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开战☉第十九回(三)
作者:水蠆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166

鲜花多多,收藏多多,谢谢捧场。

──────────────

明天启二年腊月十八己卯,基督一六二三年元月十八。

京师。

自洪武元年算起,皇明天朝已经平静地运转了二百五十四秋,自永乐十九年成祖迁都燕京计算,也已经走过了寒暑二百零一岁。皇明承平二百余载,北穷朔漠,西极高山,东、南皆至大海,文治武功之盛远迈汉唐。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到了天启二年的岁末,这泱泱天朝却早已迷失了方向。

天启二年已走到了尽头。照例,自腊月十九日起,大明朝的官员们将封印一月,此间所有公事不再处理,直到明年正月二十开印。只是,天启二年直到腊月十八这日,内阁和六部衙门里却仍丝毫不见过年的气氛。

若是早些年景,这样的情况绝难出现,奈何到了天启年间,这般情景却已非首次。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败之后,短短三年间,先是开原、铁岭、沈阳相继失陷,随后辽阳失陷,到了天启二年,更是新年刚过,土蛮的铁蹄就踏平了广宁,至此,辽阳、沈阳、广宁这三处镇辽形胜之地丧失殆尽。

为此,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先后下狱,但是这并不能扭转辽东的颓势。广宁陷落后,挡在京师与土蛮之间的便仅存大凌河、锦州、松山和关门一线,若再守不住,天朝便将面临比土木之变更要糟糕的局面。年轻的万岁爷听到广宁失陷之后,居然不顾体统地抱着首辅哭了起来,这局面的凶险可想而知。

此前,巡抚王化贞曾提议沿辽水左岸设营,分兵屯戍,再雇佣四十万蒙古兵,征募朝鲜援军,从侧翼攻击土蛮,从而一举收复失地。可惜王化贞雄心勃勃,但他的方略却未及实施,土蛮的兵锋便已渡过辽水。本来王化贞还打算依托广宁重镇恢复辽东,结果却是广宁馅落,王化贞狼狈败走,这次反击也便此胎死腹中了。

朝堂诸公们原本一直忙于正邪之争,君子与小人之争,打得不亦乐乎,此时此刻却终于醒悟过来,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执依稀也稍有缓和的迹象。在坚守关门的问题上,东林和阉党难得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只是,这些道学先生们又能拿出什么像样的方略来呢?

萨尔浒兵败以来,土蛮兵威凛然,早已压得朝堂诸公们喘不过气来。土蛮兵锋所指,几乎是战无不摧,攻无不克,反观堂堂天朝,则是战必败,守必失。在这个寒冬腊月,无人知道明年会是什么局面,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怕便是土蛮又要狂逞一番,如是而已。

在这一片慌乱中,又有谁知道皇明天朝该何去何从?

当然,纵然局面如此紧张,也总有人不受影响。土蛮作乱虽愈演愈烈,但在京城的百姓眼里,却极少有人会认为偏居辽东一隅的土蛮能掀起多少风浪。就在朝廷的官员中也有不少优哉游哉的人物,这太仆寺卿南居益便是其中之一。

南居益字思受,号二太,是陕西渭南人。万历二十九年南居益中了进士,先授刑部主事,经广平知府、山西提学副使、雁门参政,历山西按察使、左右布政使,在地方历练多年后,终于今岁从山西来到京师,作了太仆寺卿。

按照天朝的法度,太仆寺乃专司天下马政的衙门。照理说,马政乃朝廷要务,辽东吃紧更需补充大量战马,只是,太仆寺上下却是一派轻松模样,就是朝内朝外也均将太仆寺丢在了脑后。到了这日,甚至太仆寺卿南居益也早早挂了官印,回家过年去了。并非南居益偷闲,实在是马政凋敝,太仆寺早已丧失了原本的职能。对于辽东战局来说,有无太仆寺根本毫无差别,上至内阁,下到边将边兵,谁也不指望太仆寺能拿出多少像样的战马,而太仆寺也着实没什么能耐。

这是南居益在京师度过的头一个新年,不论辽东局面如何,年总是要过的。陕西的习俗毕竟与京城不同,他在地方上呆久了,这回在京城过年,南居益多少有些新鲜。因过年的物事许多还要备办,南居益回到家沐浴更衣一番,便打算好好张罗这个新年了。他正待出门,却忽见老管家忽然来在了近前。

“老爷。”

“咋回事?”南居益系上披风,操着陕西腔,随口问道。

“老爷,这里有份拜贴,请您过目。”

南居益闻言,不禁心下称奇。要说过年过节正是官员们走门子的要紧时候,只是他在京师并无许多故旧,何况他又是个三品闲差,南居益实在想不出来有何人会来找他。南居益满腹狐疑地取过拜贴,展开看了一趟,却见面色转而凝重起来,说:“来人现在何处?”

老管家跟随南居益数十载,伴随他辗转各地,经历了不少风雨,也见了不少世面。他见南居益面色有变,便知道遇到了大事,哪敢耽误,忙道:“在门房。”

南居益来在镜前理一理发髻,又正一正衣冠,便疾步向门口走去,却顾不得过年的事了。南居益快步来在门房,便见一花甲老者淡定地坐在炭炉旁取暖,南居益定了定心神,上前一步,拱手道:“台山先生!您怎么来了?”

那白发老者姓叶,名向高,字进卿,台山则是他的号。此人来历可谓不小,万历三十五年,南居益还在地方任上摸爬滚打的时候,叶向高便已入阁执政。是年,阁臣于慎行死,次年,首辅朱庚亦死,次辅李廷机因被人攻击,杜门不理事,结果内阁里只剩下叶向高一人,时称独相。

到了万历四十二年,眼见皇帝怠政依旧,朝堂上党争愈发炽烈,叶向高心灰意冷,便连上奏疏七十余本辞归故里,更是当年的一大要闻。泰昌元年时,先帝下诏请叶向高进京,怎奈叶向高人未到京,泰昌帝便驾鹤西归了,他再次入阁一事也就此放了下来。

这一两岁辽东局面日见危急,不久前便有传言叶向高将为首辅,南居益对朝中的事情虽不甚明了却也是有所耳闻。只是,这新年将至,叶向高又如何来到自己的府上……

──────────────

?

<style>

.pp a{color:#f00;text-decoration:underline;}

&lt;/style&gt; <!--阅读面页章节尾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