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
作者:吴蓉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619

))”原来,“女儿”与“女人”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染了男人的气味”,是否受到污浊气息的毒害。所谓浊臭逼人的“男人的气味”,指的则是那个污浊的社会气息。宝玉的批判矛头指向的还是封建的宗法制度。

宝玉的不合时宜(三)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09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三)宝玉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作为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公子,宝玉却反对封建的等级观念,他主张“世法平等”。无论对兄弟姐妹,还是丫鬟小厮,宝玉从不摆公子的架子,兴儿说到宝玉平日的情景:“有时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去,都过的去。”

兴儿并不是信口开河,他说的这种种情景,在贾宝玉的生活中是随时可见的。他与秦钟的交往、与戏子琪官的交往,尤其是与大观园里众多的女儿,特别是与那些身份低贱的小丫鬟们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是尊敬的。你见过这样的贵族公子么!当他第一次见到秦钟的时候,曾感叹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往,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羔羊,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第七回)宝玉不仅没有感到他的尊贵,相反感到的是羞愧。当小戏子芳官被她的干妈欺负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站在芳官一边,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第五十八回)他为平儿“理妆”,帮香菱“换裙”,绝没有公子哥儿的气息,而只有深深的同情和关心,是像朋友一样的平等相待。对许多人羡慕的富贵生活和侯门公府之家,宝玉却毫不留恋。他对柳湘莲说:“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第四十七回)他非常羡慕寒门薄宦之家的生活,向往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向往没有人“管”的自由生活。所以他常说要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去。不仅他要过自由的生活,他甚至还要把小丫鬟们都放出去,说无论家里外头的,都要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这已经超出了他个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是希望所有的小丫鬟们都能获得自由。

(四)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无疑是最感人的篇章。要知道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青梅竹马和共同的情趣、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他们不缺少爱,恰恰缺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那个时代是违背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是不被认可的。一次,说书的女先儿在府里讲《凤求凰》,贾母当即就予以批驳,说:“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并且不许说这些书。贾母未必是有所指,或者像有的人所说是指宝、黛爱情,但贾母所说的是“大家的规矩”,这是不能违背的。有人说宝玉黛玉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够勇敢,不够大胆,其实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他们又处在那样的身份地位,他们已经是够大胆够勇敢了。他们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矩”,以自己的执着和坚定,热烈地相爱,追求爱情的自由,去践约木石的前缘。特别是宝玉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更是表达了他的坚定和决心。“木石前盟”是自由的相爱,“金玉良缘”则是尘世的安排。宝黛刻骨铭心感天动地的爱,是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宝玉抛弃了“金玉良缘”,则是对世俗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

当然,贾宝玉毕竟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公子,在他的身上仍深深地烙上封建贵族的印记。他不愿为“富贵”二字荼毒,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生活;他反对不平等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有时也发发公子哥儿的脾气(如踢袭人);他深深地爱着黛玉,但也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时候;他的轻薄造成了金钏之死,尤三姐之死他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宝玉的身上有许多贵族子弟的毛病,这是正常的,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但宝玉仍然是一个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他的叛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他所生活的腐朽社会的破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爱博而心劳:宝玉的悲剧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09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像《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及其他的女儿们一样,贾宝玉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宝玉的悲剧,不仅仅在于他最后“悬崖撒手”出家作了和尚,他的悲剧更在于他爱博的失落,忧患的日甚和悲凉的感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宝玉是“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又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是更深的悲剧。

宝玉无疑是天底下最富有感情的人,是充满了爱心的人,是千古第一情人。而就是这样

的有情之人,却让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先是秦可卿之死,继之是秦钟之死,后有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还有晴雯之死等等。宝玉对“悲凉之雾”比其他人感受的更深,所以他的悲剧比别人更甚。《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到病后宝玉拄着拐去看黛玉,在路上当他看到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了,上面已结了许多小杏,不觉想到了“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诗句,这句诗是比喻少女已嫁人并生儿育女,宝玉由此想到了邢岫烟已择了夫婿,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因而不免伤心。这是不是宝玉的自作多情或无病呻吟呢?不是,这是宝玉对岫烟、对众多女儿命运的深深关切。可悲的是宝玉对悲凉的感受别人是体会不到的,甚至有时还会误解。比如第七十九回,香菱为薛蟠娶了夏金桂而高兴的时候,宝玉“冷笑”道:“但只我听这话怎么倒替你耽心虑后呢。”不想却惹的香菱不高兴,反问宝玉是什么意思,认为宝玉是个亲近不得的人。这自然让宝玉十分伤心。宝玉对香菱命运的关心和担忧,香菱却浑然不觉。确实,宝玉对生活的感受,对悲凉的领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这使得宝玉的悲剧更为加重。

宝玉的更大的悲剧是黛玉之死。现在的《红楼梦》九十七回回目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就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在这一回死去,而黛玉死的时间,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这就是王熙凤的“掉包计”,让宝钗顶着黛玉的名义与宝玉成婚。由于宝玉已经是疯癫了,所以“掉包计”得以搞成。

现在我们已知,《红楼梦》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写的,而是他人续书的,人们一般认为“掉包计”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根据脂砚斋批语和前八十回透露的种种线索,人们一般认为应该是黛玉为宝玉泪尽而逝,然后才有宝玉与宝钗的结合。但宝玉心中永远爱的是林黛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所以,尽管宝玉与宝钗结了婚,但结果却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情情成痴

http://book.sina.com.cn2006年11月14日15:11新浪读书

连载:话说“《红楼梦》中人”作者:中国《红楼梦》学会出版社:崇文书局

林黛玉是个痴情女子,脂砚斋的批语多次提到,她在警幻情榜上的评语是“情情”二字。如己卯本十九回夹批说:贾宝玉乃“古今未见之人”,而“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今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宝黛恰为一对,“情不情”是说贾宝玉用情广泛,“情情”则指林黛玉用情专一,正所谓“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本二十三回夹批)也。回顾一下两人的相爱过程,就比较清楚了。

中外古今的小说和戏剧中,男女主人公往往一见钟情,现成而且速成。宝黛相会看似老套,其实是推陈出新。杨绛指出:“《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姻缘,据作者安排,也是前生注定的。所以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不过他们没有立刻倾心相爱,以身相许。作者并不采用这个便利的方式。”化腐朽为神奇,正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戏。说到底,《红楼梦》主体写实,必须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情节。宝黛爱情萌生于长期相处的日常生活当中,由浅而深,由朦胧而明朗。贾宝玉的“情不情”笼罩了林黛玉,而林黛玉的“情情”又限定了贾宝玉的爱情只能向着潇湘馆的方向移动。一次次哭闹就是一次次爱的试探,一滴滴泪水就是一颗颗爱的心迹。他们有相近的个性,都喜欢任性而为,无拘无束,恨不得溶化在永恒的诗情画意之中。他们有共同的志趣,都关心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否,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情投意合加上志同道合,两颗炽热的心幸运地碰撞在一起,纠缠在一处,最终便融合成为一心一意了。他们满怀希望,等待着婚姻的来临。那样的话,阴阳交泰,天地和谐,他们就能够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了,从而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新的生命。但是,在宗法社会,婚姻当事人不能自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裁定。他们甚至不能公开表露心迹,原因是礼法教条规定,年轻人不得心存私情,那是下流痴病。既然如此,则宝黛便束手无策了,只得消极被动地等待。他们能不焦躁吗?他们能不忧虑吗?

在恋爱过程中,林黛玉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嫉妒之心。那就是“情情”的鲜明表现。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她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即便贾宝玉不为所动,家长与媒妁岂有不斟酌权衡之理?她别无良策,只能一遍又一遍试探、提醒和规劝意中人,以求防患于未然。这次激烈的冲突把贾宝玉气得脸黄眉竖,“下死力砸玉”。正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排他性,林黛玉难以抑制强烈的妒意,乃率真的天性使然,更是“情情”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一旦明白了贾宝玉的真情实意,林黛玉便不再泼醋了。三十四回写遭受了严父痛打的贾宝玉特意送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林黛玉深会其意,含泪题诗三首于帕上,从此,他们不再需要吵闹试探,只有耐心等待了。结果大家都熟悉,这对感情真挚的恋人未能喜结连理,而是演出了悲剧的结局。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却难以忘怀林黛玉,终于不堪忍受心灵的痛苦,而勘破红尘,遁入空门了。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