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话:不空和尚 2
作者:雲中龍      更新:2020-02-05 21:05      字数:4260

李岩暗暗吃惊,这几个月以来,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他看见和尚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但笑得有些冷峻,便不觉将椅子向前移动,低声说道:“请法师不必顾虑,一切有话但说无妨。”

和尚点点头,接着说道:“用兵之道,虚虚实实。我看见刘宗敏将军的檄文,讲他率领大军五十万兵渡河,李王亲提百万之众于后;刚才将军也说大顺军有五十万大军东征,这都是虚,实并非这样。所以我笑而不言,以贫僧看来,如今渡河的兵力,不会有三十万人,分兵两路,一路从晋南进入豫北,一路来到太原,将来到北京城下的,不过是十多万人,战兵大约不足十万兵。”

“李王连年征战,占地虽广,却没有站稳脚跟,如同吃东西一般,只知道狼吞虎咽,全无消化,此是最大可忧之事。你们进兵北京,实际是孤军深入,一旦事出意外,不仅不能争胜于疆场,固守北京,而且退无可守之地。那时将会看见畿辅、河北、山西、山东,以及中原各地,无处不纷纷与大顺为敌。”

“为何如此说法?大顺对各地既无深仁厚泽,又无强兵之守。秦灭六国,其势胜过今日李王十倍百倍,一旦陈涉发难,六国豪杰并起,立刻变得不可收拾。今日李王左右文武,只求赶快攻破了北京。以为破了北京,李王登基便可以搞定了大局,江南可传檄而平定,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但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将军可曾经深思过吗?”

不空和尚的直言,使李岩更加的动心,探身问道:“全晋一如掌握,北京遥遥在望,没有不攻破北京的道理。然则以法师的高见,如何才是上策?”

不空和尚又一阵沉默,暗想如何救崇祯而不亡国,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于是说道:“若是既能夺取北京,又能不受意外的挫折,这才算是上策。请将军再一次恕我冒昧直言,今日你们所行的只不过是中策啊,实非上策。”

李岩问道:“何以就是中策?”

不空和尚说:“大顺兵两千里迢迢远征,悬军深人民情生疏的地方,可以攻破北京,但不能应付意外的挫折,这是你们出师之前,计算不周严。庙堂之上只想着几日能到北京,何日能登基,其他才是非思虑所能及的。新朝君臣人人都认为这是一着好棋,以我所看,这却是一着险棋,或祸或福尚难预料。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安知攻破北京就是胜利呢?”

李岩又猛然一惊:“法师的意思,莫非是清兵会向北京进攻吗?”

和尚说:“难道新朝君臣都没有想到此事?”

李岩轻轻叹了口气:“不是没有人想到,只不过不甚重视罢了。”

和尚说:“满洲人早已经对中原虎视眈眈,伺机南犯,你们新朝中衮衮诸公,为什么不甚重视?”

李岩听出来和尚的口气含着讥讽,甚至教训的意味,但是他的心中只觉佩服,毫不生气。他态度谦逊地微微一笑,老实地解释说:“不瞒法师说,大家都想着如何顺利成功,倒不曾想到会遇到意外挫折。我与牛丞相、宋军师在私下闲谈的时候,也谈到过清兵的事,但是都不及法师的谋虑深远。”

“此话怎讲?”

“牛丞相和许多文武大臣,都认为满洲人只敢侵犯明朝,未必敢与我大顺为敌。”

“你们可是没有知己知彼呀,还有什么想法?”

“我们听说,满洲主皇太极于去年秋天突然病故,多尔衮拥立幼主登基,自居摄政王,诸王多有不服。满洲国正是国有新丧,朝政不稳,决不会出兵南犯。”

和尚冷笑一下:“你们的判断差矣。”

李岩问:“如何判断错了?”

和尚说:“多尔衮这个人,在满洲诸王之中,年岁最轻,却颇有雄才大略。皇太极死后,按说应该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皇位,当时也有一些亲王、郡王拥护豪格。在差不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豪格最终还是被多尔衮斗败了,就凭这一点,对多尔衮就确实不能轻视。”

“如今虽然满洲国有新丧,朝廷有皇位之争,可是大局已经粗定,多尔衮无疑想慑服诸王贝勒,所以他就必须对内统一一切,使别人没有反抗的机会;对外要替满洲建立大功,使别人不能不服他。如今大顺要进攻北京,不管是大顺军屯兵于北京城下,鹬蚌相持,或者是攻破了北京,立脚尚未巩固,都是多尔衮进兵南犯的大好机会。他岂能够坐守不管?所以我看,十之七八清骑就要南下,这是大顺军真正的劲敌,他的力量远非明朝可比。”

李岩问道:“有何办法能防备清兵进犯呢?”

不空和尚暗中认为,他拖延大顺军东征的计策,该说出来了。但又想着是说还是不说,因为他明白,李岩并不是当权的人,如果说出来以后,李岩上奏了李自成,李自成认为这是阻挠大计,追问起来,岂不要将它破坏呢?或者李自成还有一个办法,改变了路线,不再走大同这条路,而是迅速地出武关,由真定向北,路途好走,也比较近,先破了北京,以逸待劳。

到那时候,崇祯也亡国了,满洲兵进来也未必就能将李自成打败。到最后,兵连祸结,人民更加遭殃,他在反复思考。因为李岩一直用眼睛望着他,等着他说出办法来,于是他终于回答说:“以贫僧之见,大顺兵不必急于北上,应该停在山区,再调集二十万精兵,然后去攻北京,方是万全之策。但这话无人敢说,请将军也只放在心中,不要说出口。”

李岩觉得很有道理。但他又想,要调集二十万人马,还要筹集粮草,非有半年以上的准备不可,恐怕李自成不会同意。和尚让他不要说出来,也是有道理的。

于是他说:“目前满朝上下,都在等待我主到北京登基,这样的建议他不会采纳的。我也确实不敢作此建议,不知法师可另有良策?”

和尚摇头说:“并无良策,如今以这样的人马到北京,满洲人不来则已,倘若前来,是抵挡不住的。而且北京不能久驻,粮食如何办?没有粮食,大军不战自散。所以只有请将军将这个意思悄悄地告诉宋军师,也许还能够有办法。”

李岩摇摇头,心里想:“这岂不是阻挠我主的登基大计吗?”

但他没有说出口,又向和尚问道:“万一清兵入关,我大顺凭城池与他们作战,能够打胜吗?”

和尚摇摇头:“用兵之事,千变万化,贫憎何敢妄加预料。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白,今日大顺锐气方盛,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如果一时攻不下北京,屯兵坚守城之下,这一股锐气也就完了;幸而攻进北京,女子玉帛,取之不尽,过不了多久,锐气也会变了。到那时候,大顺军的锐气变成暮气,变成情气,而满洲兵却是一股锐气,以满洲兵之锐气击大顺军之惰气,我看大顺兵很难取胜。”

李岩的心中不得不佩服和尚的论断,就劝和尚出山,为大顺朝建立功业。而且说李王谦恭下士,必能以礼相待,言听议从。和尚正色说道:“将军是读书之人,难道不知道我是不再人世的?自从辽阳失败以后,我全家都死光了。本来我无意用事,只求闭户读书,将《孙子兵法》详细注释。”

“不料三年前洪总督奉旨出关,率领八总兵的兵力去救锦州,一定要贫僧赞画军务,结果你是清楚的。朝廷一意孤行,催促作战,八总兵之军溃败于松山之役。幸亏贫僧事前离开,没有战死或被俘。从此以后,我忿而出家,如今已经是垂暮之年,万念俱灰,岂能重作冯妇?”

“何况我虽对大明朝政腐败十分的愤恨,但我毕竟曾为大明之臣,岂能身事二主?功名利禄,我已无所求;脱掉袈裟,非我素愿,请将军再不要说这话了。因为我知道将军原是读书之人,所以才不揣冒昧,谈论时势,毫无隐讳。如果将军要我随李王做官,建立功名,就误解了贫僧的素来为人。”

李岩又说:“明日我回到太原,介绍法师与我主一谈如何?”

和尚冷笑说:“此事万万不能,请你不要说出世上有我这个人好了,我们今晚的谈话,到此为止。倘若有缘,后会有期。”

李岩看见和尚神色转为冷淡,知道不好再说别的话,便起身告辞。李岩回到太原县城,不敢将不空和尚的全部谈话告诉李侔,怕的是万一李侔不小心,给李俊等人露出几句,流传开来,会招惹大祸。所以他只泛泛地谈了一点和尚的意见,便倒头睡下。

这一夜,李岩辗转反侧,寝席不安。第二天四更时候,他起身唤起从人,匆匆上路。天色刚刚明亮,他就到了宋献策住的地方,他屏退左右,将经过悄悄向宋献策禀明,特别是报告了不空和尚的话。

宋献策脸色严峻,对他说:“这话,你我也曾经想过,只是还没有和尚说得透彻。今日朝中,上下一片欢乐胜利之情,皇上也急于到北京登基,文臣们更是盼望着这一天赶快来到。不空和尚的话,你千万不要对人说出,你知道我知道就算了,一旦传出,你我必然有不测之祸。”

李岩问道:“献策,你是不是同和尚见见面,亲自谈一谈呢?”

宋献策摇摇头:“今日情况非往年可比,我身为当朝军师,行动必有许多护从,而且也不能不让皇上知道。皇上知道我去晋祠见一个五台山的和尚,必将问我何事,我说出实话没有好事,不说实话对皇上不忠,所以我不必见他了。何况李岩你聪明一世,胡涂一时,你以为不空和尚会留在晋祠,等待我们再去找他吗?”

李岩问道:“为何他不会等我们再谈一次呢?”

宋献策微微一笑说:“这个和尚的智谋,也许非你我所能及。他同你谈这一番话,既为着向我们大顺朝进忠言,也为着他对崇祯尚有君臣之义,不忍见崇祯迅速亡国。”

李岩问:“何以见得?”

宋献策说:“他希望我们在太原多停留几个月,准备更多的人马。这看起来对我们是很有利的呀,既可以巩固三晋,也可以抽调更多的人马前往北京,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看,是对我们进了忠言,可是他也明白,如果有几个月我们不进兵,南方的史可法、左良玉的兵可以北上勤王。还有我们已经得到密探禀报,崇祯准备调吴三桂的兵进关。只要北京有十万或者五万军队守城,我们攻破北京就困难了,所以他既是为我们打算,也是为崇祯打算。”

李岩感到吃惊:“哎呀,不空和尚用心至深啊。”

宋献策接着说:“所以我断定,今天五更,他必然离开晋祠,回到五台山去,决计不会继续在晋祠逗留。”

李岩说:“如果皇上要用他,可以派人追赶他回来。”

宋献策说:“你毕竟是书生之见,这一点你不要再操心了。如今倒是要吃了早饭,一同进宫议事。”

李岩问道:“不知皇上要我们商议什么?”

宋献策说:“昨天下午,我们又得到从北京来的密探禀报,说朝廷之上,有人主张崇祯皇帝往南京逃,也有人反对。从正月间到现在,议论不决,还有调吴三桂的兵来北京守城的事,也是议而不决。所以我同皇上,还有汝侯刘爷、牛丞相,匆匆忙忙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三天内就赶快向大同进兵。”

“今日就是要商量进兵之事,皇上可以晚走一步,以汝侯为首统帅前敌人马,你我跟随前去,你的人马也要派去,还有补之的人马,比较精锐,都要先动身。至于如何动身,大同投降的消息还没有回来,宁武关投降不投降也不知道,可能要准备一战。今日皇上召集进宫会议,就是商议此事。”

随即宋献策吩咐开饭,吃过饭以后,稍作休息,他们就进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