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作者:清涵101228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563

果然过了几天,作文竞赛的成绩出来了,杨玉毫无悬念地拿了一等奖,和她分享的还有胡致远和王嘉怡,王嘉怡很郁闷:怎么还甩不掉这个乡巴佬。没有了以前获奖的那种兴奋,杨玉哪里知道这个小女孩复杂的心思,她关心两个好朋友这次怎么样呢。这次作文竞赛的获奖等级是由分数来划分的,九十八分以上是一等奖,九十五分到九十七分是二等奖,九十分以上是三等奖,这次一班普遍成绩很好,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在三等奖以上,李慧云和周玲玲也吊在三等奖的尾巴上,马卫东也获得了二等奖。

其实获奖也没什么奖励,不过是发一张奖状几个笔记本和钢笔之类的,一等奖则是多两个本子罢了,得到的更多是荣誉吧。

晚上回到家,杨玉也听到杨兵的好消息,他也获奖了,现在杨兵已经比以前成熟一些了,也没有很激动的样子,倒是父母很高兴。

然后爸爸又说了妈妈就要安排工作了,明天去团里,了解了些情况,填一些表格,就类似面试一样。

陈启英听了有些紧张,害怕到时表现不好。杨忠文安慰她:

“没事的,你平时看了不少书,字也写得可以,在这批家属中应该算是好的了,不用担心,我提前也找了人,不会安排很脏很累的工作的。”

“我就怕明天别人问我的时候紧张,就好象去考试一样,这和当年分土地差不多呢。”陈启英有些自嘲地笑。

“妈妈,没事的,要是工作不好,咱不做不就行了,大不了你也在B市做生意好了。”杨玉倒是想得简单。

“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有工作多好,旱涝保收,每个月都有工资呢。现在谁不想有个工作。”陈启英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样,非常在乎工作。[wzdff贴吧手打团]

“二叔和舅舅他们一个月挣得钱比上一年班都强多了。”杨玉辩解道。

“那多不稳定啊,你看上次发大水,不就损失不少吗?还是有工作的好,你小孩子不懂,别乱说。”陈启英斥道。

“我哪有乱说。”再过十来年,大家都会羡慕那些做生意的人,只会夸他们有眼光,起步得早。杨玉心想。

“好了,小玉,看你的书去,大人说话你别掺乎。你看哥哥就不象你。”杨忠文也说。

哼,哥哥还不是竖起耳朵在听。

“哎,启英,你的算盘练得怎么样了?”杨忠文不理杨玉了,问妻子。自从知道财会科有机会以后,陈启英特地去买了算盘在家练习,她父亲会打算盘,也教过几个女儿,只不过长时间不用有些忘了。

“这才几天功夫,只能会打了,很少出错,但是速度不快。”陈启英说。

“没关系,又不是去打比赛,要那么快干嘛,明天别人要是问你,你就说会就行了。”杨忠文嘱咐道。

“好吧,明天看情况再说吧。”陈启英还是有些没底。

“没关系,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你能行的”。杨忠文给妻子打气。

第二天杨玉在学校上课都在想着妈**事,这次分配工作对妈妈来说很重要,以前妈妈就因为文化底子薄,做的工作很苦很累,爸爸为了重新给妈妈安排好点的工作才提前转业的。也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有所改变,如果这次妈**工作变了,那爸爸也不会想着提早转业吧。

要知道爸爸在业务上是非常棒的,曾经获得军区的科技发明二等奖,而且有好几次调到科研所的机会,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了事业,在后来的岁月里谈起这些事都有些遗憾,现在会不会有改变呢。[wzdff贴吧手打团]

中午回到家,杨玉就迫不及待地询问妈妈上午的情况。妈妈还挺神秘:“等你爸爸晚上回来我再说吧,免得我现在说了晚上还得再给他说一遍。”然后就不提这件事了,杨玉和哥哥怎么问都不说,弄得两人心痒痒的,不过看妈**神色,情况应该很好。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爸爸回家,陈启英才讲起了她们上午的情况:

原来她们到团部的时候,先让她们填了表格,都是些个人基本情况,文化程度什么的。她们这批一共有十五六个家属,然后就是由两名同志挨个问她们一些问题,辟如在家做过什么,会做什么之类的,陈启英因为在家的时候已经看过一些书,再看到前面那些家属穿着朴素,神情很紧张,加上很多是乡下出来的,回答问题很拘谨,她反而不紧张了。很顺利地回答了问题,也介绍了自己,说自己看过财会方面的书,懂得一些财务方面的知识,那两个同志拿过她填的表格仔细地看了,陈启英的经过这几年的练习也字写得不错,在这批家属里面也算是鹤立鸡群了。那两们同志虽没说什么,但是看见他们点了点头,应该很好吧。

听了陈启英的叙述,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杨忠文说:“明天我再去找人做一下工作,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那要不要买点东西啊。”没想到陈启英还懂得这些,杨玉有些吃惊。

“不用了,现在送不好,等工作落实好了再送吧,如果能行的话,元旦节的时候送吧,那样也不打眼。”杨忠文思索了一下说。

又过了两天,陈启英就得到了通知,让第二天到家属工厂上班,工作是出纳,虽说不是会计,但这个结果也让人满意了。

杨玉也大大地松了口气,妈妈终于不用做那些又脏又累的活了,这样和前世真的不一样了呢,这是不是自己的功劳呢,杨玉有些自得的想,多少有些关系吧。

从此以后,杨玉一家四口的生活步入正轨,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隔一段时间和堂兄弟通通信,日子过得还蛮惬意的。

二叔杨忠武来信说,奶奶的身体比往年又好了一些,这个冬天犯病的次数也很少,爷爷还是一如既往地闷头干活,身子骨倒是很硬朗。小姑今年高三了,学业压力很大,有时放假都没空回家,幸好二叔在城里,有什么需要的由二叔代劳了。他们一家也很好,大人孩子都很不错,土地承包也有一两年了,人们也逐渐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农民闲的时间多了,勤快些的有眼光一点的也知道到城里找一些零活干,有些还自己做点小生意,还有的做砖瓦匠什么的,有些手巧的就用家里的竹子编一些用具拿到城去卖,多少也能赚些钱,城里的市场也更活跃了。可是还有很多农民也渐渐地懒惰起来了,除了地里的活,闲时就开始游荡,打牌什么的,现在农民也开始使用化肥了,用了化肥的土地能多产不少粮食,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现在的生意也随着市场的活跃比原来红火了,生意也越来越好做了,看来今年的分红会不少呢。

上次杨忠武送杨玉他们来的时候,杨忠文曾经和他谈了以后的发展问题,回去以后,杨忠武也想了很多,大哥劝他合适的时候可以到B市发展,他来了以后也看到这里比家乡应该更好做,再说大哥也有人脉,发展前途肯定不错,但现在还不行,家里还有两位两人,自家的两个孩子也还小,要是自己走了,只留下妻子一人在家肯定会顾不过来的,现在自己虽说也不常在家,但离家近,隔三差五的还可以回去一趟,忙时还可以在家帮忙,要是去了B市,就照顾不到家了。和陈启明说了以后,启明表示他不会离开家乡,因为家里就他一个儿子,他就在家乡发展,照顾两个老人。所以杨忠武决定过两年再说这个事,再说这几年先积累一些资本,就是以后到了B市发展起步也能高一些。

这些他写信都告诉了杨忠文,杨忠文也很支持他的这此想法,毕竟抛下家乡的一切来这边也不现实,还是再观望一阵子吧。

杨玉才不关心这些大人的事呢,她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在这样的日子中,期末来临了。

不管是杨玉还是其他的同学,对考试都无所谓了,已经四年级了,经历的考试也有好多次了,也就那么一回事,半天就考完了。

杨玉现在平时上课也挺认真的,虽然课程对她来说很简单,但在现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上课也不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反正坐在教室里,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倒是让杨玉找到好玩的事情做,那就是在心里给老师挑错,教得再好的老师,有时也难免有些口误之类的,还有就是换角度想问题,如果自己是老师,要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感到简单易懂之类的,这样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自然不必说,也让杨玉不再觉得无聊。

杨玉也想过,现在是在小学,即使不学也能有很好的成绩,但要是到了初中高中课程难一些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说不定就能遇到天才,自己还能保持优势吗,所以现在上课养成认真听课思路跟老师的习惯,到了初高中才能更好地适应吧,要不然习惯了思想开小差,以后想纠正可能都不容易,就算她是个大人形成不好的习惯也不容易改过来。

考完试,下午就开始放假,要三天以后才到校拿通知书,到时再布置寒假作业。同学们都放出笼的小鸟,好不容易可以有三天不做作业,纯玩的时候,飞早就飞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