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听琴曲妙黛知音
作者:雨若菲彤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919

从贾母处出来,主仆二人拐进大观园,见黛玉默然不语,紫鹃便笑道:“姑娘,早起看到栊翠庵的梅花开了呢,要不要去看看去?”黛玉一凛:“好啊,此时园内可赏的除了潇湘馆的青竹,也唯有栊翠庵的寒梅了!”

紫鹃随着黛玉,一路行来,行到栊翠庵附近,遥遥地望见那几枝红梅已经怒放,如胭脂一般清冽而妖娆,便笑道:“比起姑苏的梅,这里的差远了,不过还可观赏,总比没有强,不然这偌大的园子冬天真的冷清了些!”黛玉一笑,一时来到近前,观赏了一会儿,回首向紫鹃笑道:“这已经是好的了,和姑苏的自是不能相比,可见人是得陇望蜀的,凡事不必太过强求,折几枝插瓶供着,给老太太也送几枝过去!”

紫鹃答应着,转身去了。黛玉闻着冷冽的香气,顿觉沁人心脾,不觉看住了。这时,却听到庵内隐隐传来一阵琴声,穿透这冬日的凛冽清寒,似在梅间流动。黛玉心里一动,神思不觉一凛,心绪蓦地澄静明澈,不由敛下心神,静静地立在梅间,全身心地捕捉着琴声雅韵。

曲子空灵、飘渺、清冽悠远,如流水潺潺濯人身心,催润心花。仿佛引领着人进入那美妙的空灵境地,置身其间,如云似水的天籁之音轻轻淌过内心深处。云天相依,山水为伴。

好一曲云水禅心,黛玉仿佛感觉到自己衣袂飘动,周围行云流水,丝雨飞花,盈盈含烟,自潭中隐隐而来,氤氲而开,袭云踏雾。在潺潺的吟唱中,如一股清泉濯洗心垢,零零碎碎的心事,随云行远,随水永逝。月在水中,花在月心,潭动月碎,花散情空。聆听禅心,在如诗的化境中,静静的,望天上云卷云舒,观人生潮起潮落。刹那,心中圆润透明,不惹半点尘埃。

黛玉微阖水眸,随着琴声轻吟: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正自嗟叹沉溺,忽而,琴声一转,音韵微钝,方才的澄澈却似蒙上一丝淡淡的云翳,低低轻诉,似有丝丝牵绊,黛玉一时陷入沉吟中。这必是妙玉所奏,乐为心声,尤其是琴,更为幽妙,尤能与人的心绪相和,喜怒哀乐尽可从乐音中流露无疑。

妙玉,那样一个清傲冷僻的女子,心中究竟藏了多少红尘俗事?

想到当初水凝所言,也是在此地,妙玉曾对着一丛绿意繁花眸蕴热切,身在梵门,心,难道一直在向往着红尘,试问这世间,什么能牵绊住如此冷傲的一个女子?

黛玉身影袅娜,仿佛一个下凡的精灵一般,静静地玉立在这一丛寒梅晓枝间。正胡思乱想着,琴声不知何时戛然而止,周围冷风袭来,黛玉却物我两忘,兀自沉吟着。

不知何时,一个飘逸的身影静静地立在眼前,一袭白色僧袍随风飘拂,女子眉目如画淡然清冷。见黛玉犹自失神,微微一笑:“原来是潇湘子,踏雪寻梅方是雅趣,梅花不俗,可惜无雪,算是一点遗憾!”

黛玉蓦地回过神来,微微一笑:“琴声清越,黛玉有缘能聆听到如此佳音!”妙玉垂下星眸,淡淡道:“即是知音,不妨进来一叙?”

声音虽冷淡却又微微有丝诚恳,黛玉本就对妙玉有好感,故见其相邀,爽快应允:“如此,恭敬不如从命了!”言罢二人相视一笑,黛玉回首看了看,妙玉便知其心意,淡淡一笑道:“放心,我会命人在此候着你的丫鬟!”黛玉嫣然一笑,随了妙玉进到庵中。

庵堂内青烟袅袅上升,清静雅净,不染半丝尘埃,与外面的繁华热闹相比,仿佛是与世隔绝了一般。妙玉带了黛玉来到自己的禅房中。黛玉闪目打量,见房内窗明几净,犹如妙玉的人一般纤尘不染。

二人似有默契一般,谁也不说话,风炉上一个精致的小壶,此时已发出丝丝的声响,不一会儿便有些沸腾,妙玉便素手轻提,娴熟地泡着茶。黛玉噙笑坐在蒲团上,从旁看着她的一举一动。

不一会儿,精致的紫砂壶中,溢出清淡的幽香,妙玉拿出一红一绿两个玉斗,轻轻执起,先向红玉斗中倾注了半杯,奉与黛玉,轻笑道:“尝尝这如何?”说着复向自己的绿玉斗中倒了半杯。一双星眸微微闪动,却是看着黛玉含笑不语。

黛玉轻轻执起,细细地打量了一番,香气萦绕在鼻尖,暖暖地,眉眼一动笑道:“看来这红绿两斗该是一对罢?”妙玉眸子一动,微微颔首。黛玉不再言语,慢慢地品了一口,入口微润,那清香在舌尖打转,须臾由咽入喉,却是齿颊留香,经久不散。不觉微微颔首唇畔扯起一抹淡淡的笑意,妙玉便知其已知此水之三昧,二人相视而笑。

黛玉知妙玉为人,冷然不可犯,想到方才的琴声,却是忍不住地好奇,终轻启樱唇,缓缓道:“方才闻听妙公的琴声,掬水泼月,清心涤尘。初时清越超然,空灵飘逸,似不染凡尘,涤荡人的心胸,令人灵台清明。却不知为何由宫声转入角声,似有缠绵固结之意,郁闷伤情之感?”黛玉思忖再三,终是出语相问。

妙玉闻言,一瞬不瞬地看着黛玉良久,方转向别处,轻叹道:“潇湘子果然知音!”见妙玉坦然承认,黛玉有些哑然,倒不好再问,只得轻然一笑,垂首品茶,心里虽好奇却不敢再唐突。

妙玉却开口道:“人生天地间,具七情禀六欲,身在空门,旨在化解这些人世凡尘中的烦恼,进入无我境界。只是岂是入了空门便能达到呢,凡事讲因果,人与人讲缘份。那些摆不脱的孽障所迷,故人生才磨难重重,说到底,是自己与自己的纠结。实不相瞒,我并非是堪破世情才入佛门,自小身子病弱,诸多的替身终不能解除身子的病痛,人生在世,有诸多的不得已,身在其中无可奈何!”

脸上浮起一丝淡淡的愁怅:“不知此番言语,潇湘子可明白!”黛玉早知妙玉情形,此番亲自听她道来,语气中的困苦和怅惘,仍让她心中一动,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情形,也不觉叹道:“妙公情形,竟与我小时候相似,只是当时父母疼爱,小心呵护,故现在身子倒还差强人意。”

妙玉微微一笑,笑容中却难掩落寂,黛玉察言观色,不好再说什么。黛玉趁机道:“妙公琴声,不啻仙乐,不知是否再有荣幸聆听?”说着一双水眸盈盈看着妙玉,似有期待。其实黛玉的琴艺也非比寻常,自小琴棋书画亦是样样精通,但此时却想听妙玉的心声。方才的一曲确实让她有些震撼,故再次想聆听。

妙玉闻言,也不推辞,微微一笑:“近来无事,逢秋而感,倒是随意得了一曲,此时奏来,与潇湘子共享如何?”黛玉笑道:“求之不得,洗耳恭听!”

妙玉袅袅起身,净手焚香,端然而坐,须臾,一阵流畅的琴声便在静室内缓缓流淌,似和风,似细雨,轻轻低诉,似私语,似呢喃,仿佛在你耳边娓娓而谈,期间那一股缠绵郁结之情,似越发明显。黛玉见妙玉神情冷冽,眉间似有忧戚之色,悚然动容,越发好奇。

妙玉的身上,似有一个未解的疑团,琴声清柔低婉,徘徊迂回,哪里是一个佛门的清修之人,分明是一个闺中有着重重心事的少女。黛玉水眸一瞬不瞬,妙玉仿若无人般顾自轻拈慢挑,那一腔心事却自指尖缓缓流淌。

良久,乐止音歇,妙玉敛了一下自己的心绪,抬眸轻声道:“潇湘子见笑了!”

黛玉看着妙玉的一双星眸叹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有人能解其中味。妙公此曲,似乎诉尽心中无限惆怅,此曲如诉,似思念似忧怨似怅惘,不知我解得可切?”

妙玉眸波一动,双眉间聚起一抹淡淡的褶痕,淡然一笑道:“解得切!潇湘子果然聪慧,虽在空门,一丝情幛终不能解脱。或许这世间,唯有你知我心事,看来,今日抚琴确实不枉,红尘中能遇一知己,足矣!”

黛玉此时已深解妙玉琴声中所诉,难道是多情却被无情扰,但又不好相问。妙玉重又添上茶来,二人品味一会儿,黛玉见时辰不早,便起身告辞!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