说象金钱一样,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很少有人敢说自己对对方的爱可以超越生命的限制——活着的时候不变心就不错了。爱情是相应的,死了的人没有能力继续爱人,当然也就没有资格继续霸占对方的爱情,所以多数丧偶者都愿意再婚。只有极少数的痴心人(也许李纨就是)愿意用自己的一生为这份旧情殉葬,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的心,他们所殉的是爱情,而不是死人不是制度。但是封建时代的男人们懒得去分辨也懒得去培养女人对自己的真爱,他们只希望所有女人都能象这少数人一样,永不改嫁。如果女人心甘情愿这样当然好,如果她对自己根本没有爱情呢?而且美丽的女人多半是难以抵挡诱惑的,所以要想保全“完整的艳福”非常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寡妇守节的行为硬性化制度化并加以褒奖,以烈女贤女等故事相教,以牌坊旌表等虚荣相诱惑,以浸猪笼等刑罚相威胁。这样,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女人,不论有没有真爱,都将永远属于她们的丈夫,如同她们做臣子的丈夫要永远无条件忠于君父一样。不论多么没本事的男人,都可以在自己老婆身上满足统治和占有的**,从而得到阿式的心理平衡。于是这制度就制定出来了——毕竟这个世界还是男人说了算呀!

李纨的行为有多少是出于感情、有多少是出于教育背景和社会压力呢?从她从容自在气定神闲的生活态度来看,她主要并不是出于社会压力。自甘寂寞应该是出于她的本心,对她来说,她的春天已经过去了。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李纨抽中花签上的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是宋代王琪的咏梅诗,前一句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用来形容李纨倒也真是她一生为人的写照。她虽然处于锦绣丛中独饮寂寞,但心态平和,并不羡慕别人的热闹和欢爱。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此言骤听似玩笑,细品却是冷酷至极。李纨之为人正如冬日梅花,傲雪凌寒,无意苦争春,也不与群芳同列,身在红尘而心如冰雪。以前曾见有人说妙玉是红楼中的梅花,我想此言不确。妙玉只是善于种植梅花,喜欢梅花,爱吃梅花雪。虽然她也可能想以梅花自诩,但梅花恰恰是她一生追求而不可得的境界。她是身在槛外却云空未必空,对红尘尚有留恋,对爱情也有隐约的向往,与李纨的情形恰好相反。所以李纨虽然也很喜欢梅花,甚至很高兴自己抽中梅花签(这也是她的风骨所在),但就是不喜欢妙玉的为人以至不肯亲自向她讨红梅。多数读者以为是李纨太俗,嫌弃人家妙玉的孤僻性格,其实我想她们的矛盾可能更多还是源于生活态度和风格的不合拍。平和的李纨并不俗气,而是一个冰心独抱的高洁女子。

李纨的寡居生活高雅而充实,但她也有遗憾的地方。毕竟做寡妇还是不容易的,虽然婆婆和太婆婆都非常照顾她,姐妹们都很尊重她喜欢她,但她心里的痛苦不足为外人道。当她回忆初恋的快乐时,当她头疼儿子的教育时,这些心腹话可以与谁说?这些感慨可以与谁分享呢?她的身边只有素云碧月等年轻丫环,并没有平儿这样的侍妾陪伴。所以她很羡慕凤姐有平儿这样一个心腹膀臂,可以分享她的辛苦和快乐,遇事可以与她商量,要她帮忙。所以她一见到平儿就特别喜欢特别高兴,看到凤姐欺负平儿就替她打抱不平,连凤姐也说“谁承望平儿有你这么个仗腰子的人!”她原先陪嫁时可能也有陪嫁丫环,不过国子监祭酒的女儿能否象凤姐迎春这样的千金小姐一下陪过来四个这么多,就很难说了。就算有,小门小户出来的丫环也未必能让贾珠看中收房。李纨也说当初贾珠房里也有两个妾,可是贾珠死后,成天只见她们不自在,所以趁年轻,都打发出去了。曾见有读者说这是因为李纨嫉妒,报复人家,这也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了。如果真要报复的话也该在贾珠生前使用阴谋诡计,在他死后,正该拉着这两个人陪自己一起活受罪才是。但李纨还是善良的,她能理解别人未必象她一样对贾珠有如许深情,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愿意为一份旧情锢守一生,所以她愿意放她们出去找寻新的幸福,而不是强迫她们跟着自己陪葬。

李纨虽然不善于管理家务,但对于组织和教育姐妹们的工作也十分积极认真。在组织诗社时,她的原则是一个人也不要落下,参与第一,比赛第二。所以对不会做诗的迎春和惜春也安排了副社长的职位,并且分配给她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去做,以便她们不会有失落无趣的感觉。她虽然因身份所限,不爱打扮,但并没有失去对美的鉴赏力和感知力。她虽不善于做诗,但善于出题和评价。她罚宝玉乞梅的主意也被大家赞为雅而有趣。她还善于插花,以美女耸肩瓶插红梅,可谓雅致独到。

李纨虽然可称高洁,但也不是完美无瑕。毕竟她身处红尘,并且过的也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生活,所以也有些令人不快的缺点。由于自幼受的是正统教育,她的思想行为中端庄的道学气浓而勇敢的浪漫性少,不仅在评判诗歌时可以看出她的这一特点,而且在行为上也是过分端庄持重,其他姐妹有时未免有点“宾住”的感觉。她选择住在稻香村,刻意给自己营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尽管这个地方是人力雕琢之处甚多而自然风格较少。别人对待她也是尊敬多于喜欢,很少有姐妹跟她说心里话,而且除了黛玉和凤姐,也没什么人跟她开玩笑。相比之下,宝钗令人觉得更温暖,黛玉则更能激发大家的兴致。可能因为李纨自己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别人也就只好对她客客气气保持距离。此外,因为她的性格和身份的影响,她在待人处世中显得更加谨小慎微,处处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一有事情就往后躲,显得有点胆小自私。

李纨一个最明显的世俗化的缺点就是贪财。虽然她身处贾府且贾家待她甚厚,但她心中究竟有几分是真正为贾家着想的,的确可疑。我想在她心中可能只有她的一家三口,别人的“废与兴”她是没有兴趣去关心的。曾有人说宝钗若守寡,就是另一个李纨。这实在也是低估了曹公的创造力。此二者虽然都是尚德不尚才的,但出身富家的宝钗却是仗义疏财助人为乐。而李纨最仗义的时候也就是替平儿责备过凤姐一次。虽然她也小有资财,却从未见她帮助过别人。举其为诗社筹款一例来说:

凤姐儿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一席话说的众人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道:“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凤姐儿笑道:“亏你是个大嫂子呢!把姑娘们原交给你带着念书学规矩针线的,他们不好,你要劝。这会子他们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他们各人出了阁,难道还要你赔不成?这会子你怕花钱,调唆他们来闹我,我乐得去吃一个河枯海干,我还通不知道呢!”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李纨笑问平儿道:“如何?我说必定要给你争争气才罢。”……

李纨笑道:“这些事我都不管,你只把我的事完了我好歇着去,省得这些姑娘小姐闹我。”凤姐儿忙笑道:“好嫂子,赏我一点空儿。你是最疼我的,怎么今儿为平儿就不疼我了?往常你还劝我说,事情虽多,也该保养身子,捡点着偷空儿歇歇,你今儿反倒逼我的命了。况且误了别人的年下衣裳无碍,他姊妹们的若误了,却是你的责任,老太太岂不怪你不管闲事,这一句现成的话也不说?我宁可自己落不是,岂敢带累你呢。”李纨笑道:“你们听听,说的好不好?把他会说话的!我且问你,这诗社你到底管不管?”凤姐儿笑道:“这是什么话,我不入社花几个钱,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还想在这里吃饭不成?明儿一早就到任,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过后几天,我又不作诗作文,只不过是个俗人罢了。‘监察’也罢,不‘监察’也罢,有了钱了,你们还撵出我来!”说的众人又都笑起来。

凤姐建议李纨自己出钱之言虽以玩笑口吻说出,其实是颇有道理的。首先,李纨的收入极高,而生活又极简朴,她掏点钱出来办社其实并不困难。其次,办诗社其实耗费不了几个钱。象菊花社吃螃蟹那次也是宝钗和湘云借机宴请整个贾府,才形成了那么大的规模。普通的诗社聚会,比如林妹妹主持柳絮社那次,只要在自己房里备好文房四宝加上几样茶点就行了。若再奢侈点,象芦雪庵那次,也就是一顿酒饭(五,六两银子)的事,鹿肉还是贾母给的,可李纨还是要求钗黛等人每人出一两银子的分子钱给她送来(凤姐赞助的银子呢?)。以李纨的经济实力,这点事实在不算什么。但她还是要凤姐赞助,最后那五十两银子还不是由她这个社长保管。可后来究竟用了几成呢?剩下多少呢?剩下的怎么处理呢?就难见下文了。凤姐当然明白珠大嫂这点小算盘,有理有据的三言两语就说得李纨无言以对,只好笑骂她是“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然后又把话题转移到她错打平儿的事情上,还让她给平儿道歉。李纨这样做有几分是真的打抱不平,几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呢?凤姐取笑李纨的言语中也隐约有些妒意,相比之下,李纨生活比凤姐轻松富裕,又有儿子作靠山保全将来的地位,虽不善言辞却比能言善辩的凤姐更令婆婆尊重偏心,唯一的缺憾是爱情,但凤姐的爱情也是日渐幻灭并不比李纨强多少,这会儿李纨却还要向持家艰难的她要钱,她的心中难免有些不平。不过凤姐也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取笑之后也还是出了钱。李纨、凤姐还有邢夫人和各种下层老婆子们都是年纪越大越把钱看得真的人,可能是生活压力所迫,也可能是在经历了幻灭的男女之情后变得更加现实了吧?珍珠要变成鱼眼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李纨生活简朴,也不好享乐。其实以她的身份地位,就算不打扮,要是讲究一下吃的用的,学着摆摆妙玉品茶的谱,也不会有人非议她。但她就是喜欢过简朴的日子,攒钱多半是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的“莫受老来贫”。她是一个极聪明的人,虽不管家,但冷眼旁观也可感觉到贾家大厦将倾,她不能不防到将来的困境。婆婆和太婆婆虽疼自己,但她们一死,自己就寡妇幼子没了靠山。别人(包括凤姐等人)都在尽力运用现有的权势捞钱,她又没有权势和能力,娘家也没人能指望,不能开源就只好节流,只有自己平时节省,尽量多攒点钱预备将来儿子的读书和成家花销以及自己的养老费用。但是判词中还说到她为了“莫受老来贫”而没能给儿孙积阴骘的事,也许她后来还为了钱而做出了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也算是尚德不尚才的她的另一种“晚节不保”吧?最后她还是因为这事而遭到了报应。凤姐作恶多端,却因偶然帮助了刘姥姥而使自己的女儿逢凶化吉。李纨一生行为象个“菩萨”,却因为一时贪财种下孽因,恶报应在了独生子身上。

多数人相信李纨是儿子中举后没来得及享福就一命呜呼了。我倒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她就算不得是个悲剧人物了。因为她本来也不是爱享受的人,她活着只是为了抚养儿子,如果任务一完成就去和珠哥哥地下团聚,也算是求仁得仁了。而且判词中“头戴簪缨胸悬金印”既不象诰命夫人的打扮也不象状元文臣的打扮,何况刚中了进士就可以“爵禄高登”也不合逻辑。我看过另一种关于她的结局,更令人震撼。贾家败落后,子弟株连获罪,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于是幼好骑射的贾兰弃文学武,此时正有战事,他参军立功,迅速晋升为“头戴簪缨胸悬金印”的大将军,而且战争期间升迁很快,皇帝赦免了他已故祖父的罪过,还让他“爵禄高登”(“到头谁似一盆兰”),李纨也成了诰命夫人,却在得到凤冠霞帔的当天听到了儿子战死沙场的消息(“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她守了一辈子,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青年丧夫晚年失子,岂不比功成身死更令其痛彻心肺?只有儿子的死才会使她古井无波的心感到真正的创痛。

李纨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是个爱情的殉葬者,是个制度的牺牲品,也是个慈爱的母亲、端庄的嫂子和自私的寡妇。总体说来,也是个令人怜惜的好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个与命运抗争的人,只是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她很坚强,一生都安然承受了命运对她的惩罚,然而最终躲不过命运的最后一击。

(谢谢观赏,请勿转载:)

__________________

你开不开花,我不计较,打马从门前走过的人,我已将他的无语,视作深情的歌谣。生命有各自的无奈,你耐心地活着就好。

一年四季,就浇你一点点清水。偶尔看看你不秋不夏的叶片,无悲无喜的枝条,也让你看我歉意的微笑——邻居的阳台上正蜂缠蝶绕。

缘分不一定大红大紫,鼓角之外,最深长的是细细的洞箫。我只有这一点点清水和一份永恒的歉疚,你千万别开出花来,吓我一跳。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