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贾氏姐妹
作者:枫露霜华      更新:2020-02-25 03:37      字数:3785

那两个地方,只怕等到他们完全稳定了江南局势再说吧。

还是等蒸汽机出来,不用信风了再去远征吧。

哈哈,到时候她就用智利的铜矿把大清朝买下来。当然这都是贾敏的yy了。

不过出于长远打算,那两个地方都是必须要取的。中原虽然说物产丰富,可是富矿却少,若真要想大力发展的话,那两处是迟早必取的。

一想到那两处的好东西都被西方诸国运走大半,贾敏的心都在滴血,堤外损失堤内补,她也只有拿东印度公司开刀了,对于即将到来的东印度公司船队越发不肯放过了。

就目前她收到的各种情报(鸽子)来看,今年两家东印度公司仍然是联手组成超大的商队前来。

而且,即便是他们先前没有组成商队,现在这么长的时间收不到回报,肯定也要联手了。

摸着下巴,贾敏思索,自己该打他们哪里下手呢?

……

不说贾敏这边纠结,林海也正在纠结。

这耿精忠的确是不地道,不过这些人,要真打死了就太可惜了,要知道,敏敏为了蜀中到处招兵买马,甚至连那些鬼佬都大费周章的从南洋那边运回来。这么多的人,要都打死了,只怕敏敏会心疼的吧。

看着林海皱眉,尚之信放下手中的茶碗,“如海,我也知道这实在是让你为难,只是老耿他求到我名下,我也不得不跑这一趟啊。怎么样?是战是和?你给个准话。”

林海慢悠悠的道:“和?平南王你是开玩笑吧?靖南王掠我祖母,我还跟他讲和?回去还不被老人家骂死?和是不可能的了,唯有一战,方能息家祖心头之恨。”

尚之信叹了口气,“我就知道,唉,老耿这个人,就是心太热了点儿。算了,你现在将姑苏林氏逐出江南,还有什么可气的,给老耿留条生路吧。”

林海笑了起来,“世事如此,平南王又何必做此感慨。鄙人倒是也有一问,不知道王爷能为小可解惑否?”

尚之信往后挪了挪身子,有些不安,“这,林兄弟博览群书,还会有什么不知道的?我可是个粗人,不懂什么之乎者也的。”他挺怕林海要他表态站队,或者让他参战。

只是怕什么来什么,林海可懒得去成人之美,直接就问,“既然在下已然表态,不知道平南王是何意思?”既然你都送上门来了,我不问白不问。

尚之信张大嘴巴,“问我?这个林兄弟你知道的,我就那点儿人马,可帮不了什么忙。”开什么玩笑,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为上策,我给你当马前卒,你能给我多少?封王还是封候?我知道你厉害,我不来惹你,可是你想要我给你卖命,那你怎么都得给我足够的好处。

林海一笑,“王爷手中的人马再少,怎么也比我林家的人马多吧?”想要坐山观虎斗,拣现成便宜,我美不死你。

尚之信也知道天下无此好事,只得道:“林兄弟,你也知道的,我手里的,差不多都是老弱病残,想要他们去跟鞑子拼命,不大现实,不如,你再给我点儿军火,这样我也好为兄弟你效力啊。”

林海看着尚之信微笑不语,面前的这个与耿精忠,在三藩之乱后都是不得好死的。耿精忠早就有不轨之心,想要他心服口服,那是万万不能的。

是以他现在就跟自己撕破脸也好,自己反倒免了以后的为难。反倒是面前这个,两面三刀,随时随地都可能背后给自己一刀,自己却是万万小心了。“尚王说错了吧,王爷手中精兵强将,且王爷自身就武勇过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又何必如此自谦呢。”

尚之信一拍桌子,“林兄弟,咱们就明人不说暗话,以莆田、三明为界,咱们将福建分了,如何?”反正这些地方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便是林海不答应,他便服个软,回去咱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罢。

林海闻言一笑,“那在下与靖南王和延平郡王交手时,可要请尚王守望相助了。”呵呵,你最好到时候动动手脚,老子连你一起端了。

尚之信诧异道:“老耿现在可在和郑家打,林兄弟何如此说?”这个其实大家私底下都是心知肚明,只是都不拿到明面上来说罢了。今日林海因要与尚之信谈判,是以干脆挑明。不然到时候他要面对耿家与郑家,还有清廷三家,而尚之信却在背后插刀。

林海失笑:“尚王这可是明知故问了,靖南王原本是与台湾郑家联手反清,现在他既然降清,自然是要将延平郡王拖下水的,要不了多久,只怕那台湾就要成为清廷的国土了。到时候,在下可是腹背受敌啊。”

尚之信赶紧摆手否认,“林兄弟说什么话,我若是反悔,可我也跟你们一样啊,那样于我又有什么好处?”心下却知道,林海既然把问题挑明,那自己的军火多半是无望了。

果然,林海笑道:“话虽如此,只是小弟不得不多做打算,这军火么,本就吃紧,自然就无力再外卖了。”王爷啊,这军火我自己都不够用,还怎么可能往外卖呢?

尚之信呵呵一笑,也就不多说了,自是起身告辞。

等尚之信走后,林海一拍桌子,“告诉林泽他们,全部用麻醉弹。”至少是三五千人吧,怎么也算是一大批劳力了,不得不留着啊。

耿精忠暂时留着,这个毕竟是贾敏跟他约好了的,就先由着他在东南一带蹦跶吧。

……

蜀中

一个妩媚娇艳的妇人拿着一摞文件走了进来。

九尾抬头看了她一眼,“三姑娘可还习惯?”

那妇人笑道:“做了几天就习惯了,真是没有想到,四妹妹居然创下如此大一番事业。”

九尾一哂:“这个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还有让你开眼的呢。”

原来那妇人竟是贾玫,康熙帝迁都之时,偏偏小儿子生病,将她拖住无法离开。她本想自己一家人也算不得什么,贾赦本就为贾政王氏准备了一处隐蔽所在,让他们留下待产的。结果贾政与王氏死活不干,非要跟着北上。

于是,这处所在就便宜了贾玫。

何二是个不能指望的,本来都被贾玫留了下来,偏那何二夫人不知从何处听到何大奶奶想要把她母子二人都扔在旧都,赶紧告诉儿子。

结果何铖想都不想,竟然撇下贾玫母子偷偷跟着何二夫人跑了。

贾玫本就因为孩子的病被弄的心力交瘁,现在再被这没良心的一打击,若非还有其他两个孩子眼巴巴的指望着她,她真的恨不得一口气不来,干脆跟着自己的小儿子去了算了。

还好贾敏本就留的有人,见贾玫母子实在是狼狈,赶紧通知了九尾。

九尾闻讯也是大惊,忙派人将贾玫母子几人接到蜀中。

那小孩子本就病重,哪里经得起这样折腾,竟是一病就去了。

贾玫抱着孩子枯坐了两日,将孩子就地化了,给何家送了份和离文书,自此以后与何家再无瓜葛。至于何铖的钱,对不起,你还有几个孩子呢,这些就当孩子的抚养费了。经此一事,她对何铖是彻底死心了,抱了小儿子的骨灰心如槁木一般,跟着九尾的密使到了蜀中,然后将孩子的骨灰也葬在蜀中。

她是绝对不会再跟那个负心人见面了,要九尾想法通知贾赦,将她名下的房子产业一并发卖,然后将钱想法给自己寄来,以后她再也不要进京了,她就不信,有了这些东西,她还无法将孩子抚养大。

好在她一直都知道何家的人不着调,孩子都是不经人手,自己一手一脚带大。她可不要自己的孩子,也如他们的父亲一般,是个纨绔。

至于女儿,她本身就吃了大亏,自然也是不吝花大价钱请嬷嬷教养的。

谁知道九尾却说,这里的女儿家金贵着呢,不许她教坏了,直接给扔到专门办的学校里去了。

现在蜀中人手稀缺,成年人不分男女都要做事,小孩子们则按年龄段分了,都集中在学校专门请了先生来管理。

当然,这里可不会教什么三从四德的,就如林海那边一般,所有孩子学的东西都是贾敏自后世甄选出来的。

贾玫也看过,觉得太过离经叛道,不过现在蜀中所剩的大多是苗民,本就对女子极尊重。是以贾玫虽然对这些教材大不以为然,可面对现实,她也无法可施,只得听任她们胡闹。

反正她也不可能离开这里了。

天下还有哪个地方会给女子一席之地,让女子出来做事的?

贾玫现在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状态,什么都不靠,就靠自己。再没想到,当初跟那些嬷嬷们学的本事,居然也能帮助自己站起来。

她其实学的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田铺以及内宅,不过这在蜀中,已经算是很高级的管理人员了好不好。

九尾实在是无法让那帮满山乱窜的苗人学会如何管理这些繁琐无比的小事,贾玫的到来,算是帮了她的大忙,立即就将自己手中的庶务分了一多半出去,她只管军事去了。

对于贾玫的叫苦,九尾如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当是自己在管家罢了,很多事都跟你管家差不多,真要遇上什么无法解决的事,你再来找我吧。”

贾玫就这样被九尾赶鸭子上架做了蜀中的内政部长。

也幸好蜀中现在人少,做活的大部分都是战俘,没有人权,不然她们这般乱整,不出事才怪。

反正就这么跌跌撞撞的磨合下来,不到两年时间,贾玫已然十分干练了。

若叫贾政来看了,只怕要大呼不可能,一个女子,居然也能治理国家,还将国家治理的如此好?实在是不合逻辑。

贾政致命弱点便在于此,人家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凡事只张张嘴就行了。

贾敏贾玫绝对算是小人,事事亲为,事必躬亲,无法啊,人手不足,大家都既是长官,又是小兵。

反正在这样忙碌的日子里,贾玫是没有心情去想何铖那个混蛋了,她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哪天她能把手上的事情都做完了,然后睡觉睡到自然醒。

她现在最羡慕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了,无忧无虑的去上学,回来再跟她讲讲学堂里的新鲜事。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她遇到贾大姑娘——贾媛。

贾媛是孙姨娘所出,因着孙太夫人的关系,在贾家,原先可是比之嫡出的姑娘也不遑多让。最是让史夫人恨的牙痒痒的,不过贾媛跟贾赦都是在孙太夫人面前养大,因之二人的关系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