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枫露霜华      更新:2020-02-25 03:38      字数:5162

呆在华胥的日子自然也不是清闲的,贾敏与林海正忙于接待贾敏的那些侄子侄女们。

贾媛与贾静二人年龄相近,结婚都早,自然她们的子女年纪也都比较大。

林海对于这些不好说什么,在贾敏这边,他也终究是个外人,自然是不会乱说话讨人嫌的。带到他面前的,赏了见面礼就是了。

贾敏这个亲小姨却忍不住多了句嘴,当然,是对着她自家的哥哥姐姐说的,“孩子又不是很大,现在正是读书学东西的时候,这么早说这些,一来分心,二来他们见识不全,等到以后遇到合心的,又怎么办?要知道,他们现在还小,遇事是你们拿主意,你们喜欢的,他们未必喜欢。现在咱们这里实施的可是《新婚姻法》,若是不能坚持,吃亏的还是他们。咱们家的孩子,未必还怕以后找不到好的?”

贾媛皱眉,“男孩子是好像早了点儿,我算了算,现在大学毕业,顺利的话,都二十多岁了,结婚太早,好像的确不怎么合适,可是女孩子呢?若是不订下来,会不会太迟了。”

贾敏不耐烦的道:“大姐,你好歹也是华胥的亲王,试问,人家若是问起,你儿女是那所大学毕业的,你怎么回答?小学,还是中学?”

贾媛的脸色顿时红了,“呸,再怎么也得是个大学啊,啊,陛下,锋儿跟若兰和明兰不是本来就在大学么?”她一子二女,本来只想着儿子去读大学就够了,谁知道贾敏说华胥女子更尊贵些,没有兄弟读书,姐妹却不读书的,将另外的那两个也一起塞了过去。

贾媛想着华胥女子也可为官,也就没有说什么。

现在一下想起,乖乖不得了,自家三个儿女,竟然都是大学生了。

当然,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有水分的,都是这些亲近之人给皇帝陛下与太上皇扎场子,纷纷将自家儿女送进大学里面去镀金。

贾敏更是趁此机会,塞了华胥这边不少资质好的子弟过去。反正她才敲了康熙的竹杠,不差钱。

贾媛的长子魏锋,贾静的长子柳湘筠都已经大了,虽然得了贾敏的话,贾媛的长女魏明兰与次女魏若兰,贾静的次子柳湘庭,长女柳湘兰,次女柳湘玉倒是因此逃过一劫。

这几个所受的教育不似以前,在大学更是接触了许多异性的同学,其中出类拔萃者不少,早就被提高了欣赏水平,对于长辈所介绍的那些门当户对的贵族子弟,是横竖都看着不顺眼。让他们去跟这些人过一辈子,想都别想,实在是无法凑合啊。

贾敏一句话让他们逃脱升天,实在是对这个小姨感激涕零。

魏锋与柳湘筠虽然年纪大了,可是这也不代表他们就想听从家里的摆布,去娶个跟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啊,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而且小姨还颁布了《新婚姻法》,他们若是像他们的父母辈那样,也娶个不了解脾性的回来凑合,那日后对他们必然是大大的不利。

只是他们人微言轻,跟父母闹了无数次,都是铩羽而归,难得这次小姨说了句公道话,二人都是赶紧声明,他们现在又要实习,又要忙着带学弟,事业上都忙不赢,实在没那个花花心思去考虑这些。

若是父母坚持捣蛋,他们以后毕不了业怎么办?

这不是害人么?

身为父母的,最巴望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儿女争气。

一看自家孩子如此懂事,贾媛、贾静还能说什么,也只能当个善解人意的好妈妈;采取孩子们的意见,不耽误人家姑娘,客客气气的跟对方赔礼道歉,说自家孩子学业繁重,无法谈婚论嫁,害怕误了你家千金的花期,就算了吧。

这个对当时那些保守的世家打击很大,于是一部分眼界开阔的,开始把家中的女儿往学校里送,不求别的,只求以后不要被人嫌弃,连嫁个好人家都成问题。

当然,目前这些现状的改善都是极小的,那些女孩子迫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去上学,一般打头阵的,都是那些不受重视的庶女,或者外室女,总要给她们找个出路不是。

至于那些嫡女们,都还是好整以暇的呆在闺中,做她们足不出户的千金大小姐,等着日后说个好人家。

只是等到后来,连林昱都开始入学的时候,整个江南都轰动了。

天啊!

原来陛下真的不是开玩笑!

原来,真的是太子殿下都必须要上学。

当然,别有用心的人马上就发现了一条终南捷径,如果他们家的女孩子也去学校读书,那么,是不是跟太子殿下接触的几率就增大了呢。

而按照现在的《新婚姻法》,如果自己的女儿够幸运,那么,以后自家是不是就有希望成为大商的国丈了呢?

一时之间,社会风气突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把女儿送进学校,再也不反对义务制教学了。

要搁平时,你哪儿来的机会见到皇太子啊?

现在多好,只要自己的女儿也去上学,跟那些皇子王孙可就是同学,基本上是朝夕相对啊。这样的机会,怎么能平白放过?

然后么,自然是一理通百理通,对啊,那学校里,除了皇太子,还有其他的贵公子啊,这可都是攀龙附凤的好机会啊。

于是除了适龄的女孩子,年纪大些的女孩子也都被送了进去。

这个时候,那些嫡女们才知道,自己错过的,是什么样的机会。

只是这个时候再后悔,已经晚了。

那些贵公子们的身边,早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一众高贵的小姐太太们在家中当真是欲哭无泪。

虽然侥幸想着,还有门户之见,她们不可能嫁不出去。只是她们到后面才发现,她们已然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好的,差不多都已经被人预定了。能够接受家中安排的,都是那些能力不够的。

痛定思痛的世家家主们,终于不再圄于成见,开始让家中的女孩子都进入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

毕竟像他们这样的老世界,对于新鲜血液(有能力的青年人)的渴望,比谁都强。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他们这样的老世家,就只有衰落一途可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只要不太傻,大家都知道,只要你能努力坚持到了大学,这个可真的可以说是太上皇的门生啊,太上皇都在大学当校长,你能说这些大学生不是他的学生么?

可怜原先那些看不起姑苏大学的人,现在当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大好机会啊,他们就这样垂手送给别人了。

现在想要再进姑苏大学,对不起,你得参加考试,那考试题,可不比参加科举好到哪儿去。

那名额当真是金贵得紧。

姑苏大学加上医学院,一年下来,能够录取的人数,不超过三百人。

这个时候可真的是精英教学,学生固然是优中选优,老师也都是大才,且这时一个先生才带几个人?学生自然有机会向先生请教,先生也有闲心对学生细细指点,等到以后进来的学生多了,谁还有这个闲情逸致?

那个时候可真的就只有靠自己了,所以先进来的这些人,真的是拣了天大的便宜。

后悔者当真是比比皆是。

而姑苏大学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的规模毕竟有限,哪里收得了更多的学员。

民间呼声极其强烈,要求大学扩招,人家大清那边的国子监,可不止三百人,咱们比大清富裕多了,怎么姑苏大学连个大清国子监都不能比?

不行,扩招!

学部那边都要哭了,姑苏大学就这么点儿大,先生们就这么点儿多,你们想要扩到哪儿去?

于是基本上,每年快到考试季的时候,大家就要吵上一番,不吵不行啊,大学的含金量如此高,肯定都想把子女往里面塞,可是问题是,人家就那么大的规模,只能收这么多。

若是别人当校长,他们或许还能去吵一吵,可现在是谁?那是皇帝他爹,谁敢惹啊。

后来虽然又再开了所大学,可是那是军事学院,针对性太强,再说了,人家那主要是面对军队里面的可造之才开的。

再说了,这位的来头也不小,人家是皇帝的岳父,华胥女帝的亲爹,不管对外面怎么说,人家关起门来肯定还是一家人,也不敢上门去闹。

而且这家主要是对内,对军队以内,对外收的人更是一百名不到,那要求还贼多,还要检查身体,还要测体能,身体不好,体能不合格的,考上了都不要。

贼烦,哼,得个什么意,都说好男不当兵,你不收,我还不想读呢。

回头就去学部示威□□,赶紧扩招!

于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学部成了大商第一个被投诉的部门。而且呈逐年上升的架势,弄的学部都没人愿意去了,活多且累不说,还净得罪人,干的比牛多,还讨不了好,挨骂最多的,也没谁了。

连太上皇都替儿子担忧,“如海啊,你那个什么义务制教育,最多再有几年,那考大学的高潮就到了,你怎么办啊?”

林海好笑,“怎么办?扩建啊,上次小麻子的战争赔款,还有悦安那边的精神补偿费,都可以用来支持大学持续发展的。”

顾炎武挺高兴的,“好啊,陛下,我可以多找点儿人过来。”人总是要吃饭的,那些文人,先前被林海打压,气愤不过,不肯出来教书。

现在一看姑苏大学的教授们待遇如此之好,名望如此之高,又多动了心,话里话外的透着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就给哥几个说一声,为了华夏的未来,他们还是可以勉强屈下尊的。

只不过现在已经被洗脑的傅山却不那样想了,一个是他们现当当的看了英吉利等国对华夏这边的虎视眈眈,一个当然也是被林海所描绘的美好前景所迷惑,现在都是一心为大商打算。

或者大商的国政他们无法干涉,也干涉不了,可是对于姑苏大学,却都是上了心的。对于老夫子们来说,看着这姑苏大学从无到有,再灌注自己的理念,耗费自己无数心血,就跟自己的孩子也都差不多了,如何肯让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来糟践它,对于里面教职员工的选拨,竟是比林海都还要费心,那些害群之马,他们是坚决不肯要的。

而且在后来扩招的压力下,开始筹备淞沪大学与长安大学时,也是从姑苏大学这边,选拨的骨干力量过去搭建的初始班子。

至于姑苏大学的医学院,后来更是成了大商与华胥的招牌,也成了一大经济动力。

因为两国的医疗水平实在是太先进了,周边许多国家的富人都爱往这两个国家跑,要么是治病,要么是疗养,且因两国的东西都是引领当时时代潮流的,自然也就免不了购物。

而两国的居民更是因此衍生了无数谋生之道。

太上皇与林海道:“原来搞活经济,居然有这许多的手段,以前我们闭门造车,实在是太可笑了。”

以前为了搞活经济,朝廷居然鼓励办妓院,实在是丢人之极啊。

看看现在,周边国家的富人们,自己主动拿着银子往大商与华胥跑,排班站队的等医院,实在是让大商人人引以为傲啊。

以前觉得下九流的职业,现在大家都是昂首挺胸。

便是女孩子找婆家,学医的也进入首选。

毕竟收入不错,社会地位极高,而且跟当兵的比起来,也无性命之忧。

现在大商与华胥有见识的家庭,都会让自己的儿□□先报考医学院。

由于医院的繁忙,现在护理这个职业也出现了,并已经开始列入医学院的招生项目之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大夫的,而且大夫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啊,有些普通点儿事物,就可以考虑移交给专业的护理人士去做。

至于专业的护理人士,最先出现在战场,是专门照顾那些伤兵的。

当初因为人手不够,就专门对那些战争寡妇们敞开门槛,本意只是想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没想到有些人坚持下来,她们不嫁人,就以护理人为生计,而且跟着那些战地大夫,很是学了不少东西。

后来筹建战地医院的时候,直接就将她们招了进去。

为了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她们自己也会留意社会上那些流落无依的孤女,收养她们,并传授自己的手艺。

贾敏知道后,专门选择其中有潜力的送去医学院培养,出了大商的第一批女医生。

当然,这在当时是被不少人诟病的,认为女子怎么可以抛头露面?这在当时也是个奇观,男子从医便地位崇高,女子从医则与娼妓无疑,因为不管男女,你若给人看病,就得接触病人的身体。这对于要求女子守贞的世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

在开始的时候,这些女大夫被人诟骂,斥责声一片,都觉得这些女大夫就跟那些青楼妓子无疑,为了几个臭钱,就出卖自身。

不过贾敏不管这些,因为很多妇人得了病,她们既然不想给男大夫看,就只能找女大夫,不然就只能让自己继续病着,苦熬。

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病人的父母与子女也无法承受舆论的谴责,那他们就只能找女大夫看病,于是社会不得不开始接纳这些女大夫。

而后一些家庭发现,女大夫的收入也蛮高的,于是有些贪财的父母,便开始将女儿送去学医。

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社会上慢慢出现了女大夫这种职业,而医学院也开始了出现了女学生。

而一些有点儿知识且家境不好的女子,也开始走出家庭,开始在社会上谋生,比如去义务制小学教书,也可以领一份薪水,养活家人。

由于缺口太大,大商现在对于教师颇为优待,不管男女,都是按职称与工作拿工资,只要从事相同的工作,工资便是一样。

而一个小学教师,一个月也有三十大洋的工资,足以养活一家人了。

当然,有了经济能力的女子,自然那腰杆也就慢慢硬了起来,不肯再听从家人的摆布。

这些都是时下报纸上,热议的话题。

女人究竟该不该出来赚钱?

子女该如何对待老人才算孝顺……?

反正,现在大商就是面对种种冲击,报纸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过,很快,各种争议就被压下去了,只有一个消息占头条了——皇后陛下再度怀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