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作者:江阳书生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283

鉴于这种情况,大卫-布鲁顿专门作了一次严肃的讲话:“……由于种族的、环境的、历史的巨大差异,我们不可能将小棕人改变得和我们一模一样。我们可以在他们自愿的前提下,用我们的技术、设备去帮助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用我们的经验、教训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嘲笑和践踏他们的信仰和观念,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不要用武力去征服他们、奴役他们……”这就是后来被广泛遵循的“银河人权三铁律”的最初来源。

这一次讲话之后,大卫-布鲁顿严惩了几个肇事者,赔偿了损失并亲自向小棕人道歉。

更为重要的是,大卫-布鲁顿将帕克洞还给了小棕人,官兵们则在小溪下游建起了木石结构的房屋。这一处山洞本是小棕人部落祖祖辈辈的居住地,是星际海盗打破了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将他们赶了出来,还杀死了他们大部分的族人,对此小棕人们一直耿耿于怀却又无可奈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背景,大卫-布鲁顿的友好表示令他们非常感动,双方之间的矛盾开始缓解。

前前后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事态才渐渐平息下来。幸好小棕人们还没有形成高层次人类社会那种根深蒂固的仇恨之心,经过一番努力,双方逐渐恢复了信任和自由交往。

在大卫-布鲁顿才将的高压政策下,官兵们也开始克制自身的行为。到他们回归天狼帝国的时候,在双方之间几乎建立起了准对等的交往关系。

※※※

韦恩船长岛应该算是第二行星最好的栖身之地,爱德华兹号战列舰的1200名官兵,倒有近600人搬来这里,其他人都是零星驻扎在几个具有一定战略价值或资源价值的岛上。

韦恩船长岛的发现,也进一步掀起了探险狂热,四五百人分作20组,对南半球的大小岛屿展开了地毯式搜索,却再也没有什么重要发现。

在新一轮探险狂潮掀起之际,大卫布鲁顿这个始作俑者却出人意料地退了出来。公开的说法是,有这么多人继续他的工作,他本人是否参与已经不重要了。其实真实的原因有二:第一,他已经找到了他所能期望的一切——住处、食物、矿产情况,甚至邻居;第二,作为指挥官,他必须考虑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尽快修好战舰,把官兵们带回家园。

这是一个高度知识化的时代,任何行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至少一个硕士学位。这倒并不表示现在的人们比古人更爱学习,而是社会大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期的基因学、遗传学、人体监测学、临床医学都非常发达,几乎不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先天残疾、具有遗传疾病甚至天生相貌丑陋的人。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全免费而且带有强制性的,每个孩子都必须从六岁起进入寄宿学校,接受10年全封闭的基础教育和2年的硕士教育,在此期间他们每年只能与父母团聚两次,每次7天,学业特别优异或有突出贡献者可以奖励1次。这个时期各国的宪法还明文规定,凡智力正常而未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不能获得公民身份,不能享有公民权利,在就业、生育、社会救济、星际旅行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辅助学习机的发明,可以把学习的效果提高10—15倍,一个普通智力的人稍加努力便能获得硕士学位。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终其一生仍未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这也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加入星际舰队是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第一理想。这一时期星际舰队士兵的基本要求就是硕士学位加年龄20岁以下。当然,作为天狼帝国最精锐的第七战队,要求还要苛刻一些,整个战队官兵的平均年龄不足22周岁,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0%以上。就以爱德华兹号战列舰上的1200名官兵来说,真可谓人才济济,如果条件具备,就是再造一艘爱德华兹号也非难事,然而现在最大的难题偏偏就是条件太不具备。

第二行星有一些零星的磁铁矿和硫铁矿,虽然品位不高,造十艘八艘的中型战舰还是足够的。可是居然没有一处铅、铝、钨等合成复合装甲必需的矿藏,如果从岩石中提取,工程量太大,而且他们也没有那种设备。一般星球的海洋中,都含有铀,第二行星也不例外,如果全部分离出来,足够整整一支舰队航行10年,可是要从三十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分离出这些铀来,所需要的能量比这些铀能够产生的能量还要多,因为它的含量实在太低了。更为令人泄气的是,这是一个没有煤矿的星球,连附近的两颗行星上也没有,这儿的植物太少了,根本不具备生成煤的条件。

维修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每天都有新的进展,至少负责维修工作的肖宁中校是这样说的,大卫布鲁顿的脸上也总是很满意的样子。官兵们从他们开心的笑容中获得了信心,认为他们不久就会离开这个可憎的星球,于是又兴致勃勃地投入各自新奇冒险的生活中去了,却不知他们的指挥官正处于极大的困境之中。

爱德华兹号的外七层复合装甲受到了严重损坏,如果不加修复,根本难以经受得住进出超空间时的剧烈震荡。可是他们现在既没有冶炼超硬度合金的原料,也没有制造柔性纳米材料的设备,甚至没有足够的动力。主动力系统已经抛弃了,即使作为辅助动力的第二核融合反应炉完全修复,再加上所有战斗艇、登陆艇的动力,也不足以保证他们未来数年的日常消耗和回程需要。当然这种现实状况只有几个高级军官和技术部、维修部的少数人真正了解。

经过长期的勘察、分析、勘察、争论,直到迁居韦恩船长岛的第二个月,一套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维修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

首先必须维修的就是第二核融合反应炉,这是第二行星人类社会的能量之源,只有它能够为以后的维修工作提供足够的动力。应该说,第二核融合反应炉的损坏并不是很严重,只是炉壁上出现了两条小小的裂痕,稍不注意还很难发现。如果在专业的维修站里,不过半个小时就能修复如新。可是核融合反应炉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太高了,因而对密封性的要求也特别高,整个反应炉就是一个毫无瑕疵的整体,只是这两道小小的裂缝,就可能导致一次核爆炸,那对第二行星来说就是一次物种灭绝的大灾难。这种维修不能用焊接技术,因为焊接处抗高温和抗高压的能力都达不到要求。必须创造一种100万℃和1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使裂痕自动接合。为此他们几乎牺牲了所有现有设备的动力和回归祖国的希望,前前后后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12次不屈不挠的尝试,可是都失败了。这一段时间的反复失败,尤其是对航行和电力的管制,在官兵之中引起了普遍的疑虑,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维修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急躁情绪开始在官兵中流行,一些人甚至公然散布言论。大卫布鲁顿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边将影响军心者关押起来,一边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要相信维修部的能力。这种高压加怀柔的政策虽然遏止了事态的发展,却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官兵们心中的疑虑反而更重了。幸好这时维修部的第13次尝试成功了,恢复了辅助动力系统80%的运转能力,事态终于平静下来。可是修复动力系统与回归祖国之间还存在遥远的距离,官兵们虽然口中不说,多数人却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冷眼旁观维修工作的进展。

接下来就是修复装甲了。这项工作之所以提到前面来做,它的鼓励作用要比实际意义重大得多。以现在的情况而言,要想全面修复16层复合装甲是不可能了,维修人员干脆退而求其次,将外7层已经严重损坏的装甲全部拆卸下来,切割出其中完好的部分,加上剩余不多的备用装甲,对9层内部装甲进行全面的维修加固。修复装甲的工作看似工程浩大,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复杂,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00多人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来,爱德华兹号虽然不能作超空间飞行,理论上却能够承受0.99波特航速的压力。就算实际航速只能达到0.9波特,到最近的暴雨星系也只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那时他们就可以对战舰进行全面维修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外观的修复,整个战舰看起来焕然一新,令官兵们再一次看到了新的希望,很多人主动加入到维修队伍中去。