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日本历史
作者:易砵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2412

“在很久很久以前…”既然是在讲故事,线铃很自然的采用了这个开头,“有一个阿拉伯的故事,不是,有一个关于日本列岛的故事。”

“日本由于大海隔绝,不利于文化传播,所以文明诞生的较晚,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仍然处在使用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的原始社会。由于日本的陶器上有绳纹图案,因此一般称这个时期为绳纹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二百一十几年,受秦始皇之命出海寻找不死药的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以及一些士兵浮海来到了日本,并在此定居下来,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中国先进文化技术,在这之后不久,日本文化产生了飞跃式发展,进入了弥生文化时代(这一时代的物品由于最早在东京都的弥生町被发现而得名)。到公元前一世纪,该文化已经传播到了本州岛中部,也就是现在日本的近畿地区。”

“在日本的《古事记》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就是在天照大神之前,曾经存在过十二代的天神,其中前五代称为五尊特别天神,他们都是独神,后面七代中的前两代是独神,后五代却都是一男一女两位神,这七代神被合称为神氏七代,把这些传说结合徐福的事迹,你们能做何联想?”

见到三个女士都是张大了嘴,一副茫然的样子,线铃笑了笑,道:“我们不妨先从徐福的角度来考虑,他率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想要从当地还处在原始社会,连自己的生活需求也满足不了的土著人手中取得生活生产资料,甚至统治这些人时,你回怎么做?”

“反正至少我会是这样,就是派手下的童男童女们分别到各土著部落,教授他们新的生产技术,将富余出来的物资交给自己使用,而英勇无敌的大秦士兵,却要留在身边,作为暴力工具使用,而且根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原则,很可能每个部落要派去一对童男童女。后来这些童男童女逐渐获得了那些原始部落们的尊敬,而成为了他们的首领,甚至也有可能是徐福使用大秦士兵征服了这些部落,扶持自己的手下当上了首领。而徐福则成为总首领。”

“再联想《古事记》里的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最早的五位天神是日本土著的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点可以从个别文字找到端倪,因为《古事记》上曾说,五尊特别天神时期,国土幼稚,沉浮不定,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日本的文明还很低下,对周围世界没有明晰的认识呢?”

“再接下来的神世七代,则应该就是徐福和他的后人们建立的原始部落联盟了,其中第一尊国之常立神,很有可能就是徐福,徐福死后,他的接班人就是第二代的丰云野神,这两个人都是一人摄王位,故此也是独神。”

“到了丰云野神的时代,原本的大秦士兵大多老死,因此他的武力也没有原来那么强盛,而各部落的童男童女们则正当壮盛,并切实的取得了权力,于是,就有人发动了或者战争,了丰云野神的统治。而新上台的政权,一定是一男一女两位首领,依我推断,应该是男的掌军事,女的掌神权,而且这种政体很有可能一直流传了下去,这就是为什么神世七代前两代是独神,后五代都是一对神的原因。”

“后面的五代神传承了大约三百五十年左右,这段时间看起来很长,或许是由于这五代神都非常长寿,或许是徐福及传人死后,各部落处大多数处在混战阶段,只有五个时期是比较统一而强大的。后者的推断其实是有史料记载的,《后汉书》上曾记载过倭国大乱,有百余国纷争的史实。”

“到了大约公元二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慑服了其余的小部落,这个部落有两位首领,男的叫做伊邪那歧,女的叫做伊邪那美,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兄妹——哦,日本古代有近亲结婚的传统。也有可能是那些童男童女们曾经规定,只要有秦人血统的后裔都是亲戚,这些人中年纪相似的都以兄妹相称,而最上层的通婚只能在这些‘兄妹’间进行。由此推断,日本所谓的神圣的皇族血统(按《古事记》中的记法,高天原系的神,也就是秦人血统的传说人物被称作天神,其余的被称为地方神,皇族是天神的后裔,以彰显该血统的神圣),很可能只是较纯的秦人血统而已。”

“这两个人统领的部落,我们姑且称为伊邪部落,要比以往任何部落都要强大,因此他们不但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其他小部落,而且还有能力开始对外扩张和勘察,于是,就有了《古事记》中记载的两位大神生日本国土的传说,这哪里是生出来的,显然是这两个人主持探勘察出来的。”

“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生了很多孩子,准确点说是三十五个,这些孩子便是《古事记》上记载的众神,其中生到火神火之玄毗古神时,得了产褥热之类的热病而死,《古事记》中记载的死因是被火神烧伤阴部,但书中随即记载了伊邪那美之后上吐下泻的症状,与热病很相似。”

“伊邪那美死后,伊邪那歧悲伤不已,他迁怒于火神,将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掉,然后将伊邪那美埋葬在比婆山上,伊邪那美埋葬的山坡名为比良坡,山坡旁有一道泉水,名为黄泉。伊邪那歧后来很想念他的妻子,于是突发奇想,把妻子的坟墓掘开想进行复活,没想到伊邪那美的尸体已经腐烂,十分恶心,伊邪那歧被惊吓到了,回来便不停的做噩梦,这便是《古事记》上记载的黄泉国的故事。”

“伊邪那歧连发噩梦,认为身上有秽气,便到阿坡歧原举行袚褉仪式,然后到河水中洗浴,在这次仪式上,他又认识了另一个女子,并且在后来又生了几个孩子,这才渐渐恢复。”

“在伊邪那歧后来生的孩子中,有三个是他最喜欢的,分别就是日本的三大主神天照大神、月读和须佐之男。后来伊邪那歧将自己的国土分别给了这三个人。”

“不知过了多少年,伊邪那歧也死了,他的三个得到国土的孩子里的月读命不知所踪,估计是早逝或者被政治斗争搞掉了,剩下的天照大神和须佐之男掌握了政权,并且按照传统,天照大神掌神权,须佐之男掌军权。”

“《古事记》中下来便记载了须佐之男大闹高天原的故事,大致意思是须佐之男对伊邪那歧封给他的国土不太满意,便要求回到母亲的国土,于是伊邪那歧满足了他的要求。哦,对了,他的母亲是根之坚国的,更说明他不是伊邪那美所生。”

“接着,须佐之男却迟迟不愿出发,后来借着向姐姐告辞的由头来到了天照大神的国土高天原,天照大神认为须佐之男要来夺他的国土,十分害怕,全副武装准备着,并问须佐之男的来因,须佐之男说他因想念母亲,要去母亲的国土,因此来向姐姐辞行,但天照大神不相信,于是两人在天安河畔立誓,天照大神将须佐之男的十拳剑要来嚼碎,吐出来化为三个女神,须佐之男则将天照大神的八尺勾玉要来嚼碎,化为五位男神,由于他们事先约定的女性比较纯洁,而三女神是须佐之男的东西所化,因此说明须佐之男心里更纯洁一些,自然是天照大神败了。于是须佐之男乘胜大闹高天原,天照大神开始还帮他说话,直到他将剥了皮的天斑马扔进屋子,天照大神才害怕,躲进了山洞,由于天照大神是太阳神,因此她一躲起来,高天原上立刻漆黑一片,于是众神在高御产巢日神的带领下,采纳了其子思金神的计策,制造了八咫勾镜,并假装歌舞骗出天照大神,高天原这才恢复了光明,于是众神赶走了须佐之男。”

“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的史书上,竟然也有记载,只是细节上不完全一样罢了。按照《魏志倭人传》上记载,当时日本是一个拥有二十八个国家的邪马台国统治,其原本为男王,后来遇战乱,经推举,又举出女王卑弥呼来统治,但卑弥忽只掌神权,政权却由他的弟弟掌管,后来卑弥忽死后,大家又准备推举她十三岁的女壹與[注一]即位,于是卑弥忽的弟弟不服,又谋立男王,导致了国内大乱,后来各部首领又进行了商议,最终决定立壹與,这才平息了纷争。看一看,这段历史与《古事记》上记载的多么相似?只要把卑弥忽和壹與合起来看作是天照大神就OK了,而且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事记》中天照大神的寿命为什么那么长,直到须佐之男的第六代孙时仍然活着的原因[注二]。那么,下面用我的方式再重新演绎一下这段历史。”

“《魏书倭人传》上记载的邪马台国最早的那位男王,就是伊邪那歧,他死后,日本大乱,后来卑弥呼,也就是前半段的天照大神,和须佐之男联合控制了内乱,并重新掌握了政权。卑弥呼死后,指定传位于壹與[注三],壹與怕须佐之男不满,便要求他回到自己的国土上去,但须佐之男不但迟迟不走,反而以祭奠他的姐姐为由来到了高天原。但是壹與看出了须佐之男的意图,便全副武装的戒备着他,须佐之男见无法达到偷袭的效果,便硬说自己只是想念姐姐,为了证明自己心地纯洁,便与壹與在天安河畔立誓,立誓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壹與要过须佐之男的佩剑扔在了地上,结果来了几个女孩给捡走了,而须佐之男将壹與的佩玉扔在了地上,来了几个男孩给捡走了,由于须佐之男的东西引来了女孩,而且按他们的约定女孩纯洁,于是便是须佐之男获胜。其实这里壹與耍了个小滑头,她认为女孩子一定会捡佩玉,男孩子会捡剑,不想结果正好相反,她作为神官,本人也是挺迷信的,故此认为这是天意,便也相信了须佐之男,同时自己也很惭愧。”

“不想须佐之男得寸进尺,大闹高天原,然后趁天照大神在看手下织布时冲进去捉住了壹與,很有可能他当时为了显示勇武,还把剥了皮的斑马举了起来。总之,最后壹與被关在了一个山洞里,须佐之男控制了高天原,但他还未得到各部落首领的一致推举,因此还不能称王。”

“于是须佐之男便邀集各部落首领,准备开推举大会,不想他的运气不好,就在开大会的,或者更有可能是推举完成后举行庆祝会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日蚀,古人是很怕日蚀的,便认为须佐之男触犯了上天,于是以高御产巢日神为首的各部落首领反悔了,他们趁须佐之男歌舞饮酒过量之时,将其捉住,并到山洞中重新迎出了壹與,说来也巧,壹與刚一出来,日蚀便结束了,高天原光明一片,于是大家更以为是天意,便共同推举壹與为女王,并驱逐了须佐之男。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247年,也就是壹與在248年向三国时的魏国进贡称臣之前的一年。”

“高天原应该在现在的北九州地区,须佐之男被驱逐后来到了本州岛西部的出云国,那里有八条巨蟒为害乡里,那八条巨蟒总是盘绕在一起,于是那些村民便认为那是一条八首八尾的大蛇,并命名为八歧。须佐之男到了出云,设计斩杀了八歧大蛇,被当地人推举为首领。”

“又过了些年,高天原的权力牢牢的被壹與和高御产巢日神掌握,而须佐之男在出云国又发展出了一定的势力。这时壹與也有了儿子,为了对付须佐之男的后裔,壹與便找了个借口,将苇原中国,也就是须佐之男的后裔们统治的地区封给了自己的儿子。”

“当时苇原中国大部分土地都是由须佐之男的第六代接班人大国主神统治,于是壹與决定派使者来个先礼后兵。她前后派去了两位使者,一个是天菩比神,一位是天若日子,但这两个人要么趋炎附势,要么贪恋美色,都是一去不返。”

“于是,壹與又派了日本传说中一位著名的大神建御雷神前往,那建御雷神勇武过人,对了,前几天菅原真爱使得那柄布都御魂神剑,传说就是这位建御雷神的佩剑,他一到出云国,便直接威胁大国主神,当时的形势是高天原的力量远远强过苇原中国的力量,因此大国主神虽然不愿,却也不敢推脱,便借口要问儿子的意见。大国主神有很多儿子,但势力较大的却只有辅佐政治的八重言代主神和掌握军队的建御名方神。于是建御雷神便先后找这两个人问意见,其中八重言代主神没有什么野心,而且比较有眼光,认识到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便直接同意了,而建御名方神却桀骜不驯,他自恃勇武,要跟建御雷神比力气,被建御雷神捏碎了他的手掌,然后他又率兵攻击建御雷神,被建御雷神击败,一直追击到现在的信浓国洲羽海,才将他擒住,面对生死威胁,建御名方神也只得屈服了。于是,大国主神被迫提出了最后的条件,就是要拥有与太子一样的宫殿和享乐,在这个条件被满足后,他也无奈的让国了。这一段是《古事记》中记载的平定苇原中国的故事。”

“苇原中国平定后,太子刚要去统治,便忽然死掉了,于是壹與又将苇原中国封给了她的孙子日子番能迩迩艺,这是个音译的名字,后面我们姑且称他为天孙。天孙在去苇原中国前,壹與将代表军事、政治和神权的三件宝物,也就是剑、镜、玉三大传国神器给了他,又为他物色了大批的伴绪和手下,这些人浩浩荡荡,一路上又有很多地方神,也就是地方部落归附,天孙还通过联姻等手段拉拢了地方上比较强大的天神后裔大山津见神,终于稳固了在苇原中国的统治。”

“后来大山津见神的女儿为天孙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的三子火远理向他父亲一样通过联姻得到了海岛上一个部落的支持,逐渐强大起来,而他的哥哥火照的统治的部落却接连遭遇水灾,后来火照想去攻打火远理,却又遇到了海啸,当时的人迷信,于是火照以为弟弟受到上天的照顾,只好屈服。”

“那海岛部落的女儿,为火远理生了一个儿子,然后就因为火远理有一次不小心羞辱了她而回到了娘家,但她还记挂自己的儿子,便派自己的妹妹回来照顾儿子。他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王位,娶了自己的姨母为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

“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北九州发生了水灾——注意,天孙虽然平定了苇原中国,但他即位后建立统治的高千穗宫,却仍然是在北九州——因为《古事记》中记载的那位娶了自己姨母的倭王的四个儿子,有一个踏浪远游,另一个回到了海里,这应该代表那里发生了海啸。”

“于是,剩下的两个儿子商议进行迁移,这两个儿子中哥哥叫做五濑,弟弟叫做神倭伊波礼毗古,也就是后来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这两个人率部迁徙的过程很艰苦,大致行程是从九州的日向国,经宇佐和筑前,再渡海来到了本州岛上的阿歧国,也就是现在的广岛县,他们在现在的广岛和冈山两地住了十五年,又继续东进,这一次,他们是在地方部落的帮助下,走的海路,在濑户内海沿海路,经过摄津海滨和大阪一带的白肩津登陆,在这里,他们遭到了地方部落的顽强抵抗,五濑的手被大和地方势力首领迩艺速日的大舅哥登美毗古射伤,后来可能是伤口感染死去,在临死前,他下令部队绕到南边的和泉国再次登陆,他死后就葬在了这里。”

“五濑死后,神倭伊波礼毗古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首领,他们再次登陆后,途经熊野村时,遇到了一只大熊,当时日本人的武器十分简陋,根本无法重伤这只大熊,就在这时,当地人高仓下进献了一柄大刀,据说就是那位建御雷神的佩剑布都御魂,神倭伊波礼毗古用这剑斩杀了大熊。后来那高仓下也很出了些力气,他使用自己养的八咫乌侦察,躲开了那些敌对的部族,来到了吉野河的下游,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当地部族的帮助,穿过了没有道路可走的荒山,来到了宇陀。”

“当时的宇陀地方部落是兄弟两人掌管,哥哥叫兄宇迦斯,弟弟叫弟宇迦斯,这宇迦斯在古日语里是狡猾的意思,神倭伊波礼毗古到了这里,问两个人是否愿意归附,其中的兄宇迦斯不愿归附,扬言进攻,但他的族人没有响应他的号召,因此他也没有集结起军队来,于是,他只得假意归附,却造了一座大殿,在殿里设置机关,准备将神倭伊波礼毗古等人引诱进去后杀害,但他的弟弟弟宇迦斯可能以前跟他有仇,偷偷的向神倭伊波礼毗古告密,于是神倭伊波礼毗古手下的将领将兄宇迦斯叫来,逼迫他自己走入大殿,陷进机关死了。”

“神倭伊波礼毗古又从这里出发,来到了大和国的忍阪村,这里有八十个勇士——当然,八十并不是确数,而是说很多了——准备抵抗,于是神倭伊波礼毗古假意派人送上酒食乞和,却让送酒食的人暗藏兵器,突然袭击,把这些勇士都杀死了。”

“这时,神倭伊波礼毗古的军队已经来到了当初射伤五濑的大和地方势力的后方,发动了攻击,大和地方势力失去了在滩头迎敌的优势而不敌败落,迩艺速日——注意,这个人也是秦人后裔——只得出来请降,表示屈服,神倭伊波礼毗古终于达到了东征的目的,就在这里建立了宫殿实行统治,并称天皇,他本人就是日本第一位天皇,后来谥号神武天皇,而由于他统治的地方是在大和国,因此这个政权被称为大和政权,以至后来整个日本民族也自称为大和民族。”

“从此,日本的传说脱离了众神的时代,进入天皇时代,神武天皇到底什么时候建立的大和政权,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但近代考证发现,至迟在三世纪中叶或者后半页,大和地方已经有较强大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存在,到四世纪前半页,大和国经过扩张,已经重新将势力向西延伸回了北九州,并向东扩展到了关东地方。这个时代恰好是《古事记》里记载的英雄倭建西征熊袭,东讨虾夷的时候。对于这一段,我们稍后再讲。”

“神武天皇在位时间较长,他死后发生了叛乱,后来他的小儿子平定了叛乱,当上了天皇,而他的长子主动让位。再其后几代天皇在位时间都很短,就是连《古事记》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这几位天皇在位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固刚刚建立的大和政权。”

“后来皇位传到了崇神天皇这里,这位天皇在位期间,发生了较大的瘟疫,后来在一位叫意富多多泥古的人的帮助下,才平息了疫情,但瘟疫过后,大和政权物资非常匮乏,于是便开始向周围掠夺扩张,而且,由于平息瘟疫和对外扩张的胜利,这位崇神天皇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他摆脱原来天皇只负责敬神的传统,治理国事,进行改革,并开始征收贡赋。”

“崇神天皇死后,皇位经过垂仁天皇,传到了景行天皇手里,这时大和国国力已经很强盛,于是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扩张。景行天皇有三个儿子有太子号,其中前两个儿子,哥哥叫大椎命,弟弟叫小椎命,也就是英雄倭建。其间景行天皇听说三野国部落首领有两个美丽的女儿,便命大椎命去召唤,结果大椎命自己娶了她们,却另找了两个女子来蒙蔽景行天皇,景行天皇知道受了欺骗,却不愿以此责罚儿子,便只是不与这两个女子结婚而已。但大椎命知道事情暴露,既惭愧又害怕,从此不敢出来一同吃饭。于是,景行天皇就让小椎命去劝哥哥,结果五天之后大椎命仍然不出来,于是天皇就问小椎命是怎样劝他哥哥的,小椎命回答道:‘早晨上厕所时我等着他,把他抓住,拧掉四肢,裹在席子里扔掉了。’于是天皇对这个儿子的凶狠非常惶恐,便命他去西征九州南部的熊袭部落。”

“这时小椎命只有十五六岁,他向一直跟他关系很好,甚至有些暧昧关系的姑母倭比卖辞行后,便踏上了征途。到了熊袭,正好其首领熊曾建兄弟办酒宴,于是小椎命便化装成女子混了进去,并在酒酣之时杀掉了熊曾建兄弟,其中在杀弟弟的时候,那个弟弟敬佩他的勇武,向他献了一个名号叫倭建。”

“熊袭是当时西部最强大的势力,倭建将其平定后,其余各部都很害怕,于是纷纷表示归附,只有出云国的出云建不服,于是倭建先跟他交了朋友,然后做了一把假刀,在一起去肥河洗澡时,倭建先上岸,拿起出云建的刀,说:‘咱们换刀吧!’过一会出云建上岸,便佩起了假刀,于是倭建提出比刀,出云建的假刀拔不出来,就被杀死了。于是倭建平定了整个西部。”

“倭建回国之后,景行天皇又命他东征虾夷,虾夷有十二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天皇却仍象上次一样,没有给他军队,只派了几个助手。倭建知道天皇有杀他的意思,便去他的姑母那里,倭比卖将天丛云剑给了他,又给他一个口袋以应急用。”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倭建到了东国之后,倚仗自己的勇武,竟然真的杀掉了那些部落的首领,其间相武国造将他骗进了一片沼泽,想放火烧死他,危机关头,倭建打开倭比卖给他的口袋,见里面有一块火石,于是他采用了现在看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先用天丛云剑将周围的草砍净,然后用火石点火对烧,将对方的火烧退,然后又杀死了相武国造一行人。”

“在倭建走海路经过浦贺湾时,又遇到了风暴,于是他的王后投海祭祀,才平息了风暴。不过倭建也并没有把这个为他而死的妻子放在心上,他回头便与曾有过婚约的美夜受比卖结婚,并把自己的天丛云剑留在了新婚妻子那里。”

“其后倭建又去攻打美浓国与近江国之间的伊服歧能山上的部落,结果途中遇到了冰雹,倭建被冰雹打伤,后来便死了,由于他平定四夷的丰功伟绩,日本人一直以天皇的规格来看待他,用天皇的依仗来埋葬他。”

“倭建西征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和朝鲜的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其时间大致在公元350年以后,390年以前的时间段中。他西征以后,大和政权至少在名义上统一了日本西部,于是便开始了向朝鲜半岛的扩张。从四世纪中页起,日本便开始向朝鲜南部渗透,并在任那建立殖民地,公元391年,这是在朝鲜史书上有具体年代记载的一次,倭军大举进攻朝鲜中部,并于公元399年最远到达了平壤。”

“《古事记》中曾记载在仲哀天皇时期,日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朝鲜,并使新罗国王臣服的故事,应该就是391年那次。”

“其后按中国史书记载,在南朝刘宋政权时期,前后共有五位倭王来使进贡,并求封号,这五位倭王要求的封号都是带都督朝鲜军事和倭国王两个衔头的,但刘宋政权一直只是封倭国王这一称号,直到王‘武’的时候,由于刘宋与新罗交恶,才同意把新罗加入倭王的封号,但却始终不承认实际已经被完全被倭王控制的百济加入其封号。”

“这五代倭王,估计应该对应《古事记》里的应神、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位天皇,这五位天皇是日本在朝鲜势力达到全盛的时期,其年代大约是公元421年到公元470年之间,《古事记》里对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和与中国的交往记载得很少,但也有所提及,比如在应神天皇时期,就曾提到过百济国王向天皇进贡,贡品有《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同时贡上一名叫迩吉师的贤人和几个技术人员,这些人后来就留在了日本,应神天皇还曾经让他的太子向迩吉师——这个人在《日本书纪》中名叫王仁,这个名字更符合朝鲜人的取名习惯——学习《论语》等事情。”

“这一时期日本各族长仍有很大权力,他们经常为立谁为天皇进行激烈的斗争,尤其是允恭天皇死后的皇位争夺战,几乎杀死了皇族里的所有男人,最后唯一剩下的雄泊濑皇子取得了胜利,并成为了雄略天皇,也就是《宋书》中记载的第五代倭王武。这一段历史,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都有记载,只是个别人物的名字不同而已。”

“雄略天皇死时是公元479年,他死后,由于日本在朝鲜的统治耗费巨大,引起了国内一些人的不满,先后发生了一些叛乱,其中尤以筑紫的国造磐井叛乱规模最大,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之久。这些叛乱以及日本的政治斗争加大了日本的内耗,使其在朝鲜的势力不断萎缩,不但百济逐渐强大并脱离日本统治,连其设在任那的殖民政府也于在公元562年垮台。

“磐井叛乱以后,日本开始加强中央政权,同时以泊来的财政官家族苏我氏为代表的技术家族开始得势,当时日本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当时的政治势力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加强中央集权,不再通过各地的伴造把人民当做集团来统治,而是作为个体直接征税管理,这一派以没什么土地的泊来人居多,以苏我氏为首;另一派则是保守派,认为应该保持原本的国家统治氏族,氏族统治人民的形势。这一派以原本就是氏族长、伴造出身的本土势力为主,以物部氏为代表。”

“到六世纪中叶,两派的矛盾达到高峰,其核心问题是朝廷是否应接受佛教,对于这种泊来的宗教,泊来人出身的苏我氏强烈要求接受,而物部氏坚决的要求信仰日本本土的神,在那个封建迷信盛行的年代,掌握宗教可以说就是掌握了统治的基础,因此两派各不相让,最后苏我氏取得了胜利,公元585年,苏我稻目的外孙继位,就是用明天皇,用明天皇死后,苏我马子和物部守屋就皇位继承发生了争执,进而引发了战争,最终苏我马子联合其表兄,也就是用明天皇的儿子圣德太子取得了胜利,拥立自己的外甥做了天皇,就是崇峻天皇,但崇峻天皇嫉恨苏我马子跋扈,苏我马子一怒之下指使人杀死了天皇,立本族的皇女为天皇,就是推古天皇,让圣德太子任摄政,两个人进行独裁统治,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593年。对于这些事情,《古事记》中根本没有提及,大约是受当权者影响给删除掉了的缘故吧?”

“苏我马子和圣德太子执政期间,日本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首先他们建立了天皇体制,其次他们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再次,他们立佛教为国教,并恢复与中国王朝的交往,最重要的是,他们编纂了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天皇记》和《国记》。这两部书是汉字注音的书,在苏我虾夷垮台的时候与他本人一起被了,但它的影响十分广泛,后来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就是以这两部书为基础,靠日本天皇口述皇族中传下来的这两部书的内容编出来的,因此,《古事记》记载的最后一位天皇就是推古天皇,也就是《天皇记》和《国记》中记载的最后一位天皇。而《天皇记》和《国记》两书中没有具体记载的用明天皇时期的政治斗争,在《古事记》中同样也没有提及。”

[注一] 据说有人认为中国古书上记载的日本诸王都是音译,于是找了些日本与中国的古语言学家共同研究,根据发音认为壹與(中文音译是TOYO)就是日本传说中的丰受姬(日文发音是TOYOUKEHIME)或丰受大神,这个人是卑弥呼曾孙辈,同时有琉球岛上的隼人和邪马台国所在的日向人的血统。

[注二] 据日本的史学家考证,卑弥呼活到了九十余岁,在位七十余年,再加上壹與在位的时间,拖到卑弥呼的弟弟的第六代传人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不过还有日本史学家认为壹與是神武天皇的女儿,后来让国给了自己父亲建立的大和政权,从大和国建立的大致年代上看,这种说法还是可采的,但本文是《古事记》中记载的演绎的,而《古事记》中提到的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第五代孙,即使天照大神指的是卑弥呼,他也不可能是壹與的父亲。

[注三] 也有日本史学家考证说卑弥呼死后琉球岛的狗奴族入侵邪马台国,而壹與有狗奴国血统,于是邪马台国各部首领推举壹與为王,已与狗奴国达成妥协。

后记:本部分原本计划用两章完成,但写完后发现字数不够,便进行了一些删减,有的地方删掉了,比如前文曾提过的黄泉国的故事和斩蛇的故事;有的部分缩减了,如允恭天皇到雄略天皇间的皇位争夺;也有的部分原本是从作者的角度和《古事记》两个角度叙述的,现在将从《古事记》角度上的叙述舍掉,文中大多数地方进行了这样的处理。经过如此压缩,终于将其合进了一章,不过字数也超过了一般章节,将近一万字。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