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扬起生命的风帆 1
作者:袁源      更新:2019-10-11 10:08      字数:3106

克晓燕和她的血液病患者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加,现在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2-15人/10万人,发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正在成为血液病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在这个学科领域新人辈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的血液科就是一个年轻的攻克淋巴瘤的专业团队。

一个16岁的女孩,上腹疼痛一周后,腹痛急速加重。两天后,她在北医三院的普外科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伴胆管梗阻。随后,医生为她行胆管引流术,同时为她做了右锁骨上淋巴结组织的活检。结果显示:大细胞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

小女孩被转入血液科时,已经生命垂危,因肺部感染导致持续高热,同时伴有剧烈的腹痛,大量的腹水。这时的病人酸碱、水电解质的平衡出现紊乱,全身皮肤出现脓疱样改变。

像这个女孩如此凶险的淋巴瘤是非常少见的。起病急、恶化快、生理征象在短时间内蜕变。关键是,在如此严重感染并发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的情况下,抑制恶性细胞的化疗究竟还能不能进行?又该怎样进行?……科室主任克晓燕教授碰到了难题。

这位叫克晓燕的女博士需要在挽住性命和封杀病变组织的两难之中,做出轻重、缓急的取舍。这其中有一个对病人、病情准确分解,彻底吃透的艰难过程。克晓燕教授先是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然后又组织全科室医生专题讨论,共同对这个特殊的病例进行了生死、利弊的详尽讨论。最终,她做出了有反常理的决定:边化疗,边控制并发症。也就是说,她要将“挽住性命和封杀病变组织”两个完全相悖的治疗方式来个双管齐下。这当然是一种冒险,是一次万不得已地与传统思路的较量。但是,无论这个决定的结果是否能如愿,它都当属是我们现有的认知条件下能够对付恶性淋巴瘤的惟一办法了。当然,为了这个独特的决定,克晓燕主任和她的医生们制定出了一整套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详实的治疗方案。

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血液科对于这例具有挑战性的病例投入了全力。可以说,治疗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准确到位的。这样的努力结果,一个起先多少有些冒进的预想被一步步地推演成了现实。小女孩的病情一天天地好转,感染得到了控制,腹痛减轻了,各项生化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了。按照预先设定的几个疗程,化疗平稳地坚持下来,女孩子身体挺过来了。在一场生死的较量之后,在女孩子逐渐恢复的体能基础上,克晓燕他们按照治疗进度,为女孩安排了自体干细胞的移植手术。就这样,整个治疗过程无可挑剔,首先是方案制定的正确,接着是化疗的紧凑,手术的及时。于是,曾经出现过垂危的生命恢复如初了。健康,活泼,开朗,快乐重新回到女孩子的身上。

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开始时有胃部反酸的现象,同时间或地伴有胃痛,因为学习任务繁重,症状还可以耐受,女大学生忽视了症状没有及时检查治疗,而自己服些抑酸药维持。后来,症状进一步加重又出现贫血。终于,她感觉到不适的程度快要超出她的耐受限度,她再也支撑不住了,那是2001年2月的一天,女大学生到北京一所大医院就诊。

从当时的病历记录看,她的血常规显示hb74g/l;骨穿刺的结论符合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部超声检查记录:胃体下段与窦处黏膜层,呈现低回声增厚样改变;胃活检病理诊断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小细胞低度恶性。面对这突入其来的打击,女大学生和她的家人跑了一家又一家大医院,诊断是相同的。为了不让花季少女承受化疗的痛苦,他们接受了单纯抗hp治疗,十一个月过去了,肿瘤曾一度好转,后又扩大,症状再次加重。最后他们来到了北医三院。

这又是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仍希望不经化疗而治愈肿瘤。克晓燕主任同样是必须果断地拿出相应的对策。好在,她习惯了这种与疑难病情的较量。对于这个病例她的解决方案是:规范应用抗hp三联疗法三个月;定期复查病理;密切检测各项肿瘤指标……

按照医嘱,女大学生经过系统治疗,病变明显好转。这时,她再行胃镜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密度开始减低,而且有肉芽组织生成。

其实,与疾病的较量很像生死战场,犹如没有束手待毙的敌人一样,女大学生在治疗了一年半后,病情出现了反复,病变部位再次扩大。克晓燕明白,这时候需要搬援兵。她的援兵是世界著名的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放疗专家,美国纽约seloneketterin肿瘤中心的yahalom教授。此前,一段特殊的留学背景使得克晓燕有条件获得自己专业领域中最领先的信息。此时,她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和ct片通过电子邮件传到美国,在yahalom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医院放疗科刘明远教授和医科院肿瘤医院余子豪教授的技术支持下,女大学生有幸接受了胃部低剂量、单纯性放疗。必须承认,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一定是有先决条件的,克晓燕的学术地位使她的病人可以享受到比较完美的医疗服务。之后,女大学生的病势转危为安,经病理复查:未见肿瘤证据。目前,这位患者正在国外学习深造。

山东荣城一位26岁的中学女教师,突然发现自己头晕、乏力、月经过多。后经医院检查,她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幽灵般的恶疾就这样悄悄地来了。这位女教师旺盛的生命难道就这样了断了吗?一家人谁也不愿意就此屈服。他们纷纷出动,找了很多家大型血液病治疗机构,可结果都一样地让他们失望。最主要的是高额的治疗费用,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于是,在高墙围困的下面,一个26岁的生命被病魔追逼得找不到逃生的出口。

此时,这家人经别人帮忙,找到了北医三院血液科。自此,她的治疗方案再不同于先前。克晓燕主任和她的同事们采取的是先常规化疗,后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方式。值得庆幸的是女教师的移植手术非常理想,这倒让她的病势看似凶猛,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重要的是,三院血液科的治疗方案好像拆除了这家人不能跨越的高墙,她骨髓移植的全部治疗费用仅为13万元。整个过程恍惚是一场噩梦,现在女教师又重归了幸福的生活。

2005年,血液科收治一位男患者,27岁,微机工程师,病人入院时诊断为:肝炎相关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血常规的报告看:白细胞0/mm3,血小板仅仅为4000/mm3。众所周知,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难度大,治愈率低,死亡率极高,更何况是这样一位重型的再障患者。好在北医三院血液科的血液专家们长于与这样的疾病打交道。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克晓燕主任带领全科进行了认真讨论,最终拿出的治疗方案:一是输血、支持治疗;二是环胞菌素uff0b安雄uff0bg-csf;三是即复宁(2.5mg/kg)uff0b强的松的治疗。

显然,方案是对症的,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血象慢慢回升。正当大家都要松口气的时候,病人突然出现高热,并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在血液科的病房里,病魔经常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恶性发威。出于职业的习惯,医护人员拽住生命的信念往往在最危急的时刻格外地坚实、冷静。这是属于医护们的特殊素质。随即,抗感染和抗深部真菌感染的措施紧跟而上。在那段病情危重的日子里,护士们说话的声音都较平日更温柔亲切,大家用微笑鼓励着病人低落的情绪,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挣扎中的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又是一次成功的争夺。病人的感染得到了控制,体温下降了,血象接近了正常。之后不久,病人康复出院。这位微机工程师出院时说:我的生命是奇迹,这个奇迹是由三院的医生和护士创造的。

在血液病患者的圈子里,一样的不幸使他们寻找生存阳光的本领格外的谨慎和执着。随着一个个成功的病例,北医三院的血液科慢慢地被这个圈子里的人注意。这确实是一个高素质的职业的团队,他们在对付血液病方面目标性非常明确,而且他们攻克目标的能力更多地表现在总能使他们的病人重新建立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