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羽翼渐丰
作者:寻香帅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3894

李诵退位让贤,朝廷的实权,毫无悬念的都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尽管如此,李世民也感觉有些举步维艰,处处棘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还从来没有正式的主理过朝务。离京几年,朝堂之上人员变化较大。几乎没有几个是他所熟悉的人。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要治国治民,当其冲的就是要与仕人搞好关系。通过仕来帮忙。现在,李世民身边几乎聚集了当今大唐天下优秀和有实力的将军。可是文人仕,却是寥寥可数。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他多的是在征战中度过。在西川时倒是网罗了一些仕,但特别出色的也就只有韦皋、薛存诚二人。韦皋留守西川,薛存诚与武元衡一起进了京。与之同来的,仅有杜黄裳和李景略二人。

对于这个现状,李世民感觉有些头疼。李适随时可以退位让太监国,但前提是,李世民自己可以挑起这个担来。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还有难道。遥想当年,秦王府里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精英栋梁,都位列其中,组成为了秦王出色的智囊团。现如今,人丁的确是略显单薄了一点。

李世民,将眼光投向了前太李诵留下来的太崇文馆。

翰林院中的大学士们,是皇帝的智囊参谋团;而崇文馆,则是太专用的人幕僚储备中心了。

看来,李诵也是特别注重了这个方面。崇文馆里的人,不在少数。

李世民约齐了德高望重的李勉,和武元衡、薛存诚、杜黄裳、李景略等人,对崇文馆里的人,逐一比对考察。

李勉已经八十高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年。但他在朝中多年加上又是李氏皇亲。至颜真卿过后世,成了当仁不让的朝中泰斗,人皆仰望。李世民很庆幸,总算还有这样一个老师来帮助他。再加上曾在帝都当过仕官的杜黄裳和李景略,李世民要通过这些人详细了解崇文馆地这些人,倒是一点也不难了。

崇文馆里的学士,多达六十余人。良莠不齐。经过几天的比对考察,李世民会同李勉等人,挑选出了为出色的一些人。

王丕与王叔文自然是不必说了。虽然外界对这二人评价不一,但他们都是前太李诵忠实的幕僚,能力与华也不差。于公于私。李世民都没有将这二人弃之门外。再加上王叔文的棋艺出众,王丕写得一手好字,这都挺对李世民的胃口。这两个人,先加入了任太地幕僚团。然后二人又一致举荐了韦执宜,一起加入。李世民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何况。韦执宜也是个很有政治主见和能耐的人。

在所有崇文馆学士中,名望为卓著的,无疑是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此人是孔的后代。博学多擅长辩论,为人儒雅而忠直,也颇得李世民地好感。本来这姓孔的老头对于挤走了李诵的任太,并无好感甚至还托病不出,但李世民对他以礼相待亲自上门讨教,终于用一番诚意和自己腹中的韬略学感化了孔巢父,让他答应了重出仕。孔巢父身份地位特殊,他的出仕让天下仕人对太地风评。顿时好了许多。长安城里的官员贵族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在其他的一些人当中,能力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但是,在地理方面特长突出地两个人,特别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和兴趣。其中一个是贾耽。现年字珠矶,果然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谈到深处,李世民也忍不住问起了李泌这个问题:“敢问先生,当年为何要辞别皇帝,隐居世外?”

“呵呵”李泌失声长笑,看着李勉说道,“玄卿公,你写了八封信力劝我回来……就是为了回答当今太的这个问题么?”

“那你就回答吧。”李勉笑容可掬,也有些兴灾乐祸的看着李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