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故人
作者:陌路闻笛      更新:2019-11-10 16:52      字数:3374

汝阴侯李璟,当年是泸州的名门之后。时云京中有变,邓晟黄袍加身、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便率家臣起兵,盘踞一方。后来四方大乱,他是最先与高氏联手之人,故开国后受封为大齐七大功侯之一,领金印紫绶,破土封爵。

于子歌而言,这个名字却又有另一重深意:汝阴侯李璟与自己的父亲杨宇轩相交甚密,过去在京中对她一直颇为疼爱,她也曾以“叔父”称之。两家世代交好,虽各据一方,却互相高山仰止。李璟之子李桓,也曾是她的儿时玩伴,小时候总是跟在子歌身后亦步亦趋。一晃多年,子歌却没有想到,还能于这僻静乡间再见他。

罗少康与季承并坐于车头,领着他们往山下行去,一面不忘滔滔不绝地说着话。

“侯爷此番是回乡祭祖,他特意嘱咐我,千万不能声张,要悄悄地把姑娘请过去。我便早早地守在山口,仔细观察,见到姑娘你的车之后,我一眼认定,你就是侯爷要请之人,于是乎便悄无声息地跟在后面……”

他正沾沾自喜地说着,却突然感觉喉咙里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了,竟是被人点了哑穴。

回过头,却见穆离隽正翘着二郎腿,一脸不耐烦地坐于车顶,手里的花枝早已被拔秃了。

“你总是吹牛皮,我听不惯。”

他轻哼一声,扭过头去,不看罗少康怒目而视的表情。子歌与红裳相视一笑,俱不言语。

此时车已行至山下。路旁立着一间简陋的茶馆,四面开敞,作为招牌的帘幕早已因日晒而泛黄。只因位于车马上下山之处,方有些许人气,但景致依旧荒凉。

此时,茶馆前已停了数匹枣红色的官马,子歌下了车,随罗少康一路来到馆内。

“王爷,我把安歌姑娘给您带来了。”

有一人坐于上首,其余侍从皆站在其侧。罗少康通报过后,冲他一揖,然后垂首立于一旁。

“姑娘车马劳顿,自绫罗城来见老夫。快坐下吧。”

汝阴侯李璟微微笑道,姿态中丝毫没有贵族之骄横,反而分外平易近人。他虽年过半百,却是英姿勃发,神采奕奕,锦缎衣衫之中,身形依旧矫健。

乍看之下,却是让子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若他尚在人世,想必也是这般姿容俊逸,子歌的心中不免泛起一点酸楚。望着李璟笑容满面的脸,那声“叔父”差点便脱口而出。

“小女见过……侯爷,此处不便行大礼,还请侯爷见谅。”她轻声说道,恭恭敬敬地行了半礼,在他对面坐下。

“无妨。”李璟的目光触及子歌清秀的脸庞,表情略微愣了愣,却是很快掩饰在了一笑之中,“可是你遣人送信给我,说要相求故人遗物?”

“正是,家中长辈不幸亡故,安歌走投无路,便想起了母亲曾提过的昔年旧情,方来相求。”子歌垂首,恭敬地说道。

“你的名字,可是叫林安歌?”见子歌点头,他的眼睛一眯,沉声问道,“你手中可有旧人之信物,让我确认一二?”

子歌闻言,便将那个骰子放在桌上。李璟表情微变,拿起来细细地看着,当翻到圆心中那个血红的“杨”字时,他的脸上显出百感交集之色。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没想到,十余年过去了,李璟今日还能见此旧物。”

他叹道,转身从随侍的手中接过一个小小的包裹,放在了两人之间。那包裹四四方方地,以一袭暗红色的锦缎封口,上面用孔雀羽作丝线,绣着一只彩凤,花纹繁缛精美,但看起来却甚是陈旧。

“你们先下去吧,容我跟林姑娘说句话。”

他遣散了旁人,方开口慢慢说道:“杨宇轩当年最是爱这些奇门遁甲、机关物事,说与自家兵法颇为相通。这骰子,我当时也曾见他把玩过,一去经年,没想到,今天却能在你手中见到。”

“世事难料,昔人已逝,便只有遗留的这些物事能凭吊一二了。”

他望着子歌,良久,才应道:“是啊,世事难料。我保管此物也有一十二年了,当年宇轩远征北州,临行前将它托与我手,说将来终要传于杨家后人。”

他的手指颤抖着解开了包裹,露出了里面的内容,子歌轻轻吸了口气,上前细看。

那是一个以紫檀木雕成的围棋棋盘,大小不过两掌,入手颇沉,晃之有玉石相碰之声。表面为纵横各十九条直线,将棋盘分成四百个小格,正中天元处却是凹了下去,留下一个方形的浅槽。

子歌仔细研究了一会这方棋盘,方弄明白其中机巧:那枚骰子便是钥匙。她将骰子放入天元,那一点朱红色的“杨”字朝下,轻轻一转,便听见盒中有机关错动之声,棋盘正中的暗格应声而开。里面露出一方锦囊。

“宇轩做了这机巧,杨后写了这锦囊,当时他还曾笑言道,天下计策皆入其彀中。”李璟轻声说道,“你看,这包裹便是一首诗谜。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杨姑姑是早就料到,杨家也会有旧貌换新颜的一天罢。”子歌捏着那方锦囊,失神地说道,那声漫不经心的‘姑姑’二字落入李璟耳中,让他神色陡变。

“杨后是你的姑姑?那你岂不是……”

子歌见自己无意说破,索性起身,在他跟前郑重地跪了下来,眼神明亮地看着他。

“璟叔父……我是歌儿!我是杨宇轩的女儿杨子歌!”

李璟双目圆瞪,望着她的脸,半晌无言,那双已显苍老之色的眼睛,逐渐泛起了一点泪光。他伸手扶起子歌,将她的脸看了又看,不禁颤声道:“我想也是了……如此谈吐气度,又怎么能有别人?”

“一别十年,叔父的音容却也没有大改。”子歌也不禁热泪盈眶,忆起昔日在京中时,逢年过节,便会于王府与李氏欢宴,父亲与李璟把酒言欢,自己则与一帮后辈们在院中游戏,恍若隔世。

“我当年身在泸州,没有救得你父亲一家,原以为定会抱憾终生。”他握着子歌的手,神色激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那嫂嫂她可是也逃出来了?”

“娘是杨家主母,自然逃不过一死,但杨姑姑托人将我救了出来,在绫罗城里养我成人。歌儿一直过得很好,直到……”子歌眼眶一红,颤声答道:“直到那方氏派人将我养母杀害,又毁我家田,歌儿难忍这口抑郁之气,便动身进京了。”

李璟听罢,良久无言,只是默默地用目光描摹着子歌的脸颊,眼里充盈着浑浊的泪水。

“这些年……苦了你了。”他哑声说道,子歌闻言,眼里的泪水亦是泫然欲下。

“歌儿不苦……只是念及杨氏含冤多年,父母姑姑皆惨死,如今辗转反侧,夜不能安。”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年杨后与宇轩皆是人中龙凤,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君心易变,奸人之计又防不胜防,否则怎至于众叛亲离,英年早逝……”

两行清泪顺着他的脸颊落下,他站起身,走到栏前,望着远处起伏的群山,一声长叹逸出口中。他的模样一时憔悴了许多。

“从陛下诛杀杨氏一族那日起,当年一同起势的一干将士们的心早就寒了。如今在朝之人,即使还有昔日杨氏旧人,也怕是无人再敢发一言。陛下如今……愈发地多疑了,我此番回乡祭祖,他便让方皇后将我的夫人接到宫中。面上说是请各授命妇人聆听皇后教诲,实则是一种震慑之法,教我不要轻举妄动。我有心为杨氏翻案,却又无力回天,歌儿……你可理解我?”

“歌儿自然是懂的,叔父如今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但歌儿知道,叔父待杨家这份情意,至诚至信。”子歌起身,来到他身侧,柔声道,“歌儿也不愿叔父再为杨家牵连自己的家业,此番进京,歌儿也会与侯府保持距离。”

“什么家业不家业的,我能走到这一步,全因杨家鼎力相助。这份情意,我一直铭记于心。”他回头望了望子歌,露出一丝担忧之色,“歌儿,你如此年幼便欲承此大事,教我怎么放心得下……”

“杨姑姑十八岁便领兵沙场,父亲更是早早便为军中前锋。将门无犬女,如今便是歌儿为杨家倾力之时。”子歌捏紧了拳头,感觉到手中那封锦囊沉甸甸的分量。“此番进京,歌儿定会步步谨慎,在京中先站稳脚跟,再谋大事,叔父也不必过于担心。”

“你自小便聪明过人,又有这杨家锦囊在手,在京中立足并非难事。”他怜惜地抚了抚子歌的脸颊,叹道,“只是你身份特殊,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叔父更要与我保持距离,此去之后,若京城再见,莫在人前露了馅。”子歌见他似有不赞同之意,又加上一句,“叔父若挂念,遣桓儿前来,我也可以让他相同音讯。”

“那便听你的罢。”李璟拗不过子歌,半笑半叹道。

两人又叙了小半时辰的旧。因李璟身有要事,需立刻回京面圣,二人方依依不舍地别过,约定京城再叙。

子歌站在路旁,挥手目送马上李璟的背影绝尘而去。怀里揣着的那方锦囊温热,恰如故人脸上那两行滚烫的清泪,却是她此番入京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